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驰西击

东驰西击

读音

dōng chí xī jī

含义

“东驰西击”由四个字组成:

  • :方位词,指东方。
  • :本义为马快速奔跑,引申为迅速行动。
  • 西:方位词,指西方。
  • :攻击、打击。

整个成语形容作战或行动时灵活机动,忽东忽西,使敌人难以捉摸。后来也比喻做事没有固定方向,四处出击,缺乏重点。

典故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善于运用灵活战术,曾“东驰西击”,使敌军疲于奔命,最终取得胜利。
  2.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在与袁绍的战争中,采用“东驰西击”的策略,分散敌军兵力,最终以少胜多。
  3. 《资治通鉴》
    唐代名将李靖在平定突厥时,运用“东驰西击”的战术,使敌军无法集中防御,最终大获全胜。

近义词

  1. 声东击西:表面上攻击东边,实际目标是西边,比喻迷惑对手。
  2. 出奇制胜: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取胜。
  3. 神出鬼没:形容行动迅速,难以捉摸。
  4. 左冲右突:形容四处冲击,突破重围。

反义词

  1. 按兵不动:暂时不采取行动,等待时机。
  2. 稳扎稳打:做事稳妥,步步为营。
  3. 固守一隅:坚守某个地方,不轻易变动。
  4. 一成不变:形容固定不变,缺乏灵活性。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在操场上东驰西击,跑来跑去,玩得很开心。
    • 小猫东驰西击地追着蝴蝶,怎么也抓不到。
  2. 小学高年级

    • 游击队员东驰西击,让敌人摸不清他们的行踪。
    • 他做作业时东驰西击,一会儿写语文,一会儿做数学,效率很低。
  3. 初中

    • 这支球队的战术东驰西击,让对手防不胜防。
    • 他创业时东驰西击,尝试了很多项目,但都没能成功。
  4. 高中

    • 古代名将常以东驰西击的战术扰乱敌军阵脚。
    • 他在辩论赛中东驰西击,论点跳跃,导致逻辑混乱。
  5. 大学及以上

    • 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常采用东驰西击的战术执行突袭任务。
    •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若东驰西击,缺乏核心战略,很容易失败。

错误用法

  1. 形容固定不变的行为

    • ❌ 他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真是东驰西击。(错误,应改为“稳扎稳打”)
  2. 形容专注某件事

    • ❌ 她一心一意地学习,东驰西击地攻克难题。(错误,应改为“专心致志”)
  3. 形容缓慢行动

    • ❌ 老牛拉车,东驰西击地往前走。(错误,应改为“慢条斯理”)
  4. 形容情绪稳定

    • ❌ 他心态平和,东驰西击地面对生活。(错误,应改为“从容不迫”)
  5. 形容单一目标

    • ❌ 他专注于一个项目,东驰西击地推进。(错误,应改为“有条不紊”)

“东驰西击”通常用于形容灵活多变的战术或缺乏重点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读音围魏救赵的读音是wéi wèi jiù zhào。围魏救赵的含义围魏救赵是一种军事策略,字面意思为包围魏国以救援赵国。其具体含义是当敌方势力强大时,采取间接攻击对方后方或薄弱环节的策略,以达到解除其对我方直接威胁的目的。这种策略通常用于战争或军事行动中,是一种高明的战术和战略。围魏救赵的典故围魏救赵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当时,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危急。齐国决定派遣援军帮助赵国,但直接救援赵国可能会与魏国主力交战,胜负难料。于是,齐军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军回援以解赵国之围。这一策略成功解除了赵国的危机,并最终使魏军撤退。历史

什围伍攻是什么意思

什围伍攻的读音什围伍攻的读音为:shén wéi wǔ gōng。什围伍攻的含义什围伍攻的含义是指以众多力量包围攻击敌人,使其无法抵挡。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斗争中,一方以强大的力量包围并攻击另一方,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什围伍攻的典故什围伍攻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当时,晋国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采用了一种战术,即以众多兵力包围并攻击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战术被称为“什围伍攻”,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战术被广泛应用。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常常会采取“围攻”战术,即用多个方向的兵力包围敌人,使其无法逃脱。而“什围伍攻”则强调了这种战术的强大和威力,使

