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
读音
dǐng tiān lì dì
含义
- 顶:头顶,引申为支撑、托起。
- 天:天空,象征至高无上的境界。
- 立:站立,引申为稳固、坚定。
- 地:大地,象征根基与踏实。
整体含义: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或指人正直坚定、无所畏惧,也可形容事物宏伟壮观。
典故
- 《五灯会元》(宋代佛教典籍)
禅宗语录中有“顶天立地汉”的说法,形容修行者心志坚定,超脱世俗,如天地般不可撼动。 - 《水浒传》(明代小说)
书中形容武松等英雄好汉时,常用“顶天立地”赞美其豪迈气概,如:“武松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岂肯做那等苟且之事!” - 民间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时,身躯化为山川河流,其“顶天立地”的姿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近义词
- 巍然屹立:形容高大稳固,不可动摇。
- 气壮山河:气势豪迈,如同山河般壮丽。
- 擎天架海:比喻能担当重任,支撑大局。
- 傲然挺立:形容坚定不屈的姿态。
反义词
- 卑躬屈膝:形容低声下气、毫无骨气。
- 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不敢担当。
- 摇尾乞怜:像狗一样讨好他人,毫无尊严。
- 软弱无能:缺乏力量和决心。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解放军叔叔像大树一样顶天立地,保护着我们。
- 爸爸说,做人要像松树一样顶天立地。
-
小学高年级:
- 这座雕像高大雄伟,仿佛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 英雄们顶天立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初中:
- 面对困难,他始终顶天立地,从不退缩。
- 泰山拔地而起,顶天立地,被誉为“五岳之首”。
-
高中及以上:
-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顶天立地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 他的演讲充满顶天立地的气概,震撼了全场听众。
错误用法
-
形容物体矮小(违背本义):
- ❌ 这个小板凳虽然旧了,但依然顶天立地。(错误:板凳无法“顶天”)
- ❌ 蚂蚁扛着米粒,显得顶天立地。(错误:夸张失实)
-
用于贬义场景(不合语境):
- ❌ 这个小偷被抓时还装出一副顶天立地的样子。(错误:褒义词误用)
- ❌ 他贪污受贿,却总说自己顶天立地。(错误:语义矛盾)
-
搭配不当(逻辑错误):
- ❌ 他的谎言顶天立地,没人能揭穿。(错误:谎言无法“顶天立地”)
- ❌ 这座摇摇欲坠的危楼显得顶天立地。(错误:危楼与坚定意象冲突)
总结:使用“顶天立地”时,需注意其褒义属性,多用于赞美人物或事物的高大、坚定,避免与负面或渺小的事物搭配。
你可能感兴趣
圆首方足是什么意思
圆首方足的读音标注拼音:yuán shǒu fāng zú圆首方足的含义“圆首方足”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人的头圆而脚方,形容人的形态。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地位、身份或品德等。圆首方足的典故“圆首方足”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和文献记载。据《淮南子》记载,古代的圣王禹治水时,曾以“圆首方足”为象征,表示人的形态和品德。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文献中也提到了这个成语,如《史记》等。这些典故和出处表明,“圆首方足”这个成语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典故一:《淮南子》记载在古代,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禹在治水过程中,以“圆首方足”为象征,表示人的形态和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像头圆而脚方一样,有着完美
擎天架海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擎天架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同时给出了使用此成语的正确方式和一些错误的用法示例。“擎天架海”用来形容人的力量或能力非常强大,如支撑起天空和大海一般。该成语来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其近义词有“顶天立地”、“力挽狂澜”等,反义词则包括“软弱无力”、“无能为力”等。在正确使用时,需要根据情境和人物形象来恰当地运用,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
擎天之柱是什么意思
擎天之柱的读音为qíng tiān zhī zhù,意味着高大的柱子支撑天空,常用来形容事物高大、雄伟、壮观,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典故中的柱子高大无比,可以与天相接。近义词如顶天立地、巍峨高耸、雄伟壮观。反义词如微不足道、低矮矮小、渺小不堪。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错误地用于形容普通事物大小或高度等不恰当场合。
10首关于忠烈的中国古典诗词 从屈原到文天祥感受碧血丹心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中华古诗词中对忠烈之士的歌颂和赞美。文章列举了多篇描写忠烈的诗词,涵盖了不同朝代和作者的作品,并逐篇进行了解析。这些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激昂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质,歌颂了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无畏英雄。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该被珍视并传承其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英雄形象 10首描写英雄豪情的经典诗词赏析
这些描写英雄的古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解析,展现了英雄们的豪情壮志、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勇往直前,成为历史的传奇和人们的楷模。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赞颂了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这些古诗词中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内涵,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剑的意象解析 10首经典咏剑诗词赏析与侠义精神探微
寒光秋水照千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剑意象探微剑,这一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器属性,成为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密码的意象符号。从《诗经》时代的"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到唐代"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剑意象在诗词长河中不断演变,最终凝聚为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图腾。本文将通过历代经典诗词中的剑意象解析,探寻这一特殊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先秦时期的剑意象雏形剑在先秦文学中已初现端倪。《诗经·秦风·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虽未直接写剑,但已展现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屈原《九歌·国殇》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短兵"很可能包括剑,展现了早期剑与战争
昂藏七尺
“昂藏七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áng cáng qī chǐ”,用来形容人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其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形容人的体态高大、气度不凡。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魁梧轩昂、身躯魁伟等,反义词为矮小瘦弱、猥琐矮小等。使用时应专用于形容人的形象气质,不适用于其他对象。错误地将其用于非人类生物或误用其含义是不正确的。
横眉吐气
横眉吐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éng méi tǔ qì。它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表现出的坚决、果敢态度,透露出豪迈、英勇的气概。典故源于古代武侠故事或民间传说。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气概和心态,表达其不畏强权、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它的近义词有威风凛凛、气势磅礴等。反义词包括垂头丧气、委曲求全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场合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误解为贬义词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语言中广泛流传,成为表达人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精神状态的常用语。
昂头挺胸
昂头挺胸是一个形容人精神振奋、自信满满的成语,拼音为áng tóu tǐng xiōng。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常被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雄伟形象和气概。昂头挺胸的近义词包括昂首阔步、意气风发等,反义词有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等。使用昂头挺胸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对象是否合适,避免夸张的描绘和不当的使用。
高步阔视
“高步阔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āo bù kuò shì,表示迈着大步远望,形容气概豪迈或志向远大。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近义词如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等,都带有豪迈和远大志向的意味。反义词如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等,则与之相反。使用“高步阔视”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气概和追求,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追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