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的拼音
拼音
“黄”的拼音是huáng,属于汉语拼音中的第二声(阳平)。这个发音清晰明亮,如同阳光洒在金黄的麦田上,带着温暖而饱满的音色。在普通话中,”huáng”的发音需要注意将”h”发得轻而清晰,韵母”uang”则要圆润饱满。
部首
“黄”字的部首是其本身——黄部。在汉字结构中,”黄”是一个独立的部首,属于较为特殊的自部首字。作为部首时,”黄”通常位于字的上部或整体结构中,如”黉”、”黋”等字。这个部首象征着与黄色相关或由”黄”字衍生出的意义。
笔顺
“黄”字共有11笔,其笔顺如下:
- 横(一)
- 竖(丨)
- 竖(丨)
- 横(一)
- 竖(丨)
- 横折(𠃍)
- 横(一)
- 竖(丨)
- 横(一)
- 撇(丿)
- 点(丶)
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平衡,上部由”艹”头演变而来,下部”田”字结构要写得方正稳重。整个字呈现出上窄下宽的稳定形态,如同丰收的麦穗低垂,又似金黄的阳光普照大地。
含义
“黄”字含义丰富多样,主要包括:
- 颜色意义: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是光谱中位于绿色和橙色之间的颜色,象征着温暖、光明和丰收。
-
物质指代:
- 指黄金:如”黄货”、”黄白之物”(金银的别称)
- 指蛋黄:如”双黄蛋”(含有两个蛋黄的鸡蛋)
-
象征意义:
- 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如”扫黄”、”查禁黄书”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中央之色,象征尊贵(如”黄袍加身”)
-
专有名词:
- 指黄河:如”治黄”、”引黄工程”
- 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如”炎黄”(炎帝和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
- 姓氏:作为中国常见姓氏之一。
- 引申意义: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如”买卖黄了”。
详细解析
“黄”字源远流长,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字形演变
“黄”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字形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小篆将其规范为从田从炗(光)的结构,表示田地中谷物成熟时的金黄色。《说文解字》解释:”黄,地之色也”,认为黄色是大地的颜色。
文化内涵
在古代五行学说中,黄色对应中央方位和土元素,象征着尊贵和权力。自隋唐以来,黄色逐渐成为皇室专用色彩,”黄袍”成为皇帝的象征。同时,黄色也是佛教崇尚的色彩,代表超凡脱俗。
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黄”除了基本颜色意义外,还发展出多种引申义:
- 指代黄金等贵重物品
- 象征警示(如交通信号灯中的黄灯)
- 代表色情内容(如”黄色书刊”)
- 表示失败(如”这事黄了”)
近义词
在表示颜色时,”黄”的近义词包括:
- 金黄:强调明亮、贵重的黄色
- 橙黄:带有橙色倾向的黄色
- 土黄:类似泥土的暗黄色
- 鹅黄:像小鹅绒毛般的浅黄色
- 杏黄:类似杏子颜色的黄
在表示失败意义时:
- 泡汤
- 告吹
- 落空
反义词
在颜色范畴中,”黄”的反义词是:
- 紫(传统色彩观念中的对比色)
- 蓝(现代色彩理论中的互补色)
在象征意义上:
- 成功(与”黄了”表示失败相对)
- 纯洁(与”黄色”表示色情相对)
组词
“黄”字构词能力极强,可组成大量词语:
-
颜色相关:
- 金黄、鹅黄、杏黄、土黄、橘黄
- 黄花、黄豆、黄瓜、黄油、蛋黄
-
物质指代:
- 黄金、黄玉、黄铜、黄蜡、黄磷
-
专有名词:
- 黄河、黄帝、黄历、黄道、黄牛
-
象征意义:
- 黄牌、黄灯、黄昏、黄泉、黄页
-
其他:
- 黄粱梦、黄鹤楼、黄梅戏、黄包车
造句
- 颜色描述:秋天来了,田野里一片金黄,稻谷笑弯了腰。
- 物质指代:她戴着一串黄金项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象征意义:由于资金不到位,这个项目恐怕要黄了。
- 专有名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引申用法:警方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包含”黄”字的成语
汉语中含有”黄”字的成语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
- 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
- 例句:荣华富贵对他而言不过是黄粱一梦。
-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
- 例句:这则新闻已是明日黄花,没人再关注了。
-
黄道吉日:迷信的人认为宜于办事的好日子。
- 例句:他们特意选了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
-
面黄肌瘦: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 例句:灾区的孩子们面黄肌瘦,令人心疼。
-
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
- 例句:他这几年飞黄腾达,已经当上了公司总经理。
-
黄袍加身:比喻被部属拥戴为领袖。
- 典故: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称帝
- 例句:在公司重组中,他被董事会黄袍加身,出任新CEO。
-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
- 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
- 例句:他的演讲如黄钟大吕,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
青黄不接:比喻人力、财力等暂时缺乏。
- 例句:公司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需要引进新的人才。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黄”字在汉语中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黄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黄色的古诗词及其赏析。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词,描述了黄色在诗词中的运用,如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文章还探讨了黄色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其他色彩的对比与呼应。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展示了黄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希望读者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诗词中黄色的美妙与魅力。
关于迎春花诗词
