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挂画
读音
duì jǐng guà huà
含义
- 对:面对、对照
- 景:景色、情境
- 挂:悬挂、展示
- 画:图画、艺术作品
整体含义:比喻根据实际情况或特定场合采取适当的行动,使事物与环境相协调。也指说话、做事恰到好处,符合情境。
典故
- 《世说新语》: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一次他画了一幅肖像,挂在墙上,众人赞叹画中人与现实人物神态一致,仿佛“对景挂画”。
- 《宋史·艺文志》:宋代文人聚会时,常以即兴作画为乐,若画作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便称“对景挂画”。
- 民间传说:一位画师在寺庙作画,画完后恰好阳光照射,画中景物与真实庙宇光影重叠,观者惊叹“如对景挂画”。
近义词
-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 恰到好处:做事或说话正合时宜。
- 应景之作:为特定场合创作的作品。
-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完美自然,无破绽。
反义词
- 格格不入:与环境或情况不协调。
- 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照搬。
-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反而破坏整体效果。
- 不合时宜:言行与当前情境不符。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让我们画春天,小明的画里有绿树红花,真是“对景挂画”。
- 小学高年级:这篇作文描写校园运动会,细节生动,仿佛“对景挂画”。
- 初中:他的演讲结合了现场氛围,听众纷纷称赞“对景挂画”。
- 高中:导演的镜头运用巧妙,使电影场景与人物情感“对景挂画”。
- 大学及以上:这篇论文的案例分析贴合现实,堪称“对景挂画”的研究典范。
- 日常对话:“你选的背景音乐和视频内容很配,真是对景挂画。”
- 文学创作:她的诗句与眼前山水交融,宛如“对景挂画”。
- 商业策划:这次广告设计紧扣产品特点,客户满意地说是“对景挂画”。
- 艺术评论:画家的色彩运用与展览主题相得益彰,可谓“对景挂画”。
- 历史研究:学者对古文献的解读与考古发现一致,堪称“对景挂画”。
- 科技领域:这款APP的界面设计符合用户习惯,做到了“对景挂画”。
- 教育场景:老师的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效果“对景挂画”。
- 社交场合:他的祝酒词既幽默又得体,完全是“对景挂画”。
- 建筑设计:这座园林的布局与周围山水和谐统一,真是“对景挂画”。
- 影视台词:“你的表演和角色性格完美契合,就像对景挂画。”
- 新闻报导:记者的现场描述与画面同步,观众感叹“对景挂画”。
- 音乐演出:乐队的即兴演奏与观众情绪共鸣,堪称“对景挂画”。
- 体育解说:“这位选手的动作与音乐节奏完全同步,真是对景挂画!”
- 旅游指南:这座古镇的民俗活动与季节变化相应,游客赞其“对景挂画”。
- 职场沟通:她的提案紧扣客户需求,老板称赞“对景挂画”。
错误用法
- 强行套用: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说“这个公式像对景挂画一样美”(不合语境)。
- 对象错误:形容杂乱无章的房间“布置得对景挂画”(应为整洁协调)。
- 望文生义:认为“对景挂画”指“对着风景画画”(忽略成语的比喻义)。
- 过度夸张:夸赞普通饭菜“摆盘如对景挂画”(适用于艺术性场景)。
- 情感不符:在悲伤的葬礼上说“这场仪式对景挂画”(应避免轻浮表述)。
(注:成语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生硬套用或误解本义。)
你可能感兴趣
锦上添花
锦上添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读音为jǐn shàng tiān huā。它的字面意思是在已经华丽的锦上再绣上花朵,比喻在已有的成就或基础上再增添新的光彩或优势,使事情变得更加完美。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它的近义词包括雪中送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和精益求精等。而反义词有雪上加霜、画蛇添足和适可而止等。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正确的使用场景应该是在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再增添新的美好元素或条件。例如,在节日收到礼物、比赛胜利后得到更多奖项、新家装饰上增加小饰品等,都是锦上添花的生动体现。
所见略同是什么意思
所见略同的读音拼音: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见略同的含义“所见略同”指的是对于某事或某物的看法、观点或理解,与他人有相似之处,即彼此的看法或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认识或理解。所见略同的典故“所见略同”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原句为“吾与将军相见甚欢,所知略同”。这个典故表明了人们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看法或理解,彼此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认同。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看法,而当他们发现彼此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时,就会说“所见略同”。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
心劳日拙是什么意思
心劳日拙的读音心劳日拙读作:xīn láo rì zhuō。其中,“心劳”指的是内心过度劳累,“日拙”则表示每天都在变得笨拙或事情越来越糟糕。心劳日拙的含义“心劳日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因为过度操劳而使事情越来越糟糕,或者因为过于努力而方法不当,反而导致事情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结果却并不如人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心劳日拙的典故“心劳日拙”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在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非常勤奋努力,每天都在处理各种政务,但他的工作却总是无法取得好的成果。他感到非常苦恼,于是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告诉他,过度的劳累和不
