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纹如水:清凉雅致的诗意成语
读音
簟纹如水:diàn wén rú shuǐ
含义
- 簟(diàn):竹席,古代常用竹篾编织的凉席。
- 纹(wén):纹理,此处指竹席上细密的编织纹路。
- 如水:像水一样清凉、柔滑。
整体含义:形容竹席的纹理细腻光滑,触感清凉如水,多用于描绘夏夜清凉静谧的意境,或比喻心境平和、环境幽雅。
典故
- 宋代诗词中的意境
苏轼在《南堂五首》中写道:“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描绘了夏日闲适的生活场景,竹席清凉如水,纱帐轻透如烟,展现文人雅士的恬淡心境。 - 《红楼梦》中的隐喻
曹雪芹曾用“簟纹如水”暗喻大观园中少女们的纯净与哀愁,如林黛玉卧榻时的描写:“枕簟微凉,簟纹如水浸芙蓉”,以席纹的清凉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 - 唐代王维的田园诗
《纳凉》中“涟漪涵白沙,簟纹生绿苔”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以相似的意象表现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清凉美感。
近义词
- 清凉无汗:形容环境凉爽,如“夏室清凉无汗”。
- 冰簟银床:指精致的凉席与床榻,突出奢华与凉爽。
- 风帘翠幕:通过帘幕的轻盈表现清凉感,多用于建筑描写。
反义词
- 燋金烁石:形容天气极热,金属和石头仿佛要被熔化。
- 汗流浃背:因炎热或紧张而大汗淋漓的状态。
- 暑气蒸人:夏季闷热难耐的感觉。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描写)
- 夏夜,我躺在簟纹如水的竹席上,数着窗外的星星。
- 奶奶的旧竹席摸起来簟纹如水,特别凉快。
初中阶段(情景结合)
- 午后暴雨初歇,房间里的竹席簟纹如水,驱散了闷热。
- 他翻开诗集,读到“簟纹如水帐如烟”,仿佛感受到古人的清凉夏日。
高中阶段(文学化表达)
- 她的忧伤像簟纹如水的凉意,悄无声息地渗入每个夜晚。
- 老宅的藤椅与簟纹如水的竹席,构成了记忆里最宁静的夏天。
大学及以上(抽象比喻)
- 这段文字的节奏簟纹如水,读来舒缓而沁人心脾。
- 他的处世之道如簟纹如水,不争不躁却自有力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炎热”
❌ “烈日下,柏油马路簟纹如水。”(错误:成语形容清凉,与炎热矛盾。) - 形容液体流动
❌ “小溪簟纹如水,叮咚作响。”(错误:成语仅比喻竹席的触感或意境,非实际水流。) - 用于粗糙表面
❌ “这块砂纸簟纹如水,打磨得很光滑。”(错误:成语特指竹席的细腻,不可用于粗糙物。) - 现代物品的强行套用
❌ “空调吹出的冷风簟纹如水。”(错误:脱离竹席的原始语境,牵强附会。)
小知识:成语“簟纹如水”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因其独特的画面感和诗意,仍常见于文学创作与古风描写中。正确使用时,需紧扣“竹席清凉”的核心意象,避免脱离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凉席的古诗词
本文描述了多首关于凉席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描绘了凉席的材质、感受、情景等方面,表达了夏日的清凉与舒适感。文章分为5篇,每篇都包含了若干首诗词,分别描绘了竹席、草席等不同材质的凉席带来的清凉感受。这些诗词以清新的笔触,展现了凉席在夏夜中的诗意画意,希望为读者带来一丝清凉与愉悦的心情。
描写清凉的古诗词
本篇文章介绍了多首描写清凉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王维的《山居秋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文章通过解析每首诗中的关键词句,详细描述了每首诗所展现的清凉的意境和氛围,如雨后空山、明月清泉、微风拂面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其他几首描写清凉的古诗词,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柳宗元的《江雪》、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这些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受,传达出清凉、宁静、舒适的意境,体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深度。
描写盛夏清凉的古诗词
描写盛夏清凉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盛夏清凉的古诗词一、王维《夏日田园杂兴》诗词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作者:王维(唐代)解析:此诗以夏日田园为背景,通过绿树阴浓、楼台倒影等意象,展现了盛夏的清凉景色。微风轻拂,水晶帘动,满院蔷薇散发着香气,营造出一种清凉宜人的氛围。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杨万里(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盛夏时节的西湖美景,莲叶碧绿、荷花红艳,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中“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句,通过莲叶的广阔无垠,给人以清凉之感。三、李清照
10首描写初伏的经典诗词 感受古人笔下的三伏清凉与生活智慧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初伏的诗词及其背景资料,描绘了初伏时节的炎热景象和人们的心情。这些诗词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和朝代,生动地展现了初伏时节的独特氛围和感受。文章还介绍了每首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让读者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丝清凉和宁静。初伏虽炎热难耐,但在古诗词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感受与诗意,感受那份独特的夏日的静美与深沉。
