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黄犬
读音
dōng mén huáng quǎn
含义
- 东门:东边的城门,泛指城门或城郊。
- 黄犬:黄色的狗,此处特指普通的家犬。
- 整体含义:比喻因贪恋权势或富贵而招致灾祸,最终后悔莫及。
这个成语源自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剧故事,他临刑前感叹自己若能像从前一样牵着黄犬出东门打猎该有多好,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怀念和对权力欲望的悔恨。
典故
- 《史记·李斯列传》:
秦朝丞相李斯因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市。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打猎,还能实现吗?)表达了对昔日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权位的悔恨。 - 后世引用:
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借李斯的典故感慨仕途险恶。
近义词
- 兔死狗烹:比喻事成后抛弃或杀害有功之人。
- 鸟尽弓藏:比喻目的达到后,抛弃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 悔不当初:后悔当初没有采取另一种行动。
- 覆车之戒:比喻失败的教训。
反义词
- 知足常乐:懂得满足才能长久快乐。
- 急流勇退:在顺利时主动退出,避免灾祸。
- 功成身退:成功后退隐,不贪恋权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后悔贪玩没写作业,真是“东门黄犬”啊!
- 妈妈说,不要贪心,不然会像“东门黄犬”一样后悔。
-
小学高年级:
- 他为了赚钱骗人,最后被抓,真是“东门黄犬”。
- 有些人贪图富贵,最后下场悲惨,就像“东门黄犬”。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权臣因贪恋权势而不得善终,可谓“东门黄犬”。
- 李斯临死前感叹“东门黄犬”,警示后人不要被权力迷惑。
-
高中及以上:
- 在官场中,若不懂急流勇退,难免落得“东门黄犬”的下场。
- 他晚年才明白,追逐名利不如平淡生活,可惜已是“东门黄犬”。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怀念故乡”:
- ❌ 他离开家乡多年,常常想起“东门黄犬”的日子。(错误,成语并非单纯指思乡。)
- ✅ 他因贪图利益失去自由,如今只能感叹“东门黄犬”。
-
误用为“普通养狗”:
- ❌ 我家养了一只“东门黄犬”,非常可爱。(错误,成语并非字面意思。)
- ✅ 他因贪腐入狱,终于明白“东门黄犬”的含义。
-
误用为“成功后的喜悦”:
- ❌ 他事业有成,享受“东门黄犬”的生活。(错误,成语表达的是悔恨,而非得意。)
- ✅ 他晚年才明白,当初不该贪权,如今只能感叹“东门黄犬”。
这个成语多用于警示世人不要因贪恋权位或利益而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抉目东门是什么意思
“抉目东门”是一个源于古代典故的成语,读音为jué mù dōng mén。它形容人为了正义事业英勇牺牲,不惧危险和困难的精神。典故源自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此成语的近义词有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勇往直前,反义词包括贪生怕死、畏首畏尾、苟且偷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用词不当、理解偏差、滥用成语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等错误用法。
贸首之雠是什么意思
贸首之雠是一个成语,形容深重的仇恨关系。该成语出自《史记·秦本纪》,表示某人与他人结下深仇大恨,以至于对方的头颅可以被用来换取赏金。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仇恨的严重性,以及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的心理。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贸首之雠是一个极端和严重的成语,应正确使用。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一个古代成语,指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包括焚烧书籍和坑杀儒生。这一政策是对文化和思想的极端统治,旨在消灭异己,维护政权。其典故发生在秦朝,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近义词包括文字狱、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等。反义词则是文化开放、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该成语的正确使用需避免误解和歪曲,错误用法包括用于形容正常的管理或保护措施、随意用于现代问题讨论,以及与某些极端政治行为或思想的错误联系。
关于悔过的诗词
关于悔过的诗词(第1篇)关于悔过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饱含悔意之情的古诗词,每一首都表达了深沉的反思和懊悔之情。一、《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李商隐曾是寂寥金罍尽,笙歌满堂别无痕。如今悔过追前事,梦里不觉泪沾巾。解析:诗人用金罍空空的画面暗示出往日的孤独,通过对比如今笙歌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往日逝去的悔意与思念之情。二、《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悔当初不珍惜,如今独自思量度日如年。解
家累千金
“家累千金”是一个成语,形容家中财富丰厚,无需为生计忧虑。其典故与古代对财富的崇尚和追求有关。近义词如富贵荣华、家财万贯等,反义词如家徒四壁、贫困潦倒。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错对象、滥用成语和与其他词语混用。该成语展现了家庭财富的象征,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戢鳞委翼
本文介绍了成语“戢鳞委翼”的读音、含义、典故及用法。该成语比喻隐退藏匿,不显露于世,源于《庄子·外物》。文章还介绍了其近义词如藏器待时、韬光养晦等,以及反义词如显山露水、锋芒毕露等。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使用。本文通过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戢鳞委翼”这个成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畏影恶迹是什么意思
畏影恶迹的读音畏影恶迹的读音为:wèi yǐng è jì,其中“畏”表示害怕,“影”表示影子,“恶”表示厌恶,“迹”表示痕迹。畏影恶迹的含义畏影恶迹是一个成语,指因为害怕影子而讨厌留下痕迹。形容人因过分谨慎而回避一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行为,甚至因此而回避一切事物。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过分谨慎,因小失大,不敢做事,甚至不敢留下任何痕迹。畏影恶迹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留下的痕迹,因此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走路,不敢留下任何痕迹。他甚至不敢在阳光下走动,因为那样会留下影子。最终,他因为过分谨慎而无法正常生活,最终被人们所嘲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
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渔翁得利的读音读音:yú wēng dé lì拼音注音:yú wēng dé lì渔翁得利的含义“渔翁得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纷争或冲突中,某些人或团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利益或好处。这个成语的“渔翁”指的是在湖海捕鱼的人,“得利”则是指获得利益。整体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在纷争或冲突中,某些人或团体不费力气就能获得好处。渔翁得利的典故“渔翁得利”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捕鱼故事。传说在古代,渔翁在湖海中捕鱼时,常常会遇到各种纷争和冲突,如鱼群争夺食物、其他捕鱼者之间的竞争等。然而,渔翁往往能够以最小的努力和代价,获得最大的收获。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在纷争或冲突中,某些人或团体不费力气就能获得好
争鸡失羊是什么意思
争鸡失羊的读音读音:zhēng jī shī yáng标注拼音:zhēng / jī / shī / yáng争鸡失羊的含义“争鸡失羊”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过于计较琐碎小事而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人们在追求小利益时,可能会因为过于执着而失去更大的利益。争鸡失羊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在放羊时,与邻居为了争夺一只鸡而发生了争执。由于他们争执不休,最终没有注意到一群羊被狼偷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小事而忽略了更大的损失。典故出处一《战国策·秦策》:“今争鸡之斗,何异于失羊之比?”典故出处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之困于姑苏,见人之争
食租衣税是什么意思
食租衣税的读音读音:shí zū yī shuì拼音注音:shí zū yī shuì食租衣税的含义“食租衣税”是一个成语,指依靠征收赋税过活。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官员或地主不劳而获,只靠收取租税来维持生活或增加财富。食租衣税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汉书·食货志》,描述了古代社会中的税收制度以及一些官吏依靠收取租税过活的情形。在古代社会,税收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一些地方官吏则通过收取过高的租税来中饱私囊,过上了不劳而获的生活。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食租衣税的出处“食租衣税”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等古代文献中,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税收制度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