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怎么读:从字形到文化的全面解析
拼音
“帛”的标准普通话读音是bó,第二声(阳平)。这个发音清脆悦耳,如同轻抚丝绸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古汉语中,”帛”的发音与现代基本相同,历经千年而保持稳定,体现了汉字读音的传承性。
部首
“帛”字的部首是“巾”,位于字的下部。”巾”部通常与纺织品、布料相关,这正契合了”帛”作为丝织品总称的本义。上部是”白”字,既表音也表意——古代最上等的帛正是洁白无瑕的。这种”上声下形”的结构是典型的形声字构造。
笔顺
掌握”帛”的正确笔顺有助于书写美观:
- 丿(撇)— 从右上向左下轻快的一撇
- 丨(竖)— 垂直向下的坚挺一竖
- 𠃍(横折)— 先横后折的转折笔画
- 一(横)— 平稳的横向笔画
- 一(横)— 第二道平行的横线
- 丨(竖)— 中间的支撑竖笔
- 𠃌(横折钩)— 带钩的转折笔画
- 丨(竖)— 最后的收笔竖画
这种笔顺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基本规则,八笔完成一个结构平衡的”帛”字。
含义
“帛”的本义是丝织品的总称,在古代特指高档的丝绸织物。与普通”布”不同,”帛”代表着精致、华贵的纺织品,常用于贵族服饰、重要文书或祭祀场合。延伸含义中,”帛”也象征财富和地位,如”财帛”指钱财,”玉帛”指珍贵的礼物。
详细解析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帛”的字形演变体现了中国纺织文化的发展。上部”白”既表音也暗示优质丝绸的洁白;下部”巾”表明其材质属性。在古代文献中,”帛”有着丰富多样的使用场景:
- 书写材料:在纸张发明前,”帛书”是重要的文字载体,如陈胜吴广起义时的”丹书帛曰”
- 礼仪用品:祭祀时”牺牲玉帛”是标配,《左传》多次记载诸侯间”执玉帛”的外交礼仪
- 身份象征:不同颜色、纹样的帛代表不同等级,《周礼》详细规定了各类”帛”的使用规范
- 经济功能:帛曾作为实物货币流通,汉代”王所赐金帛”显示其财富价值
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的比喻,更将”帛”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境界。
近义词
与”帛”意义相近的词语有:
- 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另一种称呼
- 绸:质地细密的丝织品,比”帛”更具体
- 缎:光滑厚实的丝织品,侧重描述质感
- 绡(xiāo):生丝织成的薄绸
- 绢:平纹丝织物,较为普通
这些近义词各有侧重,但只有”帛”能作为丝织品的总称,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
反义词
与高档丝织品”帛”相对的概念包括:
- 布:一般指棉麻等非丝织品
- 褐(h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低价衣物
- 苎(zhù):苎麻纤维织成的夏布
- 葛:葛藤纤维织成的布料
这些反义词反映了古代纺织品的阶级差异,”帛”始终居于材质金字塔的顶端。
组词
“帛”字组成的常见词语有:
- 帛书: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如马王堆帛书
- 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的珍贵礼品
- 财帛:金钱与布帛,泛指财富
- 竹帛:竹简和白绢,代指史册
- 缣帛(jiān bó):细密的丝织品
- 帛画:绘制在丝织品上的绘画艺术
这些组词多保留着古典韵味,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化讨论中。
造句
现代汉语中巧妙运用”帛”字的例句:
- 考古学家在楚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战国帛书,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 “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智慧至今仍是处理国际争端的理想境界。
- 这幅汉代帛画色彩绚丽,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纺织和绘画技艺。
- 他将多年积蓄的财帛全部捐给了山区教育,令人敬佩。
- 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精美帛缎与西域的珍宝相互交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与”帛”相关的重要成语:
-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出自《淮南子·原道》
- 名垂竹帛:名声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 帛书竹简:泛指古代文献
- 子女玉帛:泛指财富和珍宝
- 束帛加璧:古代表示尊贵的礼物
这些成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帛”字在其中往往象征着珍贵、正统和文明的价值。
通过对”帛”字全方位的解析,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汉字的读写,更触摸到了中国丝绸文化的精髓。从甲骨文中的丝巾形象,到现代汉语中的文化符号,”帛”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纺织技艺和礼仪传统,是名副其实的”丝路字魂”。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养蚕的诗词
关于养蚕的诗词(第1篇)关于养蚕的诗词一、引言自古以来,养蚕业在中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蚕丝的细腻、光滑、耐用,使得丝绸成为古代的珍品。关于养蚕的诗词在古代文学中也有不少。下面,我将列举几首饱含养蚕文化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蚕妇吟》作者:张俞朝代:宋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解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虽然满城都是穿着丝绸的人,但真正辛勤劳作养蚕的却是少数人。表达了作者对养蚕妇人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观田家》作者:韦应物朝代:唐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蚕妇停机杼,田夫起身早。虫丝连屋角,袅袅映天光。我亦
