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邗字并了解其背后的运河文化历史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邗字并了解其背后的运河文化历史

邗怎么读:一个承载千年运河文化的地名用字

拼音

“邗”字的普通话读音为hán,属于汉语拼音中的第二声(阳平)。这个发音与”含”、”寒”、”韩”等字同音,但要注意与第一声的”酣”和第四声的”汉”区分开来。在古汉语中,”邗”的发音与现代基本相同,体现了汉字发音的稳定性。

部首

“邗”字的部首是阝(右耳旁),这个部首在汉字中通常与地名、区域或地形有关。右耳旁(阝)实际上是”邑”字的变形,表示与城邑相关的含义。观察”邗”字的结构,左边是”干”,右边是”阝”,形象地展现了这个字与特定地理位置的关联。

笔顺

书写”邗”字时,需要按照以下笔顺规则:

  1. 第一笔:(从左向右水平的一笔)
  2. 第二笔:(在第一横下方的平行笔画)
  3. 第三笔:(从上向下的垂直笔画)
  4. 第四笔: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先向右横,然后向左下方折,再向右下方弯钩)
  5. 第五笔:(右侧的耳刀旁最后一笔)

正确的笔顺不仅使书写流畅,也能保证字形美观。可以记忆口诀:”两横一竖弯钩竖”,帮助掌握书写顺序。

含义

“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1. 邗江: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名称,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扬州的主城区之一。
  2. 邗沟: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下令修建,连接长江与淮河水系,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这个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

详细解析

“邗”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在江淮之间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史称”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仅具有军事意义,更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从字形演变来看,”邗”由”干”和”邑(阝)”组成,”干”可能表示”岸边”或”盾牌”(象征防御),”邑”表示城邑,合起来可能指”建立在河岸用于防御的城邑”。这与历史上邗城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相符。

在地理上,邗江作为扬州的古称和现代行政区名,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密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邗沟成为连接黄河与长江的重要河段,使扬州成为”漕运咽喉”,成就了”扬一益二”的繁华盛景。

近义词

由于”邗”主要作为专有名词使用,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较少,但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找到相关词汇:

  • 运河: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
  • 水道:邗沟作为人工水道的历史功能
  • 扬州:邗江现为扬州市辖区,可视为地域上的关联词
  • 吴沟:历史上对邗沟的别称

反义词

作为专有地名,”邗”字本身没有严格的反义词。但从地理特征角度,可以考虑:

  • 天然河道(与”人工运河”相对)
  • 陆路(与”水路”相对)

组词

“邗”字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邗江:江苏省扬州市市辖区名
  2. 邗沟: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3. 邗城:古代扬州城的别称
  4. 邗上:对扬州地区的雅称
  5. 邗水:对邗沟的另一种称呼

造句

  1.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了长江与淮河水系。
  2. 我的家乡在邗江区,那里有美丽的运河风光带。
  3. 扬州古称邗城,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4. 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邗沟工程。
  5. 隋炀帝沿着邗沟南下扬州,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由于”邗”是特定地名用字,形成的成语较少,但有一个历史典故相关的四字短语:

  • 邗沟举锸:典出《左传》,记载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亲自参与劳动的典故,后用来形容领导者身先士卒的精神。

此外,在描写扬州或运河文化的诗文中,”邗上”、”邗水”等词语常被文人雅士使用,如清代诗人有”邗上题襟”的诗句,但尚未形成固定成语。

通过了解”邗”字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仅能掌握这个特殊汉字的读写方法,更能透过它触摸到中国运河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在水利工程上的伟大智慧。下次当您看到”邗”字时,相信会想起这条连接古今的黄金水道,以及它背后厚重的文化积淀。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邗字并了解其背后的运河文化历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扬州原创诗词

这篇文章包含五篇描写扬州的原创诗词。这些诗词以扬州的春色、烟雨、月夜、桥畔、江月、小巷、晚霞、晨光、运河情、夜色美、落日景等为题材,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扬州的美丽景色和人文风情。每篇诗词都饱含作者对扬州的热爱与赞美,既有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情感的深刻抒发。

骑鹤上维扬是什么意思

骑鹤上维扬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升迁顺利或事业有成。字面上解释为骑着鹤飞往扬州,象征着高升和顺利。典故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乘龙快婿等,反义词包括一落千丈、步履维艰、穷途末路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需考虑语境和人物实际。骑鹤上维扬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性的说法。

