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的拼音

格的拼音

gé,gē

格的部首

格的笔顺

一,丨,丿,丶,丿,㇇,㇏,丨,𠃍,一

横,竖,撇,点,撇,横撇/横钩,捺,竖,横折,横

格的含义

[ gé ]

由线条组成的框。  【组词】:窗格、方格、空格

标准、形制。  【组词】:资格、规格

品貌、气质、风范。  【组词】:人格、品格、风格

打斗、击杀。  【组词】:格斗、格杀

穷究。  【组词】:格物致知

体式。  【组词】:变格、譬喻格

量词。计算容器刻度的单位。  【组词】:这感冒药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饭后服用。

[ gē ]

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登。

格的详细解析

[ gé ]

由线条组成的框。  【组词】:窗格、方格、空格

标准、形制。  【组词】:资格、规格

品貌、气质、风范。  【组词】:人格、品格、风格

打斗、击杀。  【组词】:格斗、格杀

穷究。  【组词】:格物致知

体式。  【组词】:变格、譬喻格

量词。计算容器刻度的单位。  【组词】:这感冒药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饭后服用。

[ gē ]

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登。

格 [gé]

〈名〉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同本义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条例;制度 。

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品格;格调 。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博戏名 。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宾格、所有格)

通“茖”。茖葱。山葱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通“落”(luò)。村落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名词 长枝条。北周.庾信〈小园赋〉:「草树溷淆,枝格相交。」

名词 方形的空框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  【组词】:「窗格」、「方格」。

〈动〉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量度;衡量 。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

拘执 。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被限制,受局限 。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圣的 。

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吉祥 。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正确 。

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通“嘏”(gǔ)。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又如:格命(皇命)

〈代〉

〈方〉∶这;那 。

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语助词。的 。

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另见 gē

格的拼音.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如何用榕树寄托情感 10首关于榕树的诗词赏析

榕荫千古:历代诗人笔下的生命图腾榕树,这一南国常见的巨木,以其独木成林的雄姿、盘根错节的形态和浓荫如盖的温柔,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独特的意象。从唐代到清代,无数文人墨客为榕树赋诗填词,在这些诗作中,榕树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诗人对生命、时光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唐代:边塞诗人的南国惊诧唐代诗人沈佺期在《题椰子诗》中写道:"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虽然诗题提及"椰子树",但据考证,"椰子"在唐代常与榕树混淆。此诗展现了中原诗人初见南方巨木时的新奇感受,将榕树与槟榔等热带植物并置描写,突出了其异域风情。沈佺期作为宫廷诗人,被贬南方后,在诗中借榕树寄托了对中原的思念。宋代

10首关于秋竹的经典诗词赏析 领略历代文人笔下风骨与禅意

秋竹:霜节不改翠,风韵自萧森——历代咏秋竹诗词赏析秋竹,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士人坚贞品格的象征,又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历代诗人通过对秋竹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格。本文将带您走进秋竹的诗词世界,领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一、唐代:秋竹的刚劲与孤高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赏析:白诗以竹的实用性为反衬,突出其"凌寒不凋"的特性。秋日百花凋零时,竹却依然挺立,为冬日雪景预留风骨。这种"不随众草萎"的品质,正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期许。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10首经典咏梅诗词赏析 探寻梅花意象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品格象征

寒梅傲雪: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与文化精神梅花,这一凌寒独自开的花中君子,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咏梅之作灿若繁星,诗人们以梅喻志,借梅抒情,赋予了梅花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穿越时空,品味那些流传千年的咏梅佳作。一、唐以前:梅花意象的初步形成南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堪称早期咏梅代表作:"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诗人以梅花传递友情,将梅花与"春"的意象相连,开创了以梅传情的先河。二、唐代:梅花品格的确立唐代咏梅诗逐渐突出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张谓《早梅》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山石意象解析:从王维到郑板桥的10首经典诗词赏析

这些描写山石的诗词,展现了山石的雄伟壮丽、坚不可摧的形象,以及其在古诗词中的丰富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些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让我们对山石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每一块山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力量,它们静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启迪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感悟。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用心去感受山石的魅力,同时也保持坚韧与力量,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本文介绍了描写山石的诗词,展现了山石在古诗词中的丰富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些诗词描绘了山石的雄伟与峻峭,以及其在自然中的坚韧与美丽。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能对生命的力量

中国诗词中关于苍松的10首经典名句解析 写傲雪凌霜的千古咏松诗

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关于描写苍松的诗词的内容,概述了苍松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坚韧不拔、长青不老等品质。文章通过多段摘要呈现了不同文章中苍松的傲骨、静美、壮美、与文人的情感寄托以及与生活和谐共存等方面的描述,并强调了苍松作为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在古诗词中展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通过阅读这些描写苍松的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苍松的形象和内涵,感受到它所代表的坚韧、顽强、高洁等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10首关于松树的咏物诗 解读松树象征的高士品格与隐逸精神

孤标傲世偕谁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松树高士意象松树,这一四季常青的坚韧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崇高品格与隐逸精神的象征。而当松树与高士形象相结合,则更凸显出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历代诗人通过咏松言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唐代诗圣杜甫在《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中写道:"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花。"这两句以松树与普通树木对比,凸显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此诗正是借松树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松树的"落落出群"与"青青不朽",恰是杜甫心目中士大夫应有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以

历代咏荷诗词精选 关于荷花的高洁意象与经典诗句赏析

本文探讨了荷花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及其文化内涵。文章通过五篇内容,介绍了不同诗人笔下的荷花形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和品质。这些古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荷花的美丽、高洁与神秘。文章还强调了荷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欣赏这些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净化。通过领略荷花之美,我们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让心灵在荷花的美丽中得到净化与升华。文章旨在让读者领略荷花之美的独特魅力,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

历代诗词中的红珊瑚意象解析 关于红珊瑚的诗句与象征意义探秘

文章主要描述了红珊瑚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象征意义,列举了五篇关于红珊瑚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珊瑚的美丽、珍贵和神秘,表达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红珊瑚的赞美。通过古诗词的描绘,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红珊瑚的魅力。红珊瑚的美丽、珍贵和浪漫使其成为古诗词中的常见题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为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本文介绍了红珊瑚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象征意义。列举了五篇以红珊瑚为主题的古诗词,包括皮日休、李纲、李时中、苏轼、杨万里、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并逐一解析了每首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这些诗词展现了红珊瑚的美丽、珍贵、神秘和浪漫,表达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红珊瑚的赞美。红珊瑚在古诗词中被赋

苏轼描写兰花的古诗词

苏轼描写兰花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苏轼描写兰花的古诗词一、引言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对兰花的深情描绘。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其高洁的品质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佳作。苏轼的兰花诗,不仅描绘了兰花的美丽,更赋予了兰花以人的情感和品格。二、苏轼描写兰花的古诗词《题杨次公春兰》作者:苏轼朝代:宋原文: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幽香传。对之心自静,虚白相与还。解析:此诗以春兰为美人,以未采之兰喻其羞涩自献之情态。诗中描绘了兰花的风姿与香气,以及其幽静自得的品质。苏轼以丹青写其真色,展现了兰花的美丽与高洁。《东栏梨花》作

历代诗人如何用幽兰与劲竹寄托君子品格 50首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兰竹的古诗词,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兰竹的独特情感和赞美。这些诗作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兰花的高洁、清雅和竹子的坚韧、独立精神,以及兰竹共生的美景。这些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兰竹之美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人对高洁品质和美好人格的追求和向往。阅读这些诗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敬畏之心,也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