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惊受怕
读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含义
- 担:承担,承受。
- 惊:惊吓,害怕。
- 受:遭受,经历。
- 怕:恐惧,担忧。
整体含义:形容因担心遭遇危险或不好的事情而内心不安,时刻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
典故
- 《水浒传》:
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一路上不仅要忍受官差的欺辱,还要提防暗杀,因此“担惊受怕”,生怕遭遇不测。 - 《醒世恒言》:
故事中一位商人外出经商,家中妻子日夜“担惊受怕”,唯恐丈夫遭遇强盗或风浪之灾。 - 民间传说:
古代一位书生进京赶考,途中经过荒山野岭,因听闻有猛兽出没,一路“担惊受怕”,不敢停歇。
近义词
- 提心吊胆:形容极度紧张,生怕出事。
-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内心颤抖。
- 惶恐不安:因担忧而心神不宁。
- 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忧虑而坐立不安。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张。
- 心安理得:内心坦然,毫无愧疚或担忧。
- 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勇敢面对。
- 镇定自若:遇到事情冷静沉着,不慌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第一次独自睡觉,整晚担惊受怕,总觉得床下有怪物。
- 小狗走丢了,主人到处寻找,心里担惊受怕。
-
小学高年级:
- 考试前没复习好,他整天担惊受怕,生怕考不及格。
- 妈妈出差了,爸爸做饭时手忙脚乱,孩子们吃得担惊受怕。
-
初中:
- 探险队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担惊受怕,生怕遇到野兽。
- 他偷偷拿了同桌的笔,一整天都担惊受怕,怕被发现。
-
高中:
- 股市暴跌,投资者们个个担惊受怕,担心血本无归。
- 她独自走夜路回家,一路上担惊受怕,总觉得有人跟踪。
-
大学及以上:
- 疫情期间,许多人担惊受怕,生怕感染病毒。
- 创业者面对市场变化,常常担惊受怕,唯恐公司倒闭。
错误用法
-
用于积极场景:
- ❌ “他考试得了满分,高兴得担惊受怕。”(错误,应为“欣喜若狂”)
- ❌ “婚礼上,新娘担惊受怕地笑了。”(错误,应为“幸福地笑了”)
-
形容短暂紧张:
- ❌ “过山车启动时,他担惊受怕了几秒钟。”(错误,应为“吓了一跳”)
- ❌ “老师突然点名,他担惊受怕地回答。”(错误,应为“紧张地回答”)
-
用于无威胁的情况:
- ❌ “他每天担惊受怕地吃饭。”(错误,除非食物有毒,否则不合理)
- ❌ “小猫担惊受怕地晒太阳。”(错误,晒太阳是放松行为)
-
过度夸张:
- ❌ “他走路时担惊受怕,生怕踩死蚂蚁。”(除非有极端恐惧症,否则不合理)
- ❌ “她喝水时担惊受怕,怕被呛到。”(除非有特殊心理障碍,否则不合理)
总结:“担惊受怕”通常用于描述因潜在危险或不良后果而产生的持续恐惧,不适用于短暂、轻微或积极的情绪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担惊受恐
“担惊受恐”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某些事情或情况感到极度担心和害怕。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均已介绍。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对象、搭配不当或用错语境。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面对未知或危险时的心理状态。
大喊大叫
本文介绍了词语“大喊大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的正确使用方式。该词用来形容声音大得过分或情绪激动地叫嚷的行为,通常带有贬义。其近义词有声嘶力竭、大呼小叫、高声喧哗等,反义词有低声细语、沉默不语等。在公共场合使用时要避免滥用场合、误用语境和过度夸张等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不同情境下大喊大叫的行为和反应。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
关于悔过的诗词
关于悔过的诗词(第1篇)关于悔过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饱含悔意之情的古诗词,每一首都表达了深沉的反思和懊悔之情。一、《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李商隐曾是寂寥金罍尽,笙歌满堂别无痕。如今悔过追前事,梦里不觉泪沾巾。解析:诗人用金罍空空的画面暗示出往日的孤独,通过对比如今笙歌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往日逝去的悔意与思念之情。二、《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悔当初不珍惜,如今独自思量度日如年。解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意形容在八公山,敌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现用来形容人在紧张、惊恐状态下,稍有动静即惊慌失措。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但使用此成语需注意不要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产生误解。
积非习贯
积非习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ī fēi xí guàn,意指错误的事物或观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习惯化被普遍接受和认可。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强调了习惯和传统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它最早出自《荀子·性恶篇》。积非习贯的近义词包括积重难返、习以为常和久惯成自然,反义词为改过自新、破旧立新和弃旧图新。该成语用于描述难以改变的错误观念或行为,并提醒人们审视和纠正长期习惯的错误事物。然而,该成语在错误的语境中可能会被误用或滥用,因此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语义混淆和误解。
汗不敢出
汗不敢出的拼音是hàn bù gǎn chū,形容人极度紧张、恐惧或羞愧到不敢流汗的状态。该成语来源于《晋书·王羲之传》,描述了王羲之写错奏章后的心理状态。汗不敢出的近义词有惶恐不安、胆战心惊、战战兢兢等,反义词包括泰然自若、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适用场景,避免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习非成是是什么意思
习非成是的读音读音:xí fēi chéng shì拼音:注音为 xí fēi chéng shì,其中“习”为第四声,“非”为第一声,“成”为第二声,“是”为第四声。习非成是的含义含义:习非成是,指因习惯于某种错误或不正常的事物而误以为其是正确的。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长期习惯于某种错误或不合理的事物,以至于认为这种错误或不合理的事物就是正确的。解释:习,指习惯;非,指错误或不正常的事物;成,指形成或变成;是,指正确的或被接受的。习非成是的典故典故出处: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但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它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习惯而忽视错误、将错误当作正确的现象。相关典故:虽然无法确定具
杯弓市虎
杯弓市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误解或疑心而惊慌失措的状态。其典故来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成语可以与其他表示惊慌、疑心的词语互为近义词,如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等。反义词则包括处变不惊、心安理得等,表示镇定自若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误解题意等。在文学创作和正式场合中,应根据情境慎重使用。
肉跳神惊是什么意思
“肉跳神惊”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紧张而引发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强烈反应。其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描述人们在危险或灾难面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情感和紧张氛围,常被用于形容令人震撼和惊悚的场景或事件。其近义词包括心惊胆跳、提心吊胆、惊恐失措等,反义词则为镇定自若、心安理得等。文章还列举了关于该成语的多个例句,并强调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