关于迎春花诗词(第1篇)关于迎春花诗词的文章一、迎春花诗词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春意盎然的迎春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姿态,吸引着文人墨客的赞誉和创作。这些饱含情感的诗句,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对生命和希望的赞美。下面,我们将一起探寻那些关于迎春花的古诗词。二、迎春花诗词全文及解析春日迎春花唐·白居易幸得迎春花独早,未开先报满城春。朱朱粉粉争春色,黄黄绿绿映朝霞。解析: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了迎春花的独特之处,它是最早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花朵。诗中以朱、粉、黄、绿等色彩丰富的词语,描绘了迎春花的色彩斑斓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迎春花颂宋·苏辙立春日已过,花开遍地香。寒梅虽未谢,迎春已先芳。解析:苏辙的这首诗赞美
南方巴蕉树的描写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南方巴蕉树的描写诗词,展现了巴蕉树在古诗词中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引用不同作者、不同朝代的古诗词,描绘了巴蕉树在不同场景下的美丽和优雅。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巴蕉树在南方的特殊地位和文化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巴蕉树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南方巴蕉树的描写诗词,通过引用古诗词展现了巴蕉树的独特气质和美丽姿态。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巴蕉树的清丽之态、婀娜多姿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同时,文章也探索了巴蕉树在南方的特殊地位和文化意义,它是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来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巴蕉树的翠绿颜色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在
描写珊瑚的优美诗词
本文汇总了多篇关于描写珊瑚的优美诗词的文章,介绍了珊瑚的形态、色彩、寓意以及其在诗词中的描绘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引用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诗词,展示了珊瑚的美丽、珍贵和神秘,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喜爱。同时,也提到了珊瑚在生活中的展现和保护意义。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承和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一美丽的海洋珍宝。
描写花和颜色的古诗词
描写花和颜色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花和颜色的古诗词一、引言自古以来,花与颜色便是诗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无论是春花烂漫,还是秋叶斑斓,无论是五彩斑斓的繁复之美,还是单一色调的简洁之雅,花的盛开和颜色的变换总是能够引发诗人们的无限灵感。接下来,我将从多个角度呈现那些与花和颜色相关的古诗词,包括诗词原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二、古诗词呈现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桃花》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桃花盛开时美景的诗。明媚的桃花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让人忍不住想去看它那美丽动人的面容。诗人在描绘桃花时,着重表现了它的明媚色彩,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莲花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
褐怎么读音
文章介绍了褐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的含义解析。褐可表示粗布或粗布衣服,黑黄色,也可用作形容名词,如褐巾、褐衣等表示贫贱人的衣物。同时,褐也可作形容词,表示黄黑色,如褐煤、褐铁矿等。
缇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缇”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缇字有形容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形容颜色为橘红色,也可以指橘红色的丝织物或古代军服的颜色。此外,还提到了缇的其他含义,如缇衣、缇帷、缇齐等。本文详细解析了缇字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并举例说明了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绿”字究竟读lǜ还是lù?11笔正确写法与20个高频组词全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绿”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含义。包括形容词性的绿色描述,如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以及与蓝和黄混合而成的颜色等;也包括名词性的含义,如表示一种野菜、帝王受命的符箓等。同时提供了“绿”在句子中的用法举例,如绿化环境、呈现绿色等。
苍黄翻覆
苍黄翻覆的读音为cāng huáng fān fù,该成语用以形容世事多变、变幻莫测的情况,表示局势动荡不安、事情发展不稳定。其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事件,描述天地景象的变幻。近义词包括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等。反义词则为一成不变、安定不变等。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与具体事物搭配、注意语境等错误用法。
染苍染黄是什么意思
“染苍染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ǎn cāng yán huáng,含义为形容色彩变化无常,如同染料在不断变化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染色工艺,比喻事物的变化多端、难以预测。其近义词包括变幻莫测、色彩斑斓等,反义词则有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对象和不当搭配。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服装、作品的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