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的读音
读音:shù zhī gāo gé
标注拼音:shù(第四声) zhī(第一声) gāo(第一声) gé(第二声)
束之高阁的含义
“束之高阁”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指将书籍或文件等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不进行使用或阅读。后来这个成语逐渐引申为把某事或某物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不重视或忽视它。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对待重要事务或重要问题的态度不积极,或者将有价值的物品或知识遗弃不用。
束之高阁的典故
“束之高阁”的典故源自古代的藏书文化。在古代,书籍是极其珍贵的物品,因此人们会将重要的书籍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以示其尊贵和重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书籍虽然被卷起并放置在高处,但却被人们所遗忘,不再被阅读和使用。因此,“束之高阁”这个成语便逐渐形成了。
束之高阁的近义词
以下是几个“束之高阁”的近义词:
- 置之不理:指对某事或某人置之不顾,不给予关注或处理。
- 置诸高阁:意思与“束之高阁”相似,指将某物放置在显眼而又不常用的地方。
- 漠然置之:形容对某事或某人漠不关心,不予理睬。
- 置若罔闻:指对某事或某人置若未闻,不予重视或处理。
束之高阁的反义词
与“束之高阁”相反的成语有:
- 倍加珍视:指对某物或某事非常重视和珍视。
- 重视有加:指对某事或某人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 用心良苦:指对某事或某人用心思考和努力,不遗余力地去做。
- 善加利用:指充分利用某物或某事的优点和价值。
束之高阁的例句
正确用法例句
- 他把那本旧书束之高阁,已经好久没有翻阅了。
- 这个项目被公司束之高阁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得到推进。
- 他的才华被束之高阁,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 那份报告虽然很有价值,但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 他的建议虽然很好,但被领导束之高阁了。
- 他的梦想被束之高阁,他感到十分沮丧和失落。
- 这项技术虽然很有前景,但被公司束之高阁了很长时间。
- 这本经典小说虽然很有名气,但被作者束之高阁了很长时间。
- 他的音乐才华被家人和朋友所忽视,被束之高阁了。
- 这部电影因为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了几年后终于上映了。
错误用法例句(不存在实际意义)
在错误的用法中,“束之高阁”通常会被误用为形容其他无关紧要的事物或者用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例如:他总是把手机束之高阁,不经常使用它。(此句中“束之高阁”的用法并不恰当)或者在一些场合使用“束之高阁”形容一些小事或者不重要的事情,这也不符合成语的本意。
错误用法
在实际使用中,“束之高阁”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对待重要事务或重要问题的态度不积极、忽视或遗弃有价值的物品或知识等情境中。如果将其用于形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或者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就会造成错误用法。例如在轻松愉快的场合使用这个成语形容一些小事或者娱乐活动等,就会显得过于严肃和不合时宜。此外,在描述个人习惯或者日常行为时也不宜使用该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束在高阁是什么意思
束在高阁的读音束在高阁的拼音是shù zài gāo gé。束在高阁的含义"束在高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把某些事物或者知识等放置在一边,不去使用或者不去理会。其中,"束"表示捆绑、收藏,"高阁"则是指高高的书架或者阁楼,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将东西收藏在高处,不再使用或者关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知识、技能或者书籍等被忽视或者遗忘。束在高阁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喜欢将书籍等重要文献收藏在高处,以示尊重和珍视。然而,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或者不关注,这些书籍就会被"束在高阁",被遗忘或者忽视。这个成语的典故也暗示了人们应该珍惜知识和技能,不能让它们被遗忘或者束之高阁。束在高阁的近义词置
束置高阁是什么意思
束置高阁的读音读音:shù zhì gāo gé拼音:shù-zhì-gāo-gé束置高阁的含义“束置高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或弃之不顾。它用来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重视、不使用或忽视的态度。束置高阁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据传,古代有位官员为了表示对某项事务的漠视或轻视,故意将相关的文件或资料束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不再过问。后来,这个做法被人们引申为“束置高阁”,用来形容对重要事务的忽视和不重视。束置高阁的近义词置之不理:指对某事或某人采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态度。置之脑后:指把某事或某人忘得一干二净,不再考虑或关心。弃之不顾:指对某事
视如敝屐是什么意思
视如敝屐的读音拼音:shì rú bì tī视如敝屐的含义“视如敝屐”是一个成语,意为看待某物如同破旧的鞋子一样,形容对某物或某事的态度非常轻视,不重视。其中,“敝屐”指的是破旧的鞋子,引申为不值一提的事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对某事物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视如敝屐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句为“视如草芥,视如敝屣”。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鞋子的破旧程度来比喻事物的价值大小。这个成语的典故中,形容的是对一些小事情或者微不足道的事物毫不重视,如同对待破旧的鞋子一样。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对某事物漠不关心、毫不在意的态度。视如敝屐的近义词漠然置之:指对事情毫不关心,毫不在意。置