缙字怎么读jìn 揭秘13画汉字的历史含义与正确发音技巧
本文介绍了汉字“缙”的拼音、部首、笔顺等信息,并详细解析了“缙”的含义。缙指的是红色的丝织品,同时也有古代官名等含义。文章引用了《说文》、《左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并举例说明了缙绅便览、缙云等词汇。
掌握"纂"字正确读音与20笔笔顺 了解编纂含义与文化演变
本文介绍了汉字“纂”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详细解析。包括编织、编辑的含义,发髻的名词含义,以及收集、汇集、编撰、编辑等动词含义。此外,“纂”还可以通“缵”,有继承的意思。
纛怎么读 揭秘古代军旗dào的正确发音与24画书写技巧
本文介绍了汉字“纛”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纛是一种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代表着军队的主帅和威严。文章中详细解析了纛的笔画顺序,并引用了古诗中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纛在历史上的应用和重要性。
关于敦煌诗词
关于敦煌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诗词一、敦煌诗词概述敦煌,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孕育了丰富的诗词文化。敦煌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通过几首典型的敦煌诗词,带您领略其魅力。二、敦煌诗词精选及解析1.《敦煌春晓》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既体现了春天的热烈与奔放,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2.《敦煌夜月》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月色朦胧照敦煌,清风吹拂夜更长。古道尘沙无尽处,孤灯
关于陵的诗词
关于陵的诗词(第1篇)关于陵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咏怀古迹》唐·杜甫群山万壑赴陵阙,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归来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者:杜甫,唐代诗人。朝代:唐朝。解析:此诗吟咏的是古代美女王昭君。全诗借咏昭君之恨来抒发对怀古幽思之情的感叹,抒发自己仕途失意不遇的感怀与不满之情。《经五陵怀古》宋·梅尧臣崆峒翠壑起高陵,清渭潆回接咸阳。豪侠殁如归汗漫,神灵化入流明光。空余汉女传箫管,犹想英风入乐章。五陵松柏苍烟锁,千载行人感兴亡。作者:梅尧臣,宋代诗人。朝代:宋朝。解析:此诗写的是对五陵古迹的感慨,借以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和追思。全
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文化内涵。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包括剑、刀、弓箭、矛戟等兵器的诗意展现。通过引用多篇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展示了冷兵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还探讨了冷兵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指出冷兵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文章最后呼吁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周公的诗词
关于周公的诗词(第1篇)关于周公的诗词及其解读一、诗词列表周公辅成王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周公辅成王,摄政有贤良。天下归仁义,四海颂德光。解析:此诗赞颂了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期间的贤良之举,使天下归仁义,四海皆颂其德。诗经·周南·汉广作者:佚名朝代:先秦江之永矣,氾及汉广。岂敢以周公之德而忘其家?解析:此诗描述了江水永流不息,广及汉水,也强调了不能因周公的恩德而忘却家庭之恩。周公梦鱼歌作者:王贞白朝代:明白露忽觉海天阔,乘风何喜凌风轻。浮生馀梦三千顷,难系鱼头三寸灵。周公梦鱼犹未觉,鹄鸟飞来绕画屏。莫言此梦无凭据,世上功名半梦成。解析:此诗以周公梦鱼为引子,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功名的追
关于公子的诗词
关于公子的诗词(第1篇)关于公子的诗词,自古以来便在诗海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这些诗词或描绘公子的风度翩翩,或赞美公子的才情横溢,或抒发对公子深深的敬仰与爱慕之情。以下便是关于公子的部分古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原文及解析《子夜歌四首·其三》作者:南朝乐府民歌解析:此诗以女子口吻,描述了公子风度翩翩的形象,以及女子对公子的爱慕之情。原文:始欲识郎时,蹙眉如细颦。今见公子面,如花似玉人。《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唐代)解析:此诗中描绘了公子(即唐明皇)的英俊风姿与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原文:玉树临风满目秋,香衾抱暖度寒宵。不须惆怅惜花阴,君看今朝几春人?《公无渡河》作者:白居易(
描写百家争鸣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百家争鸣”的古诗词文章,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代各家学派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文化繁荣。通过介绍不同诗词的内容和解析,展现了古代学者们的智慧和追求,以及对知识、真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这些诗作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