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怎么读:从发音到文化的全方位解析
拼音
“钵”字的拼音是bō,读作第一声(阴平)。这个发音清脆有力,如同轻敲陶瓷器皿发出的声响。在普通话中,”钵”与”拨”、”波”、”播”等字同音,但意义迥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钵”与”钵”同音,但在现代汉语中,”钵”字更为常见和使用广泛。
部首
“钵”字的部首是钅(金字旁),这表明它与金属有关。在古代,许多钵确实是用金属制成的,尤其是铜钵、铁钵等。金字旁作为部首,通常出现在与金属、金属制品或金属特性相关的汉字中。通过部首记忆法,我们可以联想到”钵”最初可能是指金属制成的容器,后来才扩展到陶瓷等其他材质。
笔顺
掌握”钵”字的正确笔顺不仅有助于书写规范,还能提高书写速度。以下是”钵”字的笔顺分解:
- 丿(撇)
- 一(横)
- 一(横)
- 一(横)
- 𠄌(竖提)
- 一(横)
- 丨(竖)
- 丿(撇)
- ㇏(捺)
- 一(横)
用文字描述就是:先写左边的”钅”旁,按撇、横、横、横、竖提的顺序;然后写右边的”本”部分,按横、竖、撇、捺、横的顺序。这种笔顺遵循了汉字”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基本规则。
含义
“钵”字主要有两层含义:
- 日用器皿:指一种用陶瓷、硬石或金属制成的类似盆而略小的容器。这种钵常用于盛放食物、水或其他物品,也可用于研磨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钵有研钵、饭钵、粥钵等。
- 佛教器具:作为”钵多罗”(梵语pātra的音译)的简称,特指和尚盛饭的器具。在佛教文化中,钵是僧侣重要的随身物品之一,象征着清净、简朴的生活方式。古代僧人常手持钵盂化缘乞食,因此”托钵”一词后来也引申为乞讨或募捐的意思。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来看,”钵”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钅”(金)表意,右边的”本”表音。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钵,食器也。从金,本声。”这说明钵最初主要指金属制成的食器。
在佛教文化中,钵具有特殊地位。佛经记载,佛陀规定比丘应当持钵乞食,这既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与信众结缘的方式。典型的僧钵呈圆形,底平口略小,容量适中,便于携带。如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所写:”吾一瓶一钵足矣”,体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态度。
从材质上看,钵经历了从金属到陶瓷的演变过程。早期的钵多为铜制、铁制,后来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精美的瓷钵。不同材质的钵用途各异:金属钵坚固耐用,适合旅行携带;陶瓷钵美观卫生,适合日常使用;石钵厚重稳定,适合研磨药材。
近义词
“钵”的近义词包括:
- 碗:与钵形状相似,但通常指口较大、深度较浅的容器。碗更常用于日常饮食,而钵则多用于特定场合或特殊用途。
- 盂:古代指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器皿,如”痰盂”、”水盂”。佛教中的”钵盂”常连用,指僧人的食器。
- 盆:比钵更大的敞口容器,多用于洗涤或盛放较多物品。
- 盅:小型的有盖器皿,通常用于盛放汤药或调味品。
这些近义词虽然都指容器,但在大小、形状、用途上各有侧重,不能完全替代”钵”的特定含义。
反义词
由于”钵”是一种具体物品,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相对的词语:
- 无容器状态:如”散落”、”裸露”,表示没有容器盛装的状态。
- 大型容器:如”缸”、”瓮”,指比钵大得多的储存器。
- 非容器物品:如”板”、”块”,指不具备容器功能的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不是”钵”的直接反义词,只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可以形成对比关系。
组词
“钵”字可以组成许多常用词语,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 钵盂:僧人的食器,如”手持钵盂”。
- 研钵:用于研磨药物或实验材料的器具,通常配有研杵。
- 饭钵:盛饭用的钵,如”捧着饭钵吃得津津有味”。
-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给弟子的袈裟和钵盂,后比喻思想、学术、技能等方面的传承,如”继承衣钵”。
- 托钵:指僧人手持钵盂化缘,也引申为募捐或乞讨,如”托钵行乞”。
- 钵头:方言中对钵的称呼,也指一种较大的钵。
- 乳钵:专门用于研磨药物的钵,通常用陶瓷或玻璃制成。
造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钵”字,以下是几个实用的造句示例:
- 奶奶用古老的陶瓷钵捣碎了草药,屋子里弥漫着苦涩的香气。
- 这位高僧一生清贫,随身只带着一个铁制的钵盂和一件破旧的袈裟。
- 化学实验室里,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用研钵研磨着晶体样品。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决心将这门手艺的衣钵传给有天赋的年轻人。
- 寺庙里的和尚每天清晨都会托钵入城,接受信众的供养。
- 妈妈把刚煮好的热粥盛在粗陶钵里,热气腾腾的样子让人食欲大开。
- 考古队在这个古墓中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青铜钵,据考证是汉代的生活用具。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钵”字出现在几个常用成语中,每个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 衣钵相传:原指佛教中师父将袈裟和钵盂传给弟子,表示法脉传承。现多比喻技术、学问等的师徒相传。例句:”这位老中医决定将自己的医术衣钵相传给最有医德的弟子。”
- 击钵催诗:典出南朝文人聚会作诗时击钵计时,后形容才思敏捷或文人雅集。例句:”文人雅士们击钵催诗,在限时内创作出了不少佳作。”
