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怎么读:深入解析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字
拼音
“彝”字的拼音是yí,读作第二声。这个发音如同”仪”、”宜”等字,声调平稳上扬,带着一种庄重古朴的韵味。在普通话中,”彝”的发音需要注意不要与”一”(yī)或”已”(yǐ)混淆,它的尾音平稳而有力,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民族的故事。
部首
“彝”字的部首是“彑”,这个部首并不常见,形状像是一个倒置的”山”字,又似水流蜿蜒。在汉字结构中,”彑”部通常与祭祀、礼仪相关的事物有关联,这与”彝”字的本义高度契合。作为部首,”彑”位于字的上部,统领整个字的结构,如同古代祭祀时高高在上的礼器。
笔顺
“彝”字的笔顺较为复杂,共18画,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笔画的顺序和走向:
- 撇折(𠃋)
- 横撇/横钩(㇇)
- 横(一)
- 点(丶)
- 撇(丿)
- 横(一)
- 竖(丨)
- 撇(丿)
- 点(丶)
- 撇折(𠃋)
- 撇折(𠃋)
- 点(丶)
- 竖钩(亅)
- 撇(丿)
- 点(丶)
- 横(一)
- 撇(丿)
- 竖(丨)
书写时,建议先观察整个字的结构,注意上下部分的协调,尤其是上部”彑”与下部”米”、”糸”的组合关系。每一笔都如同编织一张神秘的网,将古代祭祀的场景凝固在方寸之间。
含义
“彝”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三层含义:
- 古代盛酒的器具:最初指代祭祀时使用的青铜酒器,后来泛指古代宗庙中所有的祭器。这些器物造型庄重,纹饰精美,是权力与神圣的象征。
- 法度与常规:如”彝宪”指法典,”彝训”指常规教导。这层含义延伸自古人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将祭祀中的规范推及社会生活。
- 中国少数民族:指彝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三层含义看似不同,实则内在联系紧密——从具体器物到抽象规范,再到一个保存着古老文化的民族,”彝”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从物质到精神的丰富内涵。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来看,”彝”是一个形声字,由”糸”(mì)、”攻”(gǒng)持”米”和”彑”(jì)声组成。甲骨文中的”彝”字形象地描绘了双手捧鸡奉献神灵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古代祭祀的仪式感。
作为名词,”彝”最初指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总称。《左传》中”官司彝器”的记载,说明这类器物在官方仪式中的重要地位。后来词义扩展,既可指具体的彝鼎、彝簋等礼器,也可指代常规、法度,《诗经·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即取此意。现代汉语中,它还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专称。
作为形容词,”彝”表示”常”、”不变”的意思,如”彝序”(常道)、”彝典”(常典)等,强调某种规范或事物的恒常性。它也可以表示”经常”的意思,如《尚书·洪范》”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
这个字从具体器物到抽象概念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从祭祀文化向礼制社会的转变,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标本。
近义词
根据”彝”字的不同含义,其近义词也有所不同:
-
作为礼器:
-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也是重要的礼器
- 尊:盛酒的礼器
- 簋:盛食物的礼器
-
作为法度常规:
- 典:标准、法则
- 宪:法令
- 常:恒久不变的规律
-
指代民族:
- 夷(古时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狄(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近义词在具体使用时语境和色彩有所不同,不能完全互换。
反义词
“彝”字在不同含义下的反义词:
-
作为礼器:
- 皿:日常使用的器皿,与神圣的礼器相对
- 具:普通工具
-
作为法度常规:
- 变:变化
- 乱:混乱无序
- 违:违背
-
指代民族:
- 夏:古代指中原华夏民族
- 汉:汉族
这些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突显”彝”字所代表的礼器之神圣、法度之恒常以及民族之独特性。
组词
“彝”字可以组成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 彝器:古代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的总称
- 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
- 彝宪:常法、法典
- 彝训:日常的教导、常规的训诫
- 彝章:常典、旧典
- 彝制:常制、固定的制度
- 彝伦:常理、伦常
- 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 彝语:彝族使用的语言
- 彝文:彝族的传统文字
这些词语大多带有庄重典雅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和历史文献中。
造句
- 博物馆展出的商周彝器,纹饰精美,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出自《诗经》,意思是人民秉持常性,喜爱美德。
- 云南楚雄是彝族的重要聚居地,那里保留着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
- 这些彝鼎上的铭文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 古代统治者通过彝宪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
- 彝文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最古老的一种,有着独特的书写系统。
- 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彝簋中盛放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对祖先的敬意。
- 这部古籍记载了许多先王的彝训,对后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学者们正在努力破译这些出土彝器上的神秘符号。
-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彝”字出现在成语中的情况不多,但以下几个成语值得关注:
-
