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
读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含义
“当仁不让”由四个字组成:
- 当:面对、遇到。
- 仁:仁义、正义之事。
- 不:否定词,表示拒绝。
- 让:推辞、退让。
整体含义:面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应当主动承担,不推辞责任。形容在正义或责任面前,勇于担当,不退缩。
典故
- 《论语·卫灵公》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在仁义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强调道德责任高于个人情面。 - 《后汉书·曹褒传》
东汉学者曹褒修订礼制时,有人质疑他越权,他回应:“当仁不让,吾何辞哉!”表明自己为天下礼仪负责的决心。 - 历史故事
南宋名将岳飞面对抗金重任,曾说:“大丈夫当仁不让,岂能畏敌避战?”体现武将的担当精神。
近义词
-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责无旁贷:责任不可推卸。
- 挺身而出: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之事勇敢去做。
反义词
- 推三阻四:找借口百般推脱。
- 畏缩不前:因害怕而退缩。
-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参与。
- 临阵脱逃:关键时刻逃避责任。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值日时,小明主动擦黑板,真是当仁不让!
- 老师问谁愿意帮忙发作业,小红当仁不让地举手。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级辩论赛上,队长当仁不让,带领团队取得了胜利。
- 社区组织环保活动,小华当仁不让地报名参加。
初中
- 面对校园霸凌,班长当仁不让地站出来制止。
- 运动会接力赛缺人,体育委员当仁不让地补位。
高中
- 作为学生会主席,他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校庆策划的重任。
- 在抗疫志愿活动中,医学生当仁不让地奔赴一线。
成人/书面
- 企业家在灾难捐款中当仁不让,捐赠了巨额资金。
- 这位科学家当仁不让,接下了攻克技术难题的任务。
其他场景
- 消防员面对火情,当仁不让地冲进现场救人。
- 律师为弱势群体辩护,当仁不让地争取正义。
- 导演对艺术精益求精,当仁不让地坚持自己的理念。
- 老将复出参赛,当仁不让地代表国家出战奥运会。
- 记者深入灾区报道,当仁不让地传递真相。
错误用法
- 用于非正义或自私行为
❌ 错误:他当仁不让地抢走了同学的玩具。
(“当仁不让”只能用于积极责任,不能用于争夺私利。) - 与谦让语境矛盾
❌ 错误:虽然他很谦虚,但这次他当仁不让地拒绝了荣誉。
(“当仁不让”强调“不推辞”,与“拒绝”矛盾。) - 对象错误
❌ 错误:小偷当仁不让地撬开了保险箱。
(违法之事不能用“当仁不让”。) - 过度夸张
❌ 错误:他当仁不让地吃光了最后一碗饭。
(日常小事不宜用此成语,显得夸张。) - 混淆近义词
❌ 错误:面对危险,他当仁不让地逃跑了。
(应用“畏缩不前”,“当仁不让”需搭配积极行为。)
“当仁不让”既是美德,也是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责任与道义面前,唯有主动担当,方能成就自我,造福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
掌握“让”字的5种含义、正确拼音及笔顺 了解中华礼让文化精髓
本文详细介绍了汉字“让”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包括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请人接受招待、索取一定代价转移财物所有权、指使或容许、躲避等动作,以及被字后面施事的处理。“让”字在古汉语中也有责备、推举、推辞等含义。此外,还包括“让”字在礼仪、姓氏等方面的应用。
关于大任的诗词
关于大任的诗词(第1篇)关于大任的诗词及其解析一、周易·大过卦《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中大过卦描述了人们承担重任的情景。原文: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作者与朝代:此句出自《周易》,为先秦时期作品。解析:此句意味着大人物在关键时刻会展现出威猛如虎的变化,这种变化无需占卜就能得到应验。象征着担当重任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决断。二、诗经·大车《诗经》中的大车篇,描述了君王的大任和责任。原文:王事多难,维其弗忘。顾我则笑,引刀向天。作者与朝代:此篇出自《诗经》,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作品。解析:此句表达了君王身负重任,面临诸多困难,但始终不忘初心。面对困难时,他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笑
义不容辞是什么意思
义不容辞的读音义不容辞的拼音为yì bù róng cí。义不容辞的含义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主动承担任务或责任。义不容辞的典故义不容辞的典故源自《后汉书·朱晖传》,其中记载了朱晖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责任,道义上不允许他推辞。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于形容古代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的英勇行为。义不容辞的近义词以下是几个义不容辞的近义词:责无旁贷:指责任上无法推卸,必须承担。义无反顾:指为了道义而毫不犹豫地前进,不回头看。当仁不让:指面对应该做的事时,毫不犹豫地去做。挺身而出:形容在困难或危险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慷慨赴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毫不犹豫地献身
引咎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咎自责的读音拼音:yǐn jiù zì zé引咎自责的含义“引咎自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主动承担错误、过失,并责备自己。它表示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或过失时,能够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引咎自责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在古代,当朝廷或地方发生错误或过失时,相关官员往往会主动引咎自责,以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心。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后世传颂。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的故事。子皮因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郑国君主的错误决策,导致国家遭受损失。子皮引咎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请求君主的惩罚。这一行为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引咎自责”的典故之一。此外,历史
引过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过自责的读音读音:yǐn guò zì zé引过自责的含义"引过自责"的含义是指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自责。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也体现了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引过自责的典故"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因犯错而主动承担责任,并引咎自责。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传颂,并形成了"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故事也表达了"引过自责"的含义,如《左传》中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都表达了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引过自责
代人受过
“代人受过”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i rén shòu guò,意为代替他人承担过错或罪责。其典故源于《战国策》中的蔺相如替廉颇受过的故事,以及孟母为保护儿子而主动承担责任的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替罪羊、背黑锅、顶罪、承担过失等。反义词为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明哲保身等。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错误用法可能包括用于不真实承担责任的情境或贬低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此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为他人无私承担责任的行为。
额外主事
额外主事的读音为é wài zhǔ shì,指的是在职责之外主动承担工作或任务,表现主动性和责任感。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历史文献和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典故。额外主事的近义词包括主动承担、热心助人、义不容辞、自愿承担等,而反义词有推诿卸责、被动应付、无所事事等。使用额外主事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
负罪引慝
“负罪引慝”是一个成语,意为因错误或过失感到内疚并主动承担责任。源自古代典籍,表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自责,以及勇于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态度。近义词包括咎由自取、引咎自责等。反义词为推诿塞责、嫁祸于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轻松情境、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在句子中冗余使用等。正确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悔过之心,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割发代首 的读后感
割发代首 的读后感(第1篇)割发代首的读后感初次拿到这本书,封面上的“割发代首”四个字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四个字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故事或深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其情节所吸引。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通过“割发代首”这一事件,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纠葛与冲突。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线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书中最为吸引我的部分,莫过于主人公为了信守承诺、维护正义而选择割发代首的情节。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决心和勇气,更让我思考了何为“信”与“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初
闭阁思过
闭阁思过的正确读音及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均已详细阐述。该成语强调犯错后主动反思并改正错误的态度。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确保表达准确。闭阁思过的正确运用场合是在需要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情境下。以上内容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建议查阅相关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