一往而深是什么意思
一往而深的读音一往而深的拼音是:yī wǎng ér shēn。一往而深的含义一往而深,指一心一意地向着某个目标前进,并且情感深沉、执着。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于某事或某人的情感投入之深,毫无保留,一心一意。一往而深的典故一往而深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爱情、友情或者某种信仰的执着和深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英雄豪杰、文人墨客都以一往而深的形象出现,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某项事业或者某个目标的执着追求和深沉的情感投入。一往而深的近义词全心全意:指一心一意地对待某事或某人,毫无保留
魂驰梦想
魂驰梦想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事或某人的强烈渴望和思念之情,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其含义是心灵为之驰骋,仿佛在梦中追寻。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理解为由“魂牵梦绕”演化而来。近义词包括心驰神往、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等。反义词包括心如止水、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与其他词语随意组合、过度使用等。该成语在书面表达中常用于形容强烈的情感和追求,帮助表达作者对某事或某人的深深思念和渴望。
视如土芥是什么意思
视如土芥的读音视如土芥的读音为:shì rú tǔ jiè。视如土芥的含义“视如土芥”是一个成语,意为“看待某些事物如同泥土和杂草一样微不足道,毫不在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或人的轻视、漠视态度。视如土芥的典故“视如土芥”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礼仪。在古代,战争中常常有将敌人的尸体或战场上遗留的杂物视为不值一提的情况。而在礼仪方面,有些贵重的物品也可能会被视为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像泥土和杂草一样随意处理。因此,人们常用“视如土芥”来形容这种对事物的轻视态度。视如土芥的近义词不屑一顾:表示对某物或某人极度轻视,认为不值得一看或一提。嗤之以鼻:形容对某事或某人非常鄙视,不屑一顾的
自郐无讥是什么意思
自郐无讥的读音自郐无讥(zì kuài wú jī)自郐无讥的含义“自郐无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对于某事或某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或批评的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事情已经做得很好,或者某人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以至于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了。自郐无讥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故事。在古代,郑国有一位名叫子皮的人,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伯石。于是他请来了一位名叫伯氏的人来教育伯石。伯氏在教伯石时,经常用“自郐无讥”来形容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好了,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了。后来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自郐无讥的近义词毫无瑕疵完美无缺毫无可挑之处尽善尽美自郐无讥的反义词漏洞百出差强人意缺憾不少令人
置之脑后是什么意思
置之脑后的读音置之脑后的拼音是 zhì zhī nǎo hòu,其中“置”表示放置,“之”是代词,指代某物或某事,“脑后”则表示头部后面的位置。置之脑后的含义置之脑后,字面意思是把某物或某事放在脑袋后面,引申为把某事或某物完全忘记或忽略。它用来形容对某事不重视,不放在心上,或者完全忘记。置之脑后的典故置之脑后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来源。但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出发,理解为何会有人或事被“置之脑后”。比如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琐碎的事情或繁杂的信息,我们可能会选择暂时不去想它,把它放在脑后,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或注意力。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置之脑后的近义词忘
拒之门外
拒之门外的读音为jù zhī mén wài,意味着将某人或某物拒绝在门外,不予以接纳或考虑。该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和社交习惯,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坚决,不愿接受或考虑。拒之门外的近义词有置之不理、拒人千里等,反义词包括广开言路、虚怀若谷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慎重选择,避免在不适的场合或滥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错误用法示例则提醒注意该成语的适用性和避免滥用。
眼不见,心不烦是什么意思
眼不见,心不烦的读音眼不见,心不烦的读音为:yǎn bù jiàn,xīn bù fán。眼不见,心不烦的含义“眼不见,心不烦”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眼睛看不到,心里就不会烦恼”。它通常用来形容当人们无法看到某些令人烦恼或不安的事物时,心情就会变得平静和放松。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表达一种心态,即通过避免接触或看到某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来减少心理压力和烦恼。眼不见,心不烦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信息传播和交通不便,人们常常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感知来获取信息。然而,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看到一些令人烦恼或不安的事物而感到心情烦躁。因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