彝鼎圭璋:比喻典雅珍贵的器物或人才。彝鼎指礼器,圭璋是玉器,合称代表贵重之物。
- 例句:这位学者学识渊博,堪称彝鼎圭璋,深受学界敬重。
-
彝伦攸斁:出自《尚书》,意思是伦常败坏。彝伦指常理、伦常,攸斁意为败坏。
- 例句:战乱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可谓彝伦攸斁。
-
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和商代的彝,泛指极其珍贵的古董文物。
- 例句:这座私人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夏鼎商彝,价值连城。
这些成语大多源自经典文献,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场合能体现使用者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彝”字的全方位解析,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更透过这个窗口,窥见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礼制传统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实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
琮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探索这个古老玉器的12个知识点
本文介绍了汉字“琮”的拼音、部首、笔顺,解释了其含义为古代的一种玉器,外形为外边八角形,中间有圆孔。文章还详细解析了琮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如琮玺、琮璧、琮璜等。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琮”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罍怎么读 3分钟掌握léi的发音笔顺和古代酒器文化
本文介绍了“罍”这一古代酒器,其特点为口小、腹深、有圈足和盖儿,多用青铜或陶制成。文中详细解析了罍的含义,并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如《诗》、《周礼》和《礼记》等,展示了罍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探索汉字"圭"的正确读音与千年文化内涵 从礼器到天文仪器的5大用途解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圭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古代作为帝王诸侯举行典礼时拿的玉器、测日影的仪器和容量单位的含义。文章详细解析了圭的不同含义和用途,包括在典礼中的使用、测日影的作用、作为容量单位的意义等。
虏怎么读 8个笔画教你正确书写lǔ字并掌握其历史含义与组词技巧
本文介绍了“虏”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不同含义。作为动词,“虏”表示俘获、掠夺等意思;作为名词,“虏”指俘虏、敌人或北方外族等。同时,还涉及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本文详细解析了“虏”字的用法和含义。
鼐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鼐”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读音为nài,部首为鼎。鼐的笔顺复杂,含义为大鼎。文章还对鼐进行了详细解析,指出它是一个形声字,从鼎,乃声。
5个关键点掌握"狄"字正确读音与历史文化含义
本文介绍了汉字“狄”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和详细解析。“狄”字表示我国古代北方的民族,也可指代秦汉以后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同时还可指古代的低级职员。文章内容丰富,解析全面。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的战争诗词豪放、激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军人的生活,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他的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词人对战争和政治的深刻理解。同时,他的诗词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描写辛弃疾战争诗词的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辛弃疾的战争诗词的魅力。文章通过解析具体篇目的内容,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详细解读了辛弃疾战争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文章还从多个角度对辛弃疾的战争诗词进行了评价和影
貉怎么读 一字三音mò hé háo的正确读法与动物文化解析
本文介绍了貉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解析了貉的含义,包括作为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另外,还介绍了貉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如用于“貉子”、“貉绒”等。同时,也指出了貉在古代中国称北方的一支外族的含义。
掌握豆的拼音dòu和7笔正确写法 了解汉字豆的部首含义与组词大全
本文详细介绍了“豆”字的含义,包括植物学分类、日常用途及历史背景等方面。文中指出,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的一种,常见于木本和草本植物中,如紫檀、槐树等。此外,“豆”字也指代这些植物的种子,以及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同时,“豆”在古代还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并作为容量和重量的单位。此外,还包括与“豆”字相关的词语,如扁豆、豆腐等。最后,“豆”也可作姓氏使用。本文内容全面,涵盖了“豆”字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古代笏板怎么读?揭秘hù字的正确发音与朝堂礼仪文化
本文介绍了笏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笏也有其他用途,如戏班写戏目的手板。另外,笏还被用作金银的计算单位,一枚为一笏。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用途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