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足不前:徘徊犹豫的生动写照
读音
顿足不前:dùn zú bù qián
含义
- 顿足:跺脚,形容焦急、懊恼或犹豫时的动作。
- 不前:不前进,停滞在原地。
整体含义:因犹豫、恐惧或困境而停下脚步,不敢或不愿继续前进。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挑战时畏缩不决的状态。
典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率军攻打赵国时,曾因地形险恶而“顿足不前”,后采纳谋士建议,出奇制胜。此处的“顿足不前”生动刻画了军事决策中的短暂犹豫。 -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出使西域时,随行人员因畏惧胡人势力“皆顿足不前”,唯班超毅然前行,最终建功。典故凸显了勇气与怯懦的对比。 - 民间寓言
传说一樵夫遇猛虎拦路,吓得“顿足不前”,最终绕道而行。故事讽刺了因过度恐惧而错失机遇的行为。
近义词
- 踌躇不前:因犹豫而停滞,侧重心理上的矛盾。
- 畏缩不前:因害怕而退缩,强调恐惧情绪。
- 裹足不前:比喻因顾虑完全停止行动,语义更重。
反义词
- 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前进。
- 乘风破浪: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前行。
- 一往无前:形容决心坚定,毫不退缩。
例句
小学阶段
- 小明看到高高的滑梯,顿时顿足不前,紧紧抓住了妈妈的手。(一年级)
- 小狗听到雷声,吓得顿足不前,躲在桌子底下发抖。(二年级)
中学阶段
- 面对数学竞赛的难题,他一度顿足不前,但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振作。(七年级)
- 历史的变革中,保守派常因惧怕改革而顿足不前。(九年级)
高中及以上
- 企业在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顿足不前,最终被竞争对手超越。(高一)
- 她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顿足不前,不知该选择理想还是现实。(高三)
文学化表达
- 暮色中,旅人望着幽深的山谷顿足不前,仿佛前方蛰伏着未知的巨兽。
- 时代的洪流里,唯有懦弱者才会顿足不前,智者早已扬帆起航。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物理停止
❌ “汽车因红灯顿足不前。”(应为“停下”)
解析:“顿足不前”需体现主观犹豫,非客观阻碍。 - 误用为积极思考
❌ “他顿足不前,仔细分析问题后再行动。”
解析:成语本身含贬义,此处应用“深思熟虑”。 - 动物拟人化过度
❌ “蚂蚁搬食物时顿足不前。”
解析:成语通常用于人类行为,动物行为需用“停滞不前”等中性词。 - 混淆近义词
❌ “比赛领先时,他顿足不前来保存体力。”
解析:此处应为“放慢节奏”,“顿足不前”隐含消极情绪。
总结: “顿足不前”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人性中的犹豫与怯懦。从古战场到现代职场,它始终警示我们:过度徘徊可能错失良机,唯有突破心理桎梏,方能行稳致远。
你可能感兴趣
踟蹰不前
本文介绍了成语“踟蹰不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该成语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困难或抉择时的犹豫心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误用对象、用词不当和搭配错误等错误用法。文章旨在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左右为难是什么意思
左右为难的读音左右为难的读音为:zuǒ yòu wéi nán。左右为难的含义“左右为难”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抉择,左右为难的情境中,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感到困扰或不安。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两个或多个选择时所感到的困惑和犹豫。左右为难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可以追溯到一些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其中一则典故讲述了古代一位智者面对两个难题,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会得罪另一方,因此感到左右为难。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择时所感受到的困惑和无奈。左右为难的近义词进退两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左右摇摆彷徨失措难以抉择困惑不已矛盾重重犹豫彷徨以上是
不一而足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一而足”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和出处,表达了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来源于《左传》和《汉书》,强调事物的种类繁多,数量众多,无法用一种或几次来概括。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等,反义词则是“一成不变”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不一而足”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我不敢试 我怕犯错读后感
我不敢试 我怕犯错读后感(第1篇)《我不敢试,我怕犯错》读后感初次拿到这本书,书名便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不敢试,我怕犯错”,这句话仿佛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写照。我翻开书页,期待着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恐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我得以窥见书中人物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犹豫与不安。语言平实却富有力量,让我深感共鸣。书中主要围绕“恐惧犯错”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时,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故事背景多元,涉及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书中对人
忑忑忐忐是什么意思
忑忑忐忐的读音忑忑忐忐的读音为:tè tè kǎn kǎn。忑忑忐忐的含义忑忑忐忑是一个成语,形容心情复杂、不安定,常常用来形容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这个成语由“忐”和“忑”两个汉字组成,每个字都含有不安、犹豫的意思。忑忑忐忐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内心情绪的深刻体验和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们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忐忑和忑忑可能是对这种复杂情绪的一种概括和提炼。忑忑忐忐的近义词惴惴不安:形容人心情忧虑、恐惧不安。心神不宁:指心神非常不安定,心情难以平静。惶恐不安:形容内心恐惧、不安定。忑忑忐忐的反义词心安理得:形容心情平静、坦然,做事合情合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表示看到机会或事物时犹豫不决,反复思考,最终可能错失良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机会时的犹豫态度和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智慧故事或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和踌躇满志等,反义词为当机立断、迅速决断和果断行动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于形容果断行为或与“三思而后行”混淆。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包羞忍耻
包羞忍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o xiū rěn chǐ",意指能够承受羞辱和耻辱,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不屈不挠的人。包羞忍耻的近义词包括忍辱负重、逆境自强和坚忍不拔等。相反,自暴自弃、轻易放弃和骄傲自满等则是其反义词。在使用包羞忍耻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包羞忍耻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
投传而去是什么意思
投传而去的读音投传而去(tóu chuán ér qù)投传而去的含义“投传而去”是指将行李、书信等交托给他人后,便离去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强调了离开的决心和行动的果断。投传而去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邮驿传递书信和物品,如果有人需要将某物交给远方的亲友,就会找到邮驿的驿卒,将物品交给他并让他负责传递。而“投传而去”则是指将物品交给驿卒后,自己便离开,不再停留。投传而去的近义词决然离去毅然离去舍弃而去抛却离去这些词语都表示离开的决心和果断。投传而去的反义词逗留不前犹豫不决徘徊不散迟迟未动这些词语都表示在离开时犹豫、迟疑或不愿意离开的状态。投传而去的
疑行无成是什么意思
疑行无成的读音疑行无成的读音是yí xíng wú chéng。疑行无成的含义疑行无成,指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就不会有所成就。这个成语强调了行动的果断性和决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疑行无成的典故疑行无成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提到:“故为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故善用兵者,避其疑行无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会避免在行动上犹豫不决,因为这样的行为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疑行无成的故事。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在决定是否进攻袁绍时,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了良机,最终导致战局不利。这些故事都充分体现了疑行无成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
半推半就
半推半就的读音为"bàn tuī bàn jiù",形容在某种情况下内心有所犹豫或不愿意,但表面上勉强接受或顺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戏曲,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近义词包括勉强同意、虚应故事、半心半意等,反义词为坚决拒绝、真心实意、一心一意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其含义或场合,应根据具体语境来使用。文章还提供了十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该成语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