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之情
读音
ér nǚ zhī qíng
含义
“儿”指儿子,“女”指女儿,“之”是助词,“情”指感情。“儿女之情”原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后多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或缠绵的情感。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年轻人之间的恋爱情感,带有温柔、细腻的意味,有时也略带贬义,暗指过于沉溺于感情而忽视其他重要事务。
典故
- 《后汉书·皇后纪》:东汉时期,汉明帝的皇后马氏贤德,曾言:“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以身率下也。然儿女之情,不能无念。”此处指母亲对子女的牵挂。
-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常被形容为“儿女之情”,体现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感伤。
- 《聊斋志异》:许多故事描写书生与狐仙、鬼女的缠绵情感,也被称为“儿女之情”,带有浪漫与虚幻的色彩。
近义词
- 儿女私情:指男女之间的私人感情,多含贬义,暗指过于沉溺个人情感。
- 儿女情长:形容感情深厚,难以割舍,常用于形容缠绵悱恻的爱情。
- 柔情蜜意:形容温柔甜蜜的感情,多用于形容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风花雪月:原指自然美景,后多比喻男女之间的浪漫情事。
反义词
- 铁石心肠:形容人冷酷无情,不为感情所动。
- 大义灭亲:指为了正义而牺牲亲情或感情,强调原则高于私情。
- 公而忘私:形容人一心为公,不顾及个人情感。
- 冷若冰霜:形容态度冷淡,毫无温情。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但还不是那种儿女之情。(解释:指小孩子之间的友谊)
- 妈妈说,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要想那些儿女之情的事情。(解释:家长劝诫孩子不要早恋)
-
小学高年级:
- 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终于在一起了,他们的儿女之情感动了所有人。(解释:童话中的爱情)
- 他虽然喜欢她,但知道现在不是谈儿女之情的时候。(解释:理智对待感情)
-
初中:
- 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难免会对异性产生儿女之情。(解释:青春期情感)
- 他们之间的儿女之情,让周围的人都觉得甜蜜。(解释:形容恋爱关系)
-
高中:
- 在学业和儿女之情之间,他选择了先完成自己的梦想。(解释:感情与理想的抉择)
- 这部小说描写了战争背景下年轻人的儿女之情,感人至深。(解释:特殊背景下的爱情)
-
大学及以上:
- 成年人的世界里,儿女之情往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解释:现实与感情的冲突)
-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儿女之情的细腻描写。(解释:文学中的情感表达)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亲情:
- ❌ 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儿女之情。(正确应为“舐犊之情”或“父母之爱”)
- ❌ 他对父母的孝顺是一种儿女之情。(错误,应使用“孝心”或“亲情”)
-
用于形容友情:
- ❌ 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感情深厚,可以说是儿女之情。(错误,应使用“深厚友谊”)
- ❌ 兄弟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儿女之情。(错误,应使用“手足之情”)
-
用于贬低感情:
- ❌ 他整天沉迷于儿女之情,一点都不像个男人。(过于贬义,可改用“沉溺感情”)
- ❌ 这些年轻人只知道谈儿女之情,毫无志向。(过于极端,可改用“只顾恋爱”)
-
用于非人类对象:
- ❌ 这只狗对主人的依赖是一种儿女之情。(错误,应使用“忠诚”或“依恋”)
- ❌ 植物对阳光的向往就像儿女之情。(错误,比喻不当)
“儿女之情”多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扩大或贬低其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朋友惜别的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朋友惜别的诗词的文章摘要,内容涵盖了多首古诗词的解析和赏析,以及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对不同诗词中离别情景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无奈和不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慨。文章还通过对古诗词中惜别之情的解读,阐述了友情的真谛、价值和文化内涵,呼吁人们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相处时光。
关于宠的诗词
关于宠的诗词(第1篇)关于宠的诗词一、全诗列表宠辱若惊作者:老子朝代:春秋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解析:这段诗词源自老子道家哲学,讲述了得失宠辱对人的影响。得宠或受辱都如同受到惊吓,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杂诗(节选)作者:曹植朝代:三国原文:君不见宠宦情深如酒浓,尊前宠客皆欲从。俯眉仰目天地宽,大展雄才谁与同。解析:曹植此诗中,描述了宠爱和官场情谊的深厚,如同酒的浓烈。诗中表达了才子渴望被赏识、施展抱负的情感。鹧鸪天·离宠别眷作者:周邦彦朝代:宋原文:宠柳娇花寒食近,偏将此意萦怀抱。解语花枝似玉人,风姿绰约春来早。离愁别绪
关于思母古诗词
关于思母古诗词(第1篇)关于思母古诗词的篇章一、诗词内容及全文杂诗(思念母亲)作者:(汉)李延年思母难言事,凭轩长流目。盼望遥闻信,梦中更远阻。万水千山阻,几时得相见?孤影犹难立,寒灯夜夜照。送母归乡作者:(唐)刘禹锡白头老母遮门望,我留乡外欲断肠。深信孝为传家宝,每思亲心如恸伤。念兹往日多艰辛,不思泪下怆自凉。愿母长寿无疆寿,长伴吾身永安康。思母作者:(宋)王安石岁岁重阳今又重,春草何年得见孙。纵使团圆今日事,鬓已凋白念母恩。回首故园望天边,寸心不与东风乱。黄花空好凭栏久,白发无情自可怜。二、作者及朝代李延年:汉朝人,是古代著名的乐师和诗人。刘禹锡:唐朝诗人,其诗作风格豪放,感情真挚。王安石
