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窗消息
读音
dōng chuāng xiāo xī
含义
- 东窗:指东边的窗户,古代常用来代指隐秘的场所。
- 消息:指信息、情报或传闻。
- 整体含义:指隐秘的消息或内部情报,多用于形容不为人知的秘密信息。
典故
- 《晋书·王导传》:东晋时期,王导曾与人在东窗下密谋政事,后人便以“东窗”代指隐秘的谋划。
-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在东窗下谈论机密之事,后来“东窗消息”逐渐演变为成语。
- 宋代笔记小说:宋代文人常用“东窗”比喻私下传递的机密信息,如《鹤林玉露》中就有相关记载。
近义词
- 密谋:指秘密策划某事。
- 内幕:指不为外人所知的内部情况。
- 隐情:指隐藏的实情或秘密。
- 暗通款曲:指私下传递消息或勾结。
反义词
- 公开消息:指所有人都知道的信息。
- 众所周知:指事情广为人知,毫无秘密可言。
- 光明正大:形容行为公开透明,毫无隐瞒。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们躲在东窗下说悄悄话,好像在商量什么“东窗消息”。
- 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传“东窗消息”,提醒大家要诚实。
-
小学高年级:
- 侦探小说里,主角总能获取“东窗消息”,破解谜团。
- 他们偷偷交换“东窗消息”,没想到被班长听到了。
-
初中:
- 公司高层有人泄露“东窗消息”,导致股价大跌。
- 历史上许多政变都是因为“东窗消息”被提前泄露。
-
高中及以上:
- 这场商业竞争的背后,暗藏不少“东窗消息”。
- 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东窗消息”,揭露了腐败内幕。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公开消息”:
- ❌ 今天的新闻头条是“东窗消息”。(正确应为“公开消息”)
- ❌ 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了“东窗消息”。(正确应为“正式通知”)
-
误用为“谣言”:
- ❌ 网络上流传的“东窗消息”都是假的。(正确应为“谣言”或“虚假信息”)
-
误用为“普通谈话”:
- ❌ 我们在食堂聊天,说的都是“东窗消息”。(正确应为“闲聊”或“普通对话”)
-
误用为“公开讨论”:
- ❌ 会议上大家公开讨论“东窗消息”。(正确应为“议题”或“方案”)
注意:“东窗消息”通常带有隐秘、机密的色彩,不能用于形容公开或普通的信息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
陇头音信是什么意思
“陇头音信”是一个源自古代的词汇,用来描述来自遥远地方的信息或消息。其含义常用来形容远方亲朋好友的音信,与古代的边疆和邮驿系统有关。该词近义词包括远信、边音、音讯等,反义词可理解为近旁消息或本地信息。使用“陇头音信”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珍贵和深意。错误用法包括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以及对字面意义的误解。
寻消问息是什么意思
寻消问息的读音标注拼音:xún xiāo wèn xī。寻消问息的含义“寻消问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打听消息、询问情况。其中,“寻”表示寻找,“消”指消息,“问”表示询问,“息”则指情况。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某事或某人的情况十分关注,不辞辛苦地四处打听消息。寻消问息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和追求。在古代社会,信息传递不便,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消息,因此“寻消问息”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表达,如“打听消息”、“探听消息”等。寻消问息的近义词探听消息打听动静搜寻消息打听消息刺探情报以上这些词语都与“寻消问
鸿断鱼沉
鸿断鱼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óng duàn yú chén,用来形容信息、消息等失去联系,无法得知其下落或结果。它出自《庄子·外物》,比喻事物消失或失去联系。鸿断鱼沉的近义词有音信杳然、消息全无、杳无音信等。反义词有音讯频传、消息灵通、捷报频传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
街谈巷说
街谈巷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ē tán xiàng shuō。它描述的是街头巷尾的闲谈,通常用来形容民间流传的未经官方发布的消息、传闻或议论。这一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口耳相传的信息交流方式。其近义词包括街头巷议、巷尾街头等,反义词则是正经八百、官方消息等。在使用街谈巷说时,需避免不当语境、与正式消息混淆以及滥用或过度使用。街谈巷说的错误用法包括使用不当语境、与正式消息混淆和滥用等。
流言蜚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流言蜚语”这一汉语词语的含义,即指未经证实或虚假的传言,通常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文章探讨了流言蜚语的典故,其可追溯到古代,并阐述了其危害性。同时,本文还列出了流言蜚语的近义词如谣言、传闻、风闻、闲话、谣传等,以及反义词如事实、真相、确信、真实等。文章还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流言蜚语的使用场景,并指出了错误用法,如将流言蜚语作为事实传播、用流言蜚语攻击他人以及轻信来源不明的流言蜚语。提醒读者要保持警惕和理性,避免被不实传言所误导。
不胫而走
“不胫而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ìng ér zǒu,含义是消息、事情等不待宣传就迅速传播开来。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驿马传递制度。它的近义词有传遍天下、风行草偃等,反义词有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滥用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和解释,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音问两绝是什么意思
音问两绝的读音音问两绝的读音为yīn wèn liǎng jué,其中yīn表示声音、音信,wèn表示消息、音讯,liǎng表示两个,jué则表示绝断。音问两绝的含义音问两绝指音信与消息都断绝了,形容失去联系或不再有消息传来。音问两绝的典故音问两绝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递困难,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与亲友的联系。有时候,即使是有心联系,也会因为种种困难而无法实现。因此,当人们形容两个人或两地之间音信断绝时,就会使用“音问两绝”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是特别具体,但可以从古代社会的背景中理解其含义。音问两绝的出处音问两绝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
耳食之谈
耳食之谈是指毫无根据的传闻或轻信不实之言,形容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盲目相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传说,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不实之言。其近义词包括道听途说、空穴来风、轻信谣言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明察秋毫等。使用时应避免随意相信并传播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错误用法。
一传十,十传百是什么意思
一传十,十传百的读音一传十,十传百的拼音是:yī chuán shí,shí chuán bǎi。一传十,十传百的含义一传十,十传百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一件事情或信息传播得非常迅速和广泛,形容消息传播得非常快,一传十,再由十传至百,形容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很大。一传十,十传百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据传,在古代,有一个人得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十个人,这十个人再各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身边的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社会。这个成语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之广。一传十,十传百的近义词口口相传一呼百应闻风而动风驰电掣一传十,十传百的反
蜚短流长
本文介绍了成语“蜚短流长”的读音、含义、出处及用法。该成语形容消息或传言传播迅速且可能失真。文章还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正确和错误用法的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