半筹莫展

半筹莫展

读音

bàn chóu mò zhǎn

含义

  • :一半,表示数量少或程度低。
  • :古代用于计算的竹签,引申为计策、办法。
  • :没有,无法。
  • :施展、发挥。

整体含义: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束手无策,毫无计谋可施展。

典故

  1.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虽智谋超群,但面对司马懿的固守策略,也曾“半筹莫展”。
  2. 《水浒传》:宋江被朝廷围困时,梁山好汉虽勇猛,但面对官军的严密防守,也曾“半筹莫展”。
  3.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刘邦猜忌时,虽有大才,但面对政治困境,也曾“半筹莫展”。

近义词

  1.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
  2. 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
  3. 无计可施:没有任何计策可以施展。
  4.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反义词

  1. 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善于谋划。
  2.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3. 运筹帷幄:在军帐中谋划战略,形容善于指挥决策。
  4. 妙计百出:形容计谋很多,层出不穷。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遇到数学难题,想了半天还是半筹莫展。
    • 小狗被卡在洞里,小主人半筹莫展,只好找大人帮忙。
  2. 小学高年级

    • 面对复杂的迷宫地图,小华半筹莫展,只好重新规划路线。
    • 球队落后时,教练半筹莫展,只能鼓励队员继续努力。
  3. 初中

    •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试,平时不努力的他半筹莫展。
    • 电脑突然死机,他半筹莫展,只好重启试试。
  4. 高中

    • 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他半筹莫展,不知该选哪个专业。
    • 论文写到一半卡壳了,他半筹莫展,只好去图书馆查资料。
  5. 大学及以上

    • 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管理层半筹莫展,只能寻求融资。
    • 科研实验屡次失败,团队半筹莫展,决定调整研究方向。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形容体力不足。

    • ❌ 他跑了五公里后,半筹莫展,再也跑不动了。(正确:筋疲力尽)
  2. 错误场景:形容情绪低落。

    • ❌ 听到坏消息后,他半筹莫展,心情很差。(正确:垂头丧气)
  3. 错误场景:形容时间不够。

    • ❌ 离考试结束只剩十分钟,他半筹莫展。(正确:时间紧迫)
  4. 错误场景:形容缺乏资源。

    • ❌ 公司缺人手,老板半筹莫展。(正确:捉襟见肘)

总结:“半筹莫展”专指在谋略或办法上的无能为力,不能用于形容体力、情绪、时间等其他方面的困境。

半筹莫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筹怎么读

筹字的拼音为chóu,部首为竹。筹作为名词,表示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如竹筹。作为动词,筹表示谋划、计策或办法。它也可以指条、个或位,用以表示人的多少。详细解析包括筹在古代的用途如投壶用的签子,以及其在谋划、策划和筹措等方面的运用。

搏手无策

搏手无策的读音为bó shǒu wú cè,指面对困难或问题毫无办法。典故不明确,但可以从字义上理解。其近义词有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等,反义词有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面对困境时的无奈情形。错误用法示例中应避免多余修饰词和句子结构混乱。例如,在面对挑战时,应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搏手无策。

半筹不纳

半筹不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n chóu bù nà,意思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形容毫无办法或计策。这个成语出自《宋史·岳飞传》,描述的是岳飞在某次战役中面临的困境。半筹不纳的近义词有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束手无策等。反义词包括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等。在使用半筹不纳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与“一筹莫展”混淆,并且避免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半筹不纳的表达方式。

百谋千计

文章介绍了“百谋千计”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表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反复思考、谋划,强调人的智慧和努力。文章还指出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确保成语的使用得当。

道尽涂殚

道尽涂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ìn tú dān。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点,无法再继续进行或发展的状态。它表示路径或方法的穷尽,资源或财物已经用尽。道尽涂殚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等,反义词则包括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等。在日常生活中,道尽涂殚常被误用或滥用,常见的错误用法包括用于描述非穷途末路的情况,与其他成语混用以及用法过于泛化等。

不遑宁处

不遑宁处的正确读音为bù huáng níng chù。这个成语表示非常忙碌,没有空闲的时候,无法安宁,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典故中的人物和事件描述了当时官员的忙碌奔波。不遑宁处也可以用来形容事情紧迫。其近义词包括忙忙碌碌、奔波劳碌、不得空闲等,反义词有闲暇安逸、悠闲自在、安然自得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夸张或与语境不符的错误用法。

东补西凑

东补西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ōng bǔ xī còu。该成语意指将一些零碎的东西或资金随意拼凑或补充,形容做事缺乏计划性。典故并不明确,但常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因缺乏整体规划而凑合应对问题的情况。其近义词有七拼八凑、杂乱无章等,反义词包括井然有序、统筹兼顾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上下文和语境的搭配,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如,在描述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或项目资源拼凑时可以使用。

低头丧气

“低头丧气”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因遭遇挫折、失败或心情低落而显得精神萎靡、情绪低沉的状态。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常常与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情境相联系。它的近义词包括“垂头丧气”、“郁郁寡欢”、“灰心丧气”等,反义词则包括“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兴致勃勃”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在不当的场合和情况下使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如,“低头丧气”不能用于形容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动物的情绪。以上是对“低头丧气”的介绍。

笃学不倦

“笃学不倦”的拼音是dǔ xué bù juàn,意味着专心好学,从不感到疲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学者孙康的故事,形容对学习的极高热情和毅力。近义词包括勤学不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反义词为游手好闲、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懒惰成性。该成语应特定用于描述学习场合,不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正确的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

丢魂丢魄

丢魂丢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iū hún diū pò",形容精神不集中、神情恍惚的状态。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丢魂丢魄的近义词有心神不宁、失魂落魄等,反义词有神采奕奕、全神贯注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用在描述物理上的失去或非人的事物上。通过了解丢魂丢魄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个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