关于亲朋的诗词
关于亲朋的诗词(第1篇)关于亲朋的诗词,自古以来便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下面,我将以诗词原文的形式,为您呈现几首关于亲朋的古诗词,并附上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宴请嘉宾的场景,通过鹿鸣之声引出对友情的赞美。诗中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情谊和尊重。二、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情恩爱何时见?同为客游人间来。作者:唐代王之涣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儿女 读后感
《儿女》读后感我读完《儿女》这部描绘家庭中儿女成长的作品后,深感震撼。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展现了家庭中儿女成长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伟大。这部作品通过不同的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这些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让我仿佛置身于这个家庭中,亲身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儿女成长的细腻描绘所吸引。作者通过描绘孩子们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书中的小细节,如父母的关爱、孩子的困惑和挣扎,都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作者通过几个主
描写朋友分离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内容,主要围绕描写朋友分离的诗词进行阐述。文章通过不同的古诗词,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离别之情的深沉与美好。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以及友情的力量与珍贵。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让读者更加懂得珍惜与朋友之间的情谊,珍惜相聚时光,让友情之花在心中永远绽放。文章还提到,离别之情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情感之一,而古诗词中的离别之情更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关于孝的5首诗词
关于孝的5首诗词(第1篇)关于孝的古诗词五首一、《孝歌》作者:佚名(汉朝)孝子至诚至心苦,爱深情长暖人心。人间最苦双亲泪,膝下子女犹未知。唯愿吾家双老安,世代相承孝顺情。解析:这是一首失名的孝歌,反映出古人对于孝顺的敬重之情,强调了孝子至诚至心的品质,以及子女对父母的爱与关怀。二、《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诗人以寸草心相比自己的孝心,感叹孝敬之情的难以回报。三、《孝感天地》作者:佚名(宋朝)天地重孝孝当先,为人子女要孝贤。百善先孝为根本,孝顺父母
描写夫妻恩爱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夫妻恩爱的诗词,包括多个朝代的经典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以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人对于爱情的独特诠释和真挚追求。文章通过引用原文和解析,详细解读了每首诗词背后的情感和意义,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珍贵,从而更加珍惜身边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描写情人的古诗词
描写情人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宝藏,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的波折。这些诗篇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将情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相思之苦、眷恋之深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秦观的《鹊桥仙》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到现代创作的描绘情人情感的诗篇,每一首都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和情感的复杂。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类情感的珍贵记录,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感悟。这些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创作的灵感和参考,让我们在现代的情感表达中,融入古代文化的韵味和情感深度。无论是描写情人之间的甜蜜、思念、遗憾还是重逢,这些古诗词都能为我们提供丰
描写鹊桥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鹊桥的古诗词。从古至今,鹊桥在中国的传统诗词中常被用作象征爱情与思念的意象。文章列举了多篇古诗词,包括《鹊桥仙·纤云弄巧》、《七夕》、《七夕词》等,解析了其中关于鹊桥的描绘和文化内涵。鹊桥不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桥梁,更是人们对于爱情与思念之情的寄托与向往的象征。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与深情,珍惜身边的爱情与亲情,让爱情永远绽放出美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