手不应心是什么意思
手不应心的读音手不应心的拼音是:shǒu bù yìng xīn。手不应心的含义手不应心,字面意思为手上的动作与内心的想法不协调、不一致。具体来说,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行动或操作时,尽管手部动作看似熟练,但内心却无法完全按照预想或期望的方式去执行,即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手上的动作与内心的意愿相悖。手不应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的某些故事或文献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人们在执行任务或操作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手与心不协调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逐渐被抽象化,形成了“手不应心”这个成语。手不应心的近义词心手不一心有余而力不足手足无措心不在焉以
祸及池鱼
“祸及池鱼”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jí chí yú,意思是灾难会波及到无辜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描述的是池水被污染导致池鱼死亡,进而引发灾祸的情况。它常被用来形容某种原因导致其他无辜的人或事物受到牵连或遭受灾难。近义词有“殃及池鱼、牵连无辜、波及无辜”等。反义词包括“独善其身、无害于人、互不牵累”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成语的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
相得益彰是什么意思
相得益彰的读音拼音: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彰的含义“相得益彰”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或人互相配合、互相衬托,各自的长处更加显露,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效果。相得益彰的典故“相得益彰”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伯夷列传》。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成功复仇。在这个过程中,文种、范蠡等人出谋划策,相互配合,各显其能,越国的国力因此日益强盛。而吴国在夫差统治时期,虽然兵强马壮,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走向了衰落。因此,“相得益彰”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个典
杀鸡焉用牛刀是什么意思
“杀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意指处理小事情时不需要过于强大的力量或资源,常用来形容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其典故源于古代农耕生活,比喻不必使用过于强大的手段来解决小事。此成语的误用需避免,如误用为贬义表达或在不合适的场景中滥用。同时,使用该成语时应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比喻含义。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
雪上加霜的读音雪上加霜的读音为 "xuě shàng jiā shuāng",其中 "xuě" 代表雪, "shàng" 代表在...之上, "jiā" 代表加,而 "shuāng" 则表示霜。雪上加霜的含义"雪上加霜" 是一个形容事物或情况变得更为严重、糟糕的成语。字面上,它意味着在雪的上面再增加一层霜,引申为已经非常困难或不幸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境遇或状况已经非常糟糕,而又有新的不利因素叠加其上,使得情况更加严重。雪上加霜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谚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然而,从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来看,它常常被用来形容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幸和困境。例如,当一个人在
碰钉子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碰钉子”这一成语的普通话标准读音、含义、典故及用法。碰钉子指在处理事情或与人交往时遭遇困难或阻碍。该成语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遭遇拒绝等。文章还列举了碰钉子的近义词和反义穦,并给出了使用不当的示例。碰钉子应正确用于描述遭遇困难的情况,避免在轻松场合或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什么意思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读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读音为: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liào zuò xiān fēng,注意每个字的音调,尤其是“廖”和“作”的发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含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句中国传统的成语,原意是指蜀地(今四川一带)缺乏优秀的将领,只能由资历较浅的廖化来担任先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缺乏优秀的人才或领导,只能由相对平庸的人来担当重任。它通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惋惜的情感色彩。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当时,蜀汉的将领们大多年迈或战死沙场,而新起之秀尚未成长起来。在这样的人才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