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拼音

兵的拼音

兵的拼音

bīng

兵的部首

兵的笔顺

丿,丨,一,丨,一,丿,丶

撇,竖,横,竖,横,撇,点

兵的含义

战士;军队:当~。~种。

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

武器:~工厂。短~相接。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书。纸上谈~。

兵的详细解析

战士;军队:当~。~种。

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

武器:~工厂。短~相接。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书。纸上谈~。

兵 [bīng]

〈名〉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牌戏名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兵的拼音.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戟的诗词

关于戟的诗词(第1篇)关于“戟”的诗词一、引言“戟”作为古代兵器,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它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英勇的感慨。本文将围绕“戟”这一主题,选取几首饱含深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选录《从军行》作者:陈陶朝朝代代戟戈兵,万国戎马扬旌旗。朝日明光寒色里,不知何处是归期。解析:此诗描述了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场景,用“戟”象征着战争与英勇。“朝朝代代戟戈兵”描绘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军北归》作者:杜甫归来茂陵旧,出塞异乡情。昔日曾持戟,沙场尽血行。孤城对海月,战马犹嘶鸣。解析:杜甫此诗中,“昔日曾持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场的回忆,通过“

关于旗帜的诗词

关于旗帜的诗词(第1篇)关于旗帜的诗词一、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诗句:“旌旗日暖如煨暖,军爻春来更如春。”作者:郑獬朝代:宋解析:此句出自宋代郑獬的《送提刑运判张右史三首·其三》,描述了旌旗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热烈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军队的春天般生机勃勃。诗句:“千村万落如星棋,旌旗蔽空人如蚁。”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杜甫的《洗兵马》中描述了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旌旗蔽空的场景,这里的旗帜形象如蚁,十分生动。诗句:“我军精锐五千人,衔枚握刃挥旌旗。”作者:杨维桢朝代:元解析:此句出自元朝杨维桢的《战城南》,描绘了军队精锐,行动迅速,挥舞旗帜的英勇形象。诗句:“鼙鼓动时旗缥缈,人如虎踞龙

关于兵器的诗词

关于兵器的诗词(第1篇)关于兵器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兵器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汉朝及之前曹操《短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虽未直接写兵器,但在曹操的战争生涯中,其麾下的军队所使用的兵器无疑也是战争的重要元素。二、唐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君不见玉贵在手刀生寒芒

关于盾的诗词

关于盾的诗词(第1篇)关于盾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盾作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工具,仍然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痕迹。以下是一篇以“关于盾”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包含了部分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关于盾的诗词探析一、诗词选录秦风·无衣作者: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行。修我盾牌,守我疆埸。临江仙·用尽春江春已尽作者:吴师道朝代:元代鱼网平头割玉鲈,黄梅细雨溅霓裳。战舰东风旌旗满,一川杨柳碧丝长。 闻道敌军犹戍守,何妨用我作金汤。江水横流中流立,万夫争决大盾张。二、诗词解析秦风·无衣此诗出自先秦时期,是古代战争动员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提到“修我盾牌

仁义之兵是什么意思

仁义之兵的读音为rén yì zhī bīng。该成语强调以仁爱和正义为指导的军队,在战争中遵守道德准则和正义原则。源自古代军事战争实践和历史事件,如赵国的廉颇、蔺相如等将领所率领的军队。仁义之兵的同义词有道德之师等,反义词包括暴虐之师等。在古代战争中,有些军队以仁义之兵著称,赢得百姓的爱戴和士兵的尊重。但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来使用。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在战争前进行充分的军事准备和训练。其含义包括磨利兵器、喂饱马匹,以使得武器装备和马匹处于最佳状态,应对战时需求。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军事活动,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在特定领域进行充分准备和训练的情况。厉兵秣马的近义词有整装待发、枕戈待旦等,反义词包括临阵磨枪、毫无准备等。使用厉兵秣马时需要注意其特定语境,避免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或误用为其他意思。

牢甲利兵

牢甲利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jiǎ lì bīng,表示军队装备坚固、战斗力强大。其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军队需拥有坚固的装备和精良的武器以取得胜利。近义词包括精锐之师、铁马金戈、勇武之师等。反义词为散兵游勇、草率从事、残兵败将等。使用时需避免误用,特别是在非军事或非战争场合。

盛食厉兵是什么意思

盛食厉兵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shèng shí lì bīng。该成语用于形容军备充足,粮食储备丰富,兵器磨砺精良的状态,比喻国家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各国为了应对战争而储备粮食、磨砺兵器。这个成语不仅有近义词如兵强马壮、备战备荒等,反义词如兵不厌权、疏于防备等也存在。在战争或灾难发生前,必须做好盛食厉兵的准备,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是不恰当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该成语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避免混淆其原有的含义和价值。

按甲休兵

按甲休兵是一个成语,读音àn jiǎ xiū bīng,意为使军队暂不行动,停止战斗或训练,让疲惫的士兵得以休息。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三国时期的典故。按甲休兵的含义是形容在战争或冲突中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以恢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其近义词包括休整军队、偃旗息鼓、休养生息、整顿兵马等。反义词有征战不息、战鼓急擂、兴兵动众、戎马不息等。按甲休兵在战争、学习、工作等场合都有应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军事或非战斗场合,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历兵粟马

“历兵粟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ì bīng sù mǎ,表示磨砺武器、饲养战马,用以形容国家或军队积极备战的状态。其源自古代的军事文化,常用来形容国家为了战争而做的充分准备。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整军经武、秣马厉兵等,反义词包括懈怠军备、刀枪入库等。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范围,避免误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