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高台:一座废墟上的千年诗碑
铜雀台,这座曹操建于邺城的华丽楼台,在历史的风烟中早已倾颓,却在诗词的长河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历代文人墨客行经邺城遗址,总不免驻足凭吊,将满腹感慨倾注于笔墨之间。这些诗作如同时光的碎片,拼凑出一个关于权力、欲望与虚无的永恒寓言。
曹操建安十五年(210年)筑铜雀台,本为宴饮歌舞、彰显权势之所。唐代诗人张说在《邺都引》中写道:”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这座曾充满笙歌的高台,在秋风萧瑟中只余凄凉,强烈的今昔对比中,暗含对权势无常的深刻洞察。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想象,则将铜雀台与江东二乔的命运相连,赋予其更深的历史寓意。
宋代以降,铜雀台诗作更添哲理色彩。刘敞《铜雀台》中”铜雀台荒桑柘围,老瞒曾醉柘枝衣”的描写,以自然景物吞噬人工建筑的意象,暗喻人力终究难敌时间的伟力。洪咨夔”一鸟带烽火,千门付劫灰”的句子,则将铜雀台的兴衰置于历史更迭的宏大背景中,凸显繁华的脆弱本质。
元代诗人陈孚《铜雀台》以”台上年年掩翠蛾,台前高树夹漳河”开篇,将历史悲剧融入自然景观,形成凄美的意境。萨都剌”将军帐底笙歌沸,武帝宫中日月长”的对比,则道出了权力与享乐的虚妄。这些诗作无不透露出对历史循环与人性不变的深刻认知。
明清诗人继续丰富着铜雀台的意象宝库。李东阳”半空高栋翔金雀,玉扆穗帐尘漠漠”的描写,将华丽与荒凉并置,形成震撼的视觉对比。袁中道”英雄运去心犹在,歌舞声销台尚留”则超越了简单的兴衰之叹,触及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时的不甘与执着。
铜雀台诗词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因其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成为人类共同命运的隐喻。这些诗作中,铜雀台已不仅是曹操的铜雀台,而成为一切繁华终将落幕的象征,一切野心终归虚无的见证。诗人们在铜雀台遗址前的沉吟,实则是所有人在时间面前的共同处境——我们都在建造自己的”铜雀台”,而历史终将给出同样的评判。
当我们在古籍中重读这些铜雀台诗作,仿佛能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那声音既是对逝去繁华的哀悼,也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铜雀台虽已倾颓,但它所引发的诗意思考,却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筑起了一座永不倒塌的纪念碑。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君主诗词
权力与诗心的交响:历代"描写君主诗词"中的帝王镜像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始终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描写君主的诗词。这些作品或出自臣子之手,饱含忠君爱国之情;或源于帝王自身,流露治国平天下之志;亦或是后世文人的咏史怀古之作,借古讽今,寄托理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标本。臣子笔下的颂圣之作,往往体现着儒家"尊君"的思想传统。唐代杜甫《北征》中"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对唐太宗功业的赞美,宋代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圣主如天万物春"对宋哲宗的称颂,都展现了文人士大夫对理想君主的期待。北宋柳永《破阵乐》"千步虹桥,参差雁齿
关于故宫古诗词
关于故宫古诗词(第1篇)关于故宫古诗词一、引言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从唐宋到明清,众多诗人用诗词抒发对故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下将精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以及它们的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赏析《观故宫》作者:李商隐(唐代)原文: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玉殿琼楼尽珠树,云窗雾阁长歌行。龙凤雕镂双飞翼,宫商角徵四时平。翠华摇曳临御道,回首长安日已倾。解析:李商隐的这首《观故宫》描绘了故宫的壮丽景象和历史变迁。诗中通过对玉殿琼楼、云窗雾阁的描绘,展现了故宫的辉煌与庄严。诗中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故国往昔的怀念。《故宫行》作者:白居易(唐代)原
描写六朝的诗词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经历了政治上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古诗词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展现了历史风貌和文化风情。文章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六朝的诗词的文章,介绍了不同作者的作品及其内容,包括《登金陵凤凰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乌衣巷》等经典之作。这些古诗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六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历史变迁。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品,也是我们了解六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传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深深怀念之情和思考之意。文章强调了这些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对我们了解历史的贡献。
描写宦官得诗词
