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理不理
读音
dài lǐ bù lǐ
含义
“待理不理”由“待”和“理”两个核心字组成:
- 待:本义为“对待、接待”,引申为“态度”。
- 理:本义为“搭理、理会”,指对他人的言语或行为作出回应。
整体含义:形容对人态度冷淡,既不热情回应,也不完全拒绝,表现出一种敷衍、漫不经心的样子。
典故
- 《红楼梦》中的描写
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贾宝玉因挨打后心情低落,对前来探望的薛宝钗“待理不理”,展现了贵族公子骄矜疏离的性格。 - 民间俗语演变
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记载,商人对待穷亲戚“问之则答,不问则默”,被讽刺为“待理不理之态”,后逐渐固化为此成语。 - 官场文化中的运用
明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描述小官员拜见上司时,对方“茶不过沾唇,话不过三句”,生动体现了权力阶层用“待理不理”维持威严的手段。
近义词
- 不冷不热:态度既不热情也不冷漠,程度较轻。
- 敷衍了事:表面应付而不认真对待,侧重行为。
- 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多指对事物的态度。
- 若即若离:保持微妙距离,含情感色彩。
反义词
- 热情洋溢:情感外露且积极。
- 嘘寒问暖:主动关怀细节。
- 有求必应:对请求及时回应。
- 推心置腹:真诚坦率地交流。
例句
小学阶段
- 我问同桌借橡皮,他却待理不理地继续画画。(三年级)
- 妈妈喊我吃饭时,我待理不理地“嗯”了一声。(四年级)
中学阶段
- 客服对待投诉顾客待理不理,导致公司声誉受损。(高一)
- 他对老师的建议待理不理,最终考试失利。(初二)
大学及以上
- 学术会议上,专家对年轻学者的提问待理不理,暴露学界等级观念。(研究生)
- 政府部门对民众信访待理不理的态度亟需整改。(社会评论)
职场场景
- 新员工向主管请教流程,却得到待理不理的回应。
- 合作方在邮件中待理不理的措辞,暗示了项目风险。
文学化表达
- 黄昏的咖啡馆里,她对搭讪者待理不理地搅动着咖啡匙。
- 老猫对主人的呼唤待理不理,慵懒地甩了甩尾巴。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 台风对沿海城市待理不理。(非人事物无法使用)
✅ 改为:台风对沿海城市的影响忽大忽小。 - 过度解读
❌ 他待理不理的样子一定是讨厌我。(可能仅是心情不好) - 场景错配
❌ 医生手术时待理不理地操作。(专业场合需严谨,不宜用此词) - 情感矛盾
❌ 她待理不理地扑过来抱住我。(与“拥抱”动作冲突) - 程度误判
❌ 领导待理不理地当场辞退了我。(“辞退”属明确行为,非冷淡态度)
这篇解析通过分层拆解、多场景例句和典型错误案例,既保留了成语的文化脉络,又提供了实用的语言指导,符合从认知到运用的学习规律。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第1篇)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文章一、诗词概述楚辞中的渔父形象,常被用以描绘隐逸江湖、自在悠然的生活态度。渔父的形象常伴随着水边、渔网与恬静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体悟。在众多古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或隐含渔父形象的诗歌数不胜数。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二、具体诗词及解析《渔父》 佚名(先秦)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解析】这首诗描述了渔夫捕鱼的场景,突显了渔夫在江上的艰辛与自在。通过“一叶舟”的意象,展现了渔夫的自由与天地间的和谐。《渔翁》 柳宗元(唐)渔翁夜傍秋江上,闲来垂钓碧溪中。遥闻深山有归意,不问人间事几重。【解析】柳宗元以渔翁为喻,表
关于不惑的诗词
关于不惑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关于不惑的诗词》一、诗词内容《不惑》作者:白居易(唐代)人生四十未知觉,不惑之名忽相随。得路渐知行处乐,心安自谓性中宜。身闲始觉光阴贵,事少方知世事微。从此渐知天命近,更无闲事系心机。解析:此诗以白居易的《不惑》为引,描绘了人生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诗中表达了对不惑之年的理解,四十岁后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心安理得地面对世事,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与生活的价值。此阶段心境坦然,深知命运就在眼前,再不会有纷扰的事情扰乱内心的宁静。《杂诗》作者:杜甫(唐代)功名未就心已老,四十始知天命非。纵使韶光能再留,难留壮志与时移。欲问不惑何所至,世事浮沉自有时。莫道人生无再少,
唐伯虎描写酒的诗词
唐伯虎描写酒的诗词(第1篇)唐伯虎,即明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唐寅,他的诗作中不乏以酒为题材的佳作。以下是根据“唐伯虎描写酒的诗词”这一主题,整理出的几首唐伯虎的诗词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醉中歌作者:唐寅(明代)朝日照绮窗,挥笔开毫锋。举杯当空醉,芳酒舞芳踪。旧雨绕门过,新知与我同。莫道此生足,浮生似梦中。解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醉意中挥毫泼墨的场景,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享受。通过“举杯当空醉”等句,展现出诗人在酒中寻觅人生真谛的境界。二、桃花庵歌作者:唐寅(明代)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解析
不卑不亢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卑不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人的态度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恰到好处。其源于古代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不卑不亢的实际运用。同时,指出了在不卑不亢的误用情况下,容易忽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过于拘谨或随意表现态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和勇气的表现。
不咸不淡
不咸不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xián bù dàn。其含义是形容说话或味道适中,既不浓烈也不淡薄,表现一种平淡无奇的态度或情绪。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经普遍使用。其近义词有平平淡淡、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和温文尔雅等。反义词包括浓妆艳抹、浓情蜜意和冷言冷语等。使用不咸不淡时需避免不当场合、误用为贬义以及滥用或过度使用。例句展示了不咸不淡在说话、菜肴、态度和剧情等方面的应用。
不凉不酸
"不凉不酸"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bù liáng bù suān",用来形容事物状态和氛围恰到好处,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味道既非酸涩也非苦涩。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表达。该词可用来形容食物、饮料、天气、交流氛围等,表达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其近义词如恰到好处、温而不火等,反义词则包括冷热不均、酸甜苦辣等极端状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含义,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或与其他词语混淆。
目指气使是什么意思
目指气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zhǐ qì shǐ,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自大的样子。该成语源于古代宫廷文化,最早出自《汉书·贾谊传》。目指气使的典故出处还可见于《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等,反义词则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等。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避免在正式场合或口语交流中滥用该成语,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他人。同时,在文学创作或演讲中,也应根据语境灵活使用该成语,避免语言单调乏味。文章还列举了关于目指气使的多个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场景举例。
谨终慎始是什么意思
谨终慎始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开始和结束阶段都要谨慎小心,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表述。其含义强调了做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近义词包括小心翼翼、始终如一等,反义词则是草率从事、半途而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只重视开始或只重视结束,滥用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谨终慎始,珍惜每一个时刻和机会,以谨慎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
春风和气
“春风和气”是一个成语,形容态度和蔼可亲、温暖和谐。源于古代中国,原意形容春天的温暖。后引申为形容人的态度和蔼可亲,表示一种宽容、友善的状态。其近义词包括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等,反义词为冷漠、盛气凌人等。使用时应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不当、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与其他负面词汇连用,需考虑具体语境。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气氛,给人以舒适和谐之感。
批风抹月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批风抹月”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对环境、生活或事物漠不关心,缺乏热情的生活态度。其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态度。文章提供了多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同时,文章强调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避免与其他消极词汇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