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湖诗词精选 领略李白苏轼笔下10首描写湖光山色的经典名句

湖光潋滟处,诗心共徘徊——历代咏湖诗词赏析

湖,这一汪静谧的水域,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时而如镜,映照天光云影;时而似绸,荡漾万种风情。历代诗人以湖为笺,以心为墨,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脉络,品味那些镌刻在湖光山色中的诗意灵魂。

唐代:雄浑气象中的湖光韵味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仙笔下的宣城湖泊,明澈如镜,倒映着彩虹般的桥梁,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明朗气象。其”明镜”之喻,成为后世咏湖的经典意象。

杜甫《渼陂行》:”波涛万顷堆琉璃”、”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诗圣以”琉璃”喻湖水,既写出其澄澈透明,又暗含动荡不安之感,与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呼应。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乐天以细腻笔触描绘西湖早春,水面初平的静谧与莺燕争鸣的生机相映成趣,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诗以”未磨镜”喻平静湖面,”白银盘”喻月光下的湖水,”青螺”喻君山,比喻新奇贴切,展现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宋代:理趣与意境的双重追求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东坡居士以泼墨般的笔法描绘西湖骤雨初霁的奇观,”水如天”三字将湖天一色的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其豪放洒脱的个性。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词人以轻松笔调勾勒西湖游春图景,绿水、芳草、笙歌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反映宋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词人以”玉鉴琼田”喻洞庭湖,极写其浩渺澄澈,而”扁舟一叶”的对比,凸显人在自然前的渺小,充满哲理意味。

元代:苍凉意境中的湖影

赵孟頫《后庭花》:”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作为宋室后裔,赵孟頫笔下的湖光春色暗含故国之思,”溶溶春水”的迷离与”浸春云”的虚幻,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明代:性灵派笔下的湖韵

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公安派代表作家以清新笔法写早春湖面,”冰皮始解”的比喻新颖生动,”鳞浪”的描写细致入微,体现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

清代:遗民情怀与湖光交织

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此诗描绘嘉兴南湖风光,在渔村菱花的闲适画面中,”夜半塔火”的意象隐约透露出遗民对前朝的追忆。

历代诗人笔下的湖面,或静如处子,或动若蛟龙;或晴光潋滟,或雨色空蒙。这些诗篇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记录,更是诗人心灵的镜像。当我们品读这些文字时,千年前的湖光仿佛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田泛起涟漪。在这湖光与诗心的交响中,我们得以触摸中华文化最细腻的情感脉络。

历代咏湖诗词精选 领略李白苏轼笔下10首描写湖光山色的经典名句.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湖光景色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湖光景色的古诗词,包括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刘禹锡的《望庐山瀑布》、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多篇作品。这些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壮丽与美丽,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这些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解析,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描写洞庭湖的诗词佳句

描写洞庭湖的诗词佳句(第1篇)洞庭湖,自古以来便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他们以洞庭湖为背景,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描写洞庭湖的诗词佳句,每首都附有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文展示1. 望洞庭湖》——刘禹锡(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 登岳阳楼》——杜甫(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 洞庭湖望秋月》——贾岛(唐)“烟波渺渺洞庭秋,洞庭湖上多鼓鼙。帆势侵天望不尽,人家空叹渡头头。”4. 湖上观晴景》——孟浩然(唐)“洞庭秋色起,天水共长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描写湖山一色诗词

本文精选了多篇关于描写湖山一色的古诗词文章,包括王士祯、张可久、刘禹锡、杜甫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与壮阔,以及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这些诗词以湖山为背景,描绘了春日、夜晚、秋日等不同时节的湖光山色,通过描绘山峰、湖水、月色、晚霞等元素,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之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够满足您对湖山一色描绘的需求。

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名句

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名句(第1篇)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名句及其解析一、孟浩然《望洞庭湖》诗词原文:八月洞庭秋,潇湘水满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欲济沧海阔,风起浪悠悠。归帆如鸟翼,行客自悠悠。作者:孟浩然(唐代)解析: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通过壮阔的湖面和澎湃的湖水,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与雄伟。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句,更是将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杜甫《登岳阳楼》诗词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已孤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杜甫(唐代)解析: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以壮阔的洞庭湖为背景,通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历代诗人笔下的东湖诗词 关于东湖的10首经典名句赏析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东湖的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东湖四季不同的景色和风情,以及夜晚的宁静和诗意。这些诗词歌赋不仅赞美了东湖的美景,更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东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用古诗词来赞美这片湖泊的美景和意境。同时,东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周边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这些古诗词将东湖的美丽与诗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片湖泊。

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湖的10首经典名篇 关于湖光山色的诗词赏析与意境解读

湖光潋滟处,诗心共徘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湖意象探微中国古典诗词中,"湖"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光潋滟,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胸怀的重要载体。历代诗人笔下的湖景,或空灵淡远,或雄浑壮阔,或凄清寂寥,展现出丰富的美学境界和文化内涵。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未直言湖字,却勾勒出湖光山色的静谧意境。这位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以画入诗,将湖光山色描绘得如同水墨丹青。宋代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将西湖比作西施,晴雨皆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

描写夏天钱塘湖的诗词

描写夏天钱塘湖的诗词(第1篇)描写夏天钱塘湖的诗词及其解析一、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与朝代:作者白居易,唐代。解析:此诗描绘了钱塘湖初春的景色,但其中的“水面初平”和“绿杨阴里”等句也适用于夏日的钱塘湖。夏日湖水初涨,与岸边平齐,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二、宋代欧阳修《晚泊牛渚怀古》原文:晚泊牛渚天欲霜,秋水连天夜夜长。寒气渐深秋意重,雁声嘹亮客心伤。月明何处寻归路,风急长林带晚凉。钱塘湖畔思无尽,独倚危樯看水光。作者与朝代:作者欧阳修,宋代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古诗词一、唐代刘禹锡《望洞庭》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与朝代:作者刘禹锡,唐代人。解析:此诗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写出了秋天湖面与月光的和谐共存,次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则以镜喻湖,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平静无波。最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的景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宛如白银盘中嵌着一枚青色的螺。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情于景,意境深远。二、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段描写洞庭湖原文:洞庭湖西秋

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词

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词一、唐代·刘禹锡《望洞庭》诗词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及朝代: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秋夜洞庭湖的景色,湖光与秋月相互映照,湖面平静无风,如同一面未曾打磨的铜镜。远望洞庭湖的山水,翠绿的景色映入眼帘,仿佛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全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的静谧与壮美。二、唐代·孟浩然《洞庭湖》诗词原文:洞庭湖上秋月明,白露纷纷如珠莹。远山含黛碧空净,近水无风镜面平。作者及朝代: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景色,白露如珠般晶莹,远山含黛,天

历代诗人笔下的湘湖诗词精选 领略千年湖光山色中的文人情怀

本文介绍了五篇描写湘湖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湘湖的美景和特色,包括其浩渺与壮阔、宁静与和谐、自然与人文等方面的韵味。这些诗词不仅是对湘湖美景的赞美和歌颂,更是对生活、自然以及情感的表达与感悟,读之令人陶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