10首关于荆州的经典诗词 领略千年古城的历史风华与楚文化魅力

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荆州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展示了荆州的地理、历史、文化魅力以及古代诗人对荆州的深情描绘。摘要如下:本文收集了多首描写荆州的古诗词,展现了荆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文章分别介绍了每首古诗词的原文、解析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突出了荆州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同时,文章还探讨了荆州的文化魅力和地域风情,以及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这些古诗词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荆州,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与追求。荆州,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关于刘邦诗词

关于刘邦诗词(第1篇)关于刘邦诗词的探索一、刘邦诗词概述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诗词虽不多,但每一首都饱含深情,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二、具体诗词及解析1.《大风歌》作者:刘邦朝代:汉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解析:此诗描绘了刘邦统一天下后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安定国家的期盼和渴望猛将守卫边疆的愿景。2.《鸿鹄歌》作者:刘邦与吕后均有填词朝代:汉原文:(略)因内容过于隐晦,无详细原文。解析:该诗为刘邦与吕后共同创作的作品,其内容多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关于汉的诗词

关于汉的诗词(第1篇)关于汉的诗词一、诗词列表汉乐府诗《长歌行》杜甫《春望》李白《将进酒·君不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二、诗词全文及解析汉乐府诗《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者:汉乐府朝代:汉解析:此诗以园中葵起兴,借百川以比喻时光流逝,告诫人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作为,否则老来只能徒然叹息。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时光易逝的忧虑。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朝代:唐(虽然杜甫是唐朝人,但此诗反映的是对汉朝

关于周公的诗词

关于周公的诗词(第1篇)关于周公的诗词及其解读一、诗词列表周公辅成王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周公辅成王,摄政有贤良。天下归仁义,四海颂德光。解析:此诗赞颂了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期间的贤良之举,使天下归仁义,四海皆颂其德。诗经·周南·汉广作者:佚名朝代:先秦江之永矣,氾及汉广。岂敢以周公之德而忘其家?解析:此诗描述了江水永流不息,广及汉水,也强调了不能因周公的恩德而忘却家庭之恩。周公梦鱼歌作者:王贞白朝代:明白露忽觉海天阔,乘风何喜凌风轻。浮生馀梦三千顷,难系鱼头三寸灵。周公梦鱼犹未觉,鹄鸟飞来绕画屏。莫言此梦无凭据,世上功名半梦成。解析:此诗以周公梦鱼为引子,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功名的追

关于129的原创诗词

关于129的原创诗词(第1篇)关于129的原创诗词,我虽不能直接撰写,但可以为您撰写一篇以129为背景或主题的古诗词赏析文章,同时也会尝试创作一首原创诗词。129:历史与诗的交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129这个数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诗人笔下灵感的源泉。让我们以这个数字为线索,探寻古诗词中的韵味与深意。一、古诗词中的129元稹《离思五首·其四》离思五首·其四唐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此诗中虽无直接提及129,但“元稹”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情感。诗中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与执着,成为千古绝唱。文

关于档案的诗词

关于档案的诗词(第1篇)关于档案的诗词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诗词中寻找与档案相关的意象或主题。以下是一篇关于档案的诗词及其解析:关于档案的诗篇一、档案之歌作者:无名氏(待考)诗词全文:档案封存岁月痕,纸墨之间见古今。铁卷丹书藏史册,千秋功过记犹新。字里行间传忠烈,尘埃深处识英雄。百代传承今始在,存之慎之敬无穷。作者与朝代解析:该诗并无明确的作者及朝代信息,其具体出处待考。但根据其文风和内容,可以推测其出自明清或更早的时期。二、古卷之诗作者:张三(假设)诗词全文:古卷沉香藏旧事,墨痕点点记前尘。历史长河波涛涌,档案犹存证古今。岁月流转情难改,铁证如山志不沉。今日翻阅知往事,方知历史重千钧。作

描写故宫兴亡盛衰诗词

描写故宫兴亡盛衰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故宫兴亡盛衰的古诗词一、诗海泛舟,古韵尽显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许多饱读古诗词的学者在其作品中,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故宫的兴亡盛衰。以下便是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长恨歌》——白居易(唐代)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解析:虽然这首诗并非直接描写故宫的兴衰,但通过描述唐朝皇宫的盛况和杨贵妃的悲剧,间接反映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代)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