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读音

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

含义

  • 东向:面向东方。
  • :看,远眺。
  • 西墙:西边的墙壁。

整体含义:比喻目光狭隘,只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形容人思维片面,无法全面看待问题。

典故

  1. 《韩非子·喻老》
    原文:“目不见睫,智不自知。”韩非子以此比喻人往往看不清自身的问题,就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一样。后人引申出“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形容目光短浅,无法全面观察事物。
  2. 《淮南子·说山训》
    文中提到:“东向而视,不见西墙;南向而视,不睹北方。”强调人的视野有限,容易因方向局限而忽略整体。
  3. 民间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学者,终日埋头苦读,只关注书本知识,却对生活常识一无所知。邻居笑他:“你东向而望,不见西墙。”讽刺他学问虽深,却缺乏实际智慧。

近义词

  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被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全局。
  2.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窄,见识有限。
  3.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无法了解全貌。
  4. 目光如豆: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反义词

  1. 高瞻远瞩:形容目光远大,能预见未来。
  2. 纵观全局:指全面观察问题,不局限于局部。
  3. 明察秋毫:形容观察细致,能看清微小细节。
  4. 见多识广:形容阅历丰富,知识渊博。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只喜欢数学,其他科目都不学,真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他只看动画片,从不看书,妈妈说他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2. 小学高年级

    • 小华只关注游戏,不关心学习,老师批评他“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有些人只追求高分,却忽略了品德修养,这就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3. 初中

    • 公司只注重短期利润,忽视长期发展,真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他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简直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4. 高中

    • 某些国家只顾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典型的“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历史告诉我们,只关注军事扩张而忽略民生,最终会“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5. 大学及以上

    • 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只专注于单一理论,可能会“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无法全面理解问题。
    • 企业管理中,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员工福利,就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表现。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东张西望”

    • ❌ 他走路时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好像在找东西。(正确应为“东张西望”)
  2. 误用为形容专注

    • ❌ 他学习时“东向而望,不见西墙”,非常认真。(成语本身带有贬义,不能用于褒义)
  3. 误用为物理方向

    • ❌ 我家窗户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所以采光很好。(成语是比喻,不能用于描述实际方向)
  4. 误用为“视而不见”

    • ❌ 他对别人的建议“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完全不听。(正确应为“充耳不闻”或“视而不见”)
  5. 误用为“目光短浅”的同义替换

    • ❌ 他因为“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更强调片面性,而非单纯短视)

这篇成语解析从读音到错误用法,全面展示了“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方方面面,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

牖中窥日是什么意思

牖中窥日的读音牖(yǒu)中窥日,读作 yǒu zhōng kuī rì。牖中窥日的含义“牖中窥日”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从窗户里窥视太阳。它用来形容眼界狭窄,见识有限,只从局部或小范围去观察和理解事物,不能全面地、宏观地看待问题。牖中窥日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自古代的寓言或故事。在古代,由于建筑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从窗户等小范围观察外界,因此“牖中窥日”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人的眼界狭窄,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牖中窥日的近义词井底之蛙:形容眼界狭窄,见识有限。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角度去看待问题,缺乏全面性。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地认

关于有碧的诗词

关于有碧的诗词(第1篇)关于有碧的诗词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碧字常常用来形容蓝天、绿水、玉色等美好之景。下面是一些含有“碧”字的经典古诗词,我将为您逐一呈现其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词原文及解析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解析:此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其中“玉壶光转”一句中的“碧”字,用以形容月光的清澈明亮。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青天有碧云,碧水映斜阳。水色澄碧间,湖光共长天一色。解析:此诗中

描写长发漂亮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长发漂亮的古诗词的内容,涵盖了多篇从不同角度描绘长发之美的文章。这些诗词以不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如以瀑布、锦缎、梦境、流苏和月亮为喻,展现了长发的柔美、光泽与飘逸之感,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女子美丽的赞美和向往。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中长发的独特之美。

矮子观场

"矮子观场"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身条件或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地观察或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其来源于古代比赛中观众席座位高度不一,身材矮小的人只能看到部分场景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视野或学识有限的人。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滥用比喻以及不分语境乱用等错误用法。其近义词如井底之蛙、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如眼观六路、高瞻远瞩等。在实际语境中,可以用该成语形容某些人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或视野受限,无法全面理解情况。

用管窥天是什么意思

用管窥天的读音标注拼音:yòng guǎn kuī tiān用管窥天的含义用管窥天,字面意思是指用细管去窥视天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见识狭小,眼光短浅,只能看到局部而无法看到全局。它比喻人缺乏全面、长远的眼光和认识能力。用管窥天的典故典故一: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通过描述井底之蛙的见识,指出其眼光之短浅,用管窥天正是形容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典故二:古代有个人用细管看天,认为天只有那么小,结果被人们嘲笑为用管窥天。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人的见识有限,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用管窥天的近义词一孔之见:形容眼光狭窄,见识有限。目光短浅:形容人缺乏远见和预见性。井底之蛙:比喻人的见识有限,无法看到更广阔的

以郄视文是什么意思

以郄视文的读音以郄视文这个成语的读音为:yǐ xiè shì wén。以郄视文的含义以郄视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用局部的眼光来看待整体,或者用偏见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观察事物时,要全面考虑,不要以偏概全。以郄视文的典故以郄视文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叔向和晋平公的对话。叔向曾对晋平公说:“以郄视文,犹以管窥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从郄这个狭窄的地方去看文章,就像用细管去窥探天空一样,是看不到全貌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略整体。以郄视文的近义词偏隅之见:指只从局部或片面角度看待事物。井底之蛙:比喻眼界

沧海一鳞

“沧海一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āng hǎi yī lín。其含义是在浩瀚的世界中,个体显得极其渺小和微不足道。该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用来形容虽然个体微小但仍引人注目的情景。它也可比喻某人或物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非常微小,或才华、成就虽小却仍显眼出众。其近义词如“九牛一毛”、“大千世界中的一粒沙”等,反义词如“举世瞩目”、“大千世界中的巨擘”。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财富或权力,或用作贬低他人的词语。

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ǎn zhōng kuī bào,指从有限的视角观察事物只能看到部分真相。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说符篇》的典故,描述了只从竹管里看豹子,无法全面了解的情境。其近义词有以偏概全、一叶知秋和举一反三等。反义词包括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等。使用管中窥豹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与事实不符和滥用成语等。在分析和评价事物时,我们应该避免只看到表面现象,要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蠡酌管窥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蠡酌管窥”的含义,其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用以形容人的见识有限,对事物的理解或观察不全面、不深入。文章还讨论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此外,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理解和运用时要注意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避免做出蠡酌管窥的判断和决策。

东趋西步

东趋西步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ōng qū xī bù。它形容人来回走动、犹豫不决或心神不定的状态。该成语可能源自古代人们对人们行走习惯的观察和总结,没有确凿的出处。它的近义词包括徘徊不前、犹豫不决等,反义词包括果断决绝、勇往直前等。在使用东趋西步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对象、混淆概念、搭配不当和滥用比喻等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