本文列举并赏析了多篇关于描写宦官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宦官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境遇。通过不同角度和背景的描写,展现了宦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揭示了权力场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同时,这些古诗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具有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考方式,感受诗人对权力的观察和思考。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宦官的古诗词,包括引言、列举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出发,展现了宦官的形象和寓意,具有文学价值,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
关于楼兰的诗词
关于楼兰的诗词(第1篇)关于楼兰的诗词一、楼兰诗词全文及解析楼兰吟唐 白居易白骨满地多战垒,楼兰行路几时归。解析:此诗描绘了楼兰古城的战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归乡的渴望。古风·楼兰行唐 李白白骨如山忘姓氏,楼兰城外秋风起。故国归路迷何处,满目凄凉空泪垂。解析:此诗以楼兰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无尽的悲伤。楼兰曲唐 杜甫当年勇逐匈奴士,今日空余大漠间。千载楼兰无消息,何人重到此城前。解析:此诗通过对楼兰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英勇逐匈奴的怀念和如今的无奈,以及对于寻找历史踪迹的渴望。二、诗词的作者及朝代楼兰吟:作者为唐代白居易。古风·楼兰行:作者为唐代李白
描写古今更换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摘要介绍了描写古今更换的诗词,这些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描绘了古今的更迭与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列举了多篇古诗词,每篇均附有作者、朝代及解析,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宝贵线索。阅读这些诗篇,让人感受到古今交替的巨大变迁和人类对于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关于前朝的诗词
关于前朝的诗词(第1篇)关于前朝的诗词一、破阵子·望前朝作者:未知(宋)原文:东风又破苍颜发,万事悲来满诗章。只知昔日草堂间,无限凄凉;忍顾前朝一脉光。朝代背景:本诗词暂无法明确归结为具体一位词人的作品,但它表达了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感慨,可能是宋朝时期的作品。解析:此词以“破阵子”为词牌名,以“望前朝”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前朝的深深怀念和感慨。词中描述了岁月变迁带来的凄凉感,对昔日和前朝的无限怀念。词风深沉、凄婉,令人深思。二、望江南·思前朝作者:王安石(宋)原文:樽酒昔谈欢意满,古台今日自凭栏。芳草长青掩旧时,落日几度秋,寂寞孤城照古丘。思前朝之盛世繁华,不知今朝是何景?朝代背景:此诗词为宋
描写故宫兴亡盛衰诗词
描写故宫兴亡盛衰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故宫兴亡盛衰的古诗词一、诗海泛舟,古韵尽显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许多饱读古诗词的学者在其作品中,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故宫的兴亡盛衰。以下便是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长恨歌》——白居易(唐代)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解析:虽然这首诗并非直接描写故宫的兴衰,但通过描述唐朝皇宫的盛况和杨贵妃的悲剧,间接反映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代)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
李白写的描写秋的古诗词
李白写的描写秋的古诗词(第1篇)一篇关于李白写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词的文章:秋日情思——李白的秋日古诗词一、静夜思朝代: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并非直接描写秋日景象,但通过“疑是地上霜”的描绘,隐约透露出秋夜的寒意和寂静。尽管不是直接写秋,但其中的情感氛围与秋天的寂寥有异曲同工之妙。二、秋登宣城谢脁楼朝代:唐作者: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攀九子岭,客棹五湖风。故国悲凉梦,何处依桂宫?此诗描绘了秋日登高远眺的景象,山晓晴空、两水明镜、九子岭等词句都透露出秋天的气息。诗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更增添了秋日的悲凉之感。三、夜泊牛渚
关于权贵的诗词
关于权贵的诗词(第1篇)关于权贵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根据“关于权贵的诗词”这一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权贵何所问,令我负薪归。作者:汉乐府朝代:汉代解析:这首诗表达了权贵与平民的差距和诗人对权贵的不满与抗争。在古代社会,权贵常常高高在上,而劳动者如作者却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难以获得平等与尊严。此诗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与对生活的热爱。二、杜甫《丽人行》原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