破卵倾巢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破卵倾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意为采取极端行动彻底摧毁对方,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文章还提醒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使用。

偷营劫寨是什么意思

偷营劫寨的读音读音:tōu yíng jié zhài偷营劫寨的含义“偷营劫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原意是指在战争中,一方通过秘密潜入敌方营地,进行突袭、掠夺或破坏敌方军事设施和物资的行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冲突中采取的突然而迅猛的行动。偷营劫寨的典故“偷营劫寨”这一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双方常常会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来争夺地盘和资源。其中,偷袭敌方营地是一种常见的战术。当一方发现敌方营地防守薄弱或疏忽时,就会趁机潜入营地,进行突袭和掠夺。这种战术往往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偷营劫寨”这一成语逐渐流传开来。在历史上的某些战役中,也出现了“偷营劫寨”的情节

攻其无备

文章介绍了“攻其无备”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指在对方没有防备时进行攻击,强调出其不意、乘虚而入的策略和战术,常用于军事和竞争中。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用法和误用的解释,强调了正确使用语境的重要性。

掎角之势

本文介绍了“掎角之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掎角之势指的是两军或多方势力在战场或斗争中,各自占据有利位置,互相呼应,形成配合支援的态势,有效增强各方战斗力,使敌人陷入困境。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分兵合击战术。近义词如犄角之势、联合之势等,表示各方互相配合;反义词如分崩离析、单打独斗等,则表示各方互不配合。文章还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掎角之势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错误使用掎角之势的情况,强调其应用于多方势力之间的配合态势。

出敌意外

“出敌意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dí yì wài,表示行动或计谋出乎对手的预料之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用于形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或计谋。其近义词包括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语义重复或滥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表达出乎预料、惊喜或军事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围城打援是什么意思

围城打援的读音围城打援的读音为wéi chéng dǎ yuán,其中“wéi”和“chéng”分别对应于“围”和“城”,而“dǎ”和“yuán”则分别对应于“打”和“援”。围城打援的含义围城打援,字面意思是在包围敌方城市的同时,对前来增援的敌军进行打击。这是一种军事战术,旨在通过分散敌人的力量,使其无法有效应对我方的攻击。具体来说,围城是包围敌方城市或据点,使其无法得到外部的支援或补给;而打援则是在敌方派遣援军前来时,进行拦截和打击。这种战术的目的是通过分散敌人的兵力,削弱其战斗力,从而达到我方胜利的目的。围城打援的典故围城打援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为了夺取胜利,常常需

劳师袭远是什么意思

劳师袭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shī xí yuǎn。该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指挥不当、行动冒进,率领远征部队去袭击敌人,导致劳而无功。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长途奔袭。劳师袭远的近义词包括远征失利、劳而无功、冒险行事等。反义词有稳扎稳打、事半功倍、兵不厌权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因指挥失误而导致的失败或损失。在战争、工作或学习中,都需要避免劳师袭远的做法,要稳扎稳打,制定周密的计划,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资源限制。错误地使用劳师袭远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十面埋伏是什么意思

十面埋伏的读音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常用于形容对敌人进行严密包围,使其无处可逃的战术或策略。十面埋伏的含义“十面埋伏”字面意思为在十个方向上设置伏兵,暗指在各个方向上包围敌人,使其陷入绝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军事上对敌人进行包围和追击的战术策略,也用来形容在竞争、困境中四面楚歌,无处可逃的境地。十面埋伏的典故“十面埋伏”典故源于楚汉相争时期的故事。据传,楚汉相争时,汉军被楚军围困,汉军将领韩信设计在垓下之围中巧妙布置了十面埋伏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了楚军。这个典故后来被用于形容在军事上对敌人进行严密包围和追击的战术策略。十面埋伏的近义词围魏救赵:指通过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