10首描写清凉的古诗词 感受古人消暑纳凉的智慧与意境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描写凉的古诗词进行介绍和摘要。文章指出古诗词中的“凉”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包括对环境的细腻感知和对情感的抒发。文章选取了多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如刘禹锡的《秋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通过解析这些诗篇中的“凉”字,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凉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文章还通过现代解读与感悟,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赏析描写凉的古诗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化与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清凉。摘要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了描写凉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从不同角度对古诗
关于伏的诗词
关于伏的诗词(第1篇)关于伏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以下是根据“关于伏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伏暑思》作者:无名氏伏天炽热人如烤,阴沉沉气如团雾。细雨点滴汗微洒,望尽碧天舒坦途。此诗为明代一首描绘伏暑时节的小诗。其中“伏天”直接点明主题,“人如烤”形象地描述了酷暑的炎热,全诗短小精悍,寓情于景。二、《热伏日作》作者:王安石千峰映日辉如织,万里蒸云烈日浮。绿树荫浓鸟自乐,伏天何处觅凉幽?此诗为宋代王安石所作,描绘了伏暑时节的景象。诗中“千峰映日”、“万里蒸云”等句,生动地展现了炎热的夏日景象,“绿树荫浓”则给人以寻找清凉之地的想象空间。
关于二伏的诗词
关于二伏的诗词(第1篇)关于二伏的诗词一、引言二伏,又称中伏,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古人以诗词表达对二伏天气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下为数首关于二伏的古诗词,每首都附有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伏暑难当唐·白居易赫赫炎官张火伞,炎暑火气如燔灼。伏暑难当心欲散,静坐幽窗观书卷。清风吹来暑气散,柳丝垂下碧云边。此时最宜避炎热,莫待秋来始觉寒。解析:此诗描绘了二伏的炎热天气,以及作者在幽窗下静坐观书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避暑的见解,告诫人们莫待秋来才知寒意。夏夜苦热宋·苏辙初疑银河落九天,四海无风惊流泉。水波渐荡蛙声澹,万木生阴渐生寒。天高无云鸟归尽,唯有明月挂云端。二伏难熬不觉苦,
关于凉爽的诗词
关于凉爽的诗词(第1篇)关于凉爽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夏日杂题》作者:白居易(唐)“微风忽起吹莲叶,翠盖翻翻翻倒凉。”解析:此句描绘了夏日的微风轻轻吹动莲叶的景象,给予人们清爽之感。白居易通过这简短的两句诗,传达了夏日里难得的清凉。《子夜吴歌·夏歌》作者:李白(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解析:此诗写出了荷叶、荷花带给人的清爽感受。荷花的盛开,使整首诗充满了夏日的清凉气息。《夏日南亭怀辛大》作者:孟浩然(唐)“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解析:此诗描绘了夏日夜晚的清凉景色,表达了诗人乘凉时的闲适心情。二、其他朝代的诗词《小
描写酷暑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酷暑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酷暑的诗句古诗词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饁饧粥,其忙倍已常。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作者与朝代:白居易(唐)解析:此诗描绘了酷暑时节的农忙景象,农民们顶着炎炎烈日收割小麦,尽管炎热难耐,但为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依然努力劳作。诗中通过描写农民的劳作场景,反映了酷暑中的辛勤与坚韧。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暑旱苦热》原文: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酷暑难耐三伏日,清风徐来一解忧。作者与朝代:杨万里(宋)解析:此诗
关于初伏的诗词
关于初伏的诗词(第1篇)关于初伏的诗词一、引言初伏,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古人常以诗词抒发对这一季节的独特感受。以下,将为您列举几首关于初伏的古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夏日伏暑》诗词原文:炎炎初伏日,灼灼热难当。草色已深秀,蝉声正高扬。云开千里晴空净,水动千江绿影凉。消得闲愁如醉意,微风吹散倚窗凉。作者及朝代:无名氏(朝代待考)解析:此诗描述了初伏时节烈日炎炎的景象,草木深秀、蝉鸣高扬,云开日现,水波荡漾。诗中透露出对炎夏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美景的欣赏和闲适的心情。三、《初伏有感》诗词原文:初伏炎炎似火燃,绿阴满地日光斜。黄梅时节雨声稀,红杏枝头果色佳。花落飘零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