- 沿门托钵:原指僧人挨家挨户化缘,现多比喻到处乞求或募捐。例句:”为了筹集善款,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地沿门托钵。”
- 传钵递盂:比喻传授佛法或技艺。与”衣钵相传”意思相近,但更强调具体的传授过程。
这些成语大多源自佛教文化,但随着语言发展,已经融入日常用语,用来形容各种传承、乞求或创作的情景。
你可能感兴趣
壶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壶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壶是一种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儿、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可以从嘴儿往外倒。此外,壶还有多种释义,如古代盛器、计时器、投壶用具等。本文还详细解析了壶在不同场合下的用途和形制。
盂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揭秘古老器皿盂的发音笔顺与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汉字“盂”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盂是一种盛液体的敞口器具,如水盂、痰盂、漱口盂等。文章还详细解析了盂的本义及其他相关用法,如钵盂、痰盂等。
沿门讬钵是什么意思
沿门讬钵的读音沿门讬钵的读音为yán mén tuō bō,其中“讬”字在普通话中常被读作“tuō”,意为托付。沿门讬钵的含义“沿门讬钵”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佛教僧人挨家挨户化缘乞食的情景。它指的是佛教僧人手持钵盂,沿着街巷、村庄等,一家家地乞食。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到处请求施舍或求告于人的意思。沿门讬钵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佛教僧人的化缘习俗。在佛教文化中,僧人为了修行和维持生计,会手持钵盂,沿着街巷、村庄等乞求食物。这种行为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传播佛教教义和慈悲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沿门讬钵”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四处奔波、寻求帮助或施舍的人或事物。沿门讬钵的近义词乞求施舍
瓿怎么读 揭秘bù的发音技巧与12笔书写方法
本文介绍了汉字“瓿”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瓿是一种小瓮,可以用来盛放酱类等物品。此外,瓿也是古代器名,有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用于盛酒或水,盛行于商代。
箧怎么读 掌握qiè的正确发音与14画竹字头小箱子的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箧”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作为小箱子的含义和详细解析。文中提到,箧可用于装载书籍、藤制物品等,也可用作名词表示小箱子。同时,通过示例和比喻,说明了箧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缶"字并了解其历史文化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缶的相关信息。缶是一种古代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也是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它起源于象形字,有着盛酒浆的用途和瓦器材质的特性。此外,缶也是一种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或三十二斗。文章详细解析了缶的起源、含义、用途和单位等方面的内容。
椟怎么读 揭秘这个古老汉字dú的正确发音与5种木制容器用法
本文介绍了汉字“椟”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以及其含义为木柜、木匣等。文章详细解析了椟字的构造,并举例说明其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如龟玉毁于椟中,椟玉等。此外,还介绍了椟的其他含义,如盛饭菜的食盒和棺材等。
桶怎么读 解析tǒng的正确发音及11笔书写技巧
本文介绍了桶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桶是一种盛东西的器具,可以用木头、铁皮、塑料等材料制成,多为圆筒形,有的有提梁。桶字来源于古代的量器名,也有其他含义如皮衣桶子等。此外,桶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把话等桶进去的意思。桶的量词为一桶,例如一桶水、一百桶纸等。
舀怎么读正确发音yǎo 10笔写法及组词造句大全
本文介绍了汉字“舀”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详细解析。该字表示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质,如舀水、舀汤等。同时,“舀”也用作舀东西的器具。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舀”的字形构造及其含义的演变过程。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盎"字并理解其古韵内涵
本文介绍了“盎”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盎是一种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也可表示洋溢、充盈的意思。文章详细解析了盎的字形、读音及其在各个语境中的应用,如“盎然”、“盎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