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的拼音与汉字解析
拼音
“稼”的标准普通话拼音是jià,读作第四声(去声)。这个发音清晰有力,尾音短促,与”嫁”、”价”等字同音。在古汉语中,”稼”的发音与现代基本相同,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稳定性。
部首
“稼”的部首是禾,这个部首位于字的左侧。”禾”部通常与农作物、植物相关,如”稻”、”穗”、”秋”等字都使用这个部首。在汉字结构中,”禾”部往往提示这个字与农业、植物生长有关联。
笔顺
“稼”字共有15笔,笔顺如下:
- 丿(撇)
- 一(横)
- 丨(竖)
- 丿(撇)
- 丶(点)
- 丶(点)
- 丶(点)
- ㇇(横撇/横钩)
- 一(横)
- 丿(撇)
- ㇁(弯钩)
- 丿(撇)
- 丿(撇)
- 丿(撇)
- ㇏(捺)
书写时先写左边的”禾”部,再写右边的”家”部。注意”禾”部的最后一笔是点,而”家”部的”豕”部分需要按照正确顺序书写,特别是弯钩的弧度要自然流畅。
含义
“稼”主要有两层含义:
- 动词:表示种植谷物,如”耕稼”、”稼穑”(穑指收割,稼穑合称农事活动)
- 名词:指谷物、庄稼,如”庄稼”、”禾稼”
这个字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将农业生产活动浓缩在一个字形中。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看,”稼”是形声字,从禾,家声。”禾”表示与农作物相关,”家”既表音也隐含”家园需要耕作”的意象。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
《说文解字》解释:”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指出稼是禾本科植物结实的部分。
《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描绘了周代农事时序。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说明农耕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
作为动词时,如《荀子·解蔽》:”好稼者众矣”,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作为名词时,如王维诗:”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形象描写了庄稼环绕农舍的景象。
近义词
- 种植类:种、植、栽、播(都表示将植物种入土中)
- 庄稼类:禾、谷、粟、稻(都指农作物)
反义词
- 收获类:穑、收、获(与种植相对的收割)
- 荒芜类:荒、芜(表示未耕种状态)
组词
- 庄稼(jià):指农田里的作物
- 稼穑(jià sè):泛指农业劳动
- 耕稼(gēng jià):耕种作业
- 农稼(nóng jià):农业生产
- 百稼(bǎi jià):各种农作物的总称
- 稼器(jià qì):农具
- 稼事(jià shì):农事活动
- 稼政(jià zhèng):农业政策
造句
- 金秋时节,田野里的庄稼一片金黄,丰收在望。
- 爷爷一辈子从事稼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现代农业技术使耕稼效率大大提高。
- 这场及时雨解除了旱情,救了地里的稼苗。
- 他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搞起了有机稼作。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 稼穑艰难:指农业劳动的辛苦不易。出自《尚书·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 不稼不穑:指不从事农业生产。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常用来批评不劳而获的行为。
- 教民稼穑:指教导百姓农耕技术。典出《孟子》中后稷教民耕种的故事,体现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传承。
“稼”字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从甲骨文时期开始就记录着先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今天,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稼”字所代表的农业根基仍然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理解这个字,不仅能学习汉字知识,更能触摸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地主诗词
关于地主诗词(第1篇)关于地主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地主之德,乐土之民。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解析:这首诗中的“地主”指地方的首领,反映了古人对土地主人的尊重和对德行的向往。表达了对于土地上人民和其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的期盼。归田园居(节选)原文:孟夏草木茂,幽涧藏人居。田园养生主,地主来何迟?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解析:陶渊明这首诗以田园为主线,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下的土地与人情。“地主”一词在此处指土地的主人,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热爱。二、其他相关诗词及解析古诗中常以“地主”为题材,表达对土地的敬畏和赞美,如“地主之仪”、“地主之恩”
穑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穑”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和详细解析。穑的本义为收获谷物,也可以指代农田、农民或管理农事的大臣等。此外,穑还通“啬”,有节俭、爱惜的含义。同时,本文还提供了穑在古籍中的一些用法和示例。
关于农耕诗词
关于农耕诗词(第1篇)关于农耕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农耕文明的尊重与歌颂。下面是一系列农耕题材的古诗词全文及其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解析:此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悲惨境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解析:此诗描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农耕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观田家
刀耕火耘是什么意思
刀耕火耘是一个反映古代农耕文明的成语,指的是用刀翻土耕作和火烧荒地以便种植的原始耕作方式。该成语描绘了古代农民在艰苦条件下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的情景,并且在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刀耕火耘的近义词包括开荒拓土、锄草犁地等,反义词则是机械耕作、现代农业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应将其用于描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关于农事的诗词
关于农事的诗词(第1篇)关于农事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我国的诗歌长河中占有着一席之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几首反映古代农事景象、蕴含深意的诗词。一、《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以朴实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田野上辛勤耕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与对粮食的珍视。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困苦。二、《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气远芬芳。耕者罕暂息,耔苗应不伤。闲居非吾志,田亩时奔忙。愿尽粟粒中,此食献公堂。此诗描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艰辛,以及作者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与贡献。全诗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深
不稼不穑是什么意思
不稼不穑是一个成语,指不从事农业生产,不了解耕耘与收获的道理。该成语源自《诗经·魏风·伐檀》,用于形容不从事农业劳动,不懂得劳动艰辛和收获喜悦的人。不稼不穑的近义词包括坐享其成、坐收渔利等,表示不参与劳动而享受他人成果。反义词为自食其力、勤劳致富等,强调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所需。使用不稼不穑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避免错误用于非农业领域、简单家务活动或轻视劳动的行为。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揠苗助长的读音揠苗助长(yà miáo zhù zhǎng)揠苗助长的含义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拔高庄稼来帮助它快速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揠苗助长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农夫,他希望自己的庄稼能够快速成长,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去把庄稼往上拔一点。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庄稼快速成长,结果却导致庄稼全部枯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揠苗助长的近义词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揠苗助长的反义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持之以恒揠苗助长的例句他想要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让植物快速生长,结果却适得其反。
岁丰年稔是什么意思
岁丰年稔的读音岁丰年稔的读音为:suì fēng niǎn rèn。岁丰年稔的含义岁丰年稔,指农作物丰收,年成好。其中,“岁”指的是年份,“丰”表示丰收,“年”指的是一年,“稔”则表示庄稼成熟。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农业丰收,年景好,也常用来比喻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岁丰年稔的典故岁丰年稔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农业社会对丰收的祈求和庆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因此对于丰收的祈求和庆祝十分重视。岁丰年稔这个成语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用来形容农业丰收、年景好的情况。岁丰年稔的近义词丰收在望:指农作物有望获得丰收。年年有余:形容每年都有剩余的粮食
时和年丰是什么意思
时和年丰的读音时和年丰的拼音是:shí hé nián fēng。时和年丰的含义“时和年丰”是一个成语,意为时节和谐,年成丰收。具体来说,它描述了自然环境和谐、气候适宜,以及农作物等农作物生长良好、丰收的景象。时和年丰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石,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因此,人们常常用“时和年丰”来形容一个时期内自然环境和谐、气候适宜,从而带来农业的丰收。这个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农业生产的期望。时和年丰的近义词五谷丰登:形容农作物丰收。年谷顺成:形容一年之中庄稼顺利成长。风调雨顺:形容气候适宜,
秀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秀”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阐述了“秀”在植物抽穗开花、美好秀丽、成长、茂盛、特异优秀等方面的含义,同时也介绍了在古建筑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秀的字义广泛,既可用于形容自然风景的美丽,也可用于表达人的品德美好和才艺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