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渐弥留:生命垂危之际的深沉表达
读音
dà jiàn mí liú
含义
- 大渐:指病情急剧加重,生命垂危。”渐”在此处意为”加剧”。
- 弥留:原指时间上的延续,后特指人临终前气息微弱、生命将尽的阶段。”弥”有”满、久”之意,”留”即停留。
整体含义:形容人病重濒死,生命即将终结的状态,带有庄重、哀婉的色彩。
典故
-
《尚书·顾命》:
“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
这是周成王临终前的自述,意为”我的病急剧加重,已到弥留之际,恐怕来不及嘱咐后事了”。此为成语最早出处。 - 《南史·王俭传》:
南朝名臣王俭病危时,皇帝亲临探视,史载”及大渐弥留,与武帝决”,展现了君臣情深。 - 《聊斋志异·叶生》:
“生大渐弥留之际,以手指心,又指口,似有所嘱。” 描写了人物临终前不甘的挣扎。
近义词
- 命在旦夕:强调危险迫在眉睫。
- 奄奄一息:侧重气息微弱的状态。
- 行将就木:委婉表达临近死亡。
- 油尽灯枯:比喻生命如灯火般耗尽。
反义词
- 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
- 春秋鼎盛:指正值壮年。
- 龙马精神:强调精力充沛。
- 起死回生:从濒死状态恢复。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 爷爷生病住院,医生说他已经大渐弥留了。
- 故事里老国王大渐弥留时,把宝剑传给了王子。
中学阶段(文学化表达):
- 小说中侠客大渐弥留之际,仍紧握佩剑不肯瞑目。
- 历史记载这位将军大渐弥留时,仍心系边疆战事。
- 暮色中,老人大渐弥留的状态让全家笼罩在哀伤中。
高中及以上(深度运用):
- 诗人用”大渐弥留”四字,将英雄末路的悲壮刻画得淋漓尽致。
- 当意识到自己大渐弥留,他反而平静地安排起身后之事。
- 这段大渐弥留时的独白,成为戏剧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片段。
文学创作例句:
- 烛火飘摇如他大渐弥留的生命,忽明忽暗地挣扎着。
- 冬雪覆盖庭院时,祖母终于走到了大渐弥留的关口。
错误用法
- 误用于普通生病:
× “感冒发烧到39度,我觉得自己大渐弥留了。”
(应改为:形容轻微病症夸大其词) - 误指事物消亡:
× “这台老电脑大渐弥留,该换新的了。”
(应用”濒临报废”等词汇) - 时间错用:
× “项目截止前大渐弥留,我们疯狂赶工。”
(应使用”迫在眉睫”等时间性词汇) - 情感色彩不符:
× “考试没复习,考场上大渐弥留地答题。”
(过度夸张且不合语境) - 对象错误:
× “被老板批评后,他大渐弥留地走出办公室。”
(混淆了生理濒死与情绪低落)
使用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日常交流中建议用”病危””临终”等通俗表达,避免因语境不当显得突兀。在文学创作中,可通过环境描写(如残烛、暮色)强化”大渐弥留”的意境。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白发红衣诗词诗歌
这段摘要介绍了关于白发红衣主题的古诗词诗歌的文章内容。文章包含多篇文章的内容,介绍了不同诗人创作的描绘白发红衣的古诗词,通过解析每首诗词的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展示了白发红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诗意描绘和象征意义。这些诗词表达了岁月的流逝、生命的热烈、情感的寄托等主题,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了生命的沧桑与热烈,以及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慨。希望这些诗词能够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关于描写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居所的古诗词,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文章通过五篇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描绘了林间小居、草堂闲适、秋日书斋、湖畔雅居和月下小筑等诗意栖居的画卷。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诗意生活。
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均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灵感进行创作。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
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
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一、关于睡觉的诗词《春眠》-唐·白居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里安睡的美妙景象,诗中以“春眠不觉晓”来形容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无法自拔。诗人通过“处处闻啼鸟”的细节,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更衬托出睡眠的舒适与恬静。《长恨歌》-唐·白居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日迟迟空度日。——节选自《长恨歌》中描写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的情景,其中“芙蓉帐暖度春宵”描绘了深沉的睡眠状态。二、关于喝醉的诗词《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君不
齿豁头童
齿豁头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ǐ huò tóu tóng,用来形容人年纪大,头发稀疏脱落,牙齿磨损的状态。典故源自《诗经》中的描写。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老年人的状态,不应用于年轻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避免误用。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与该成语搭配使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避世离俗
避世离俗的读音为"bì shì lí sú",意味着避开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精神境界。源自古代隐士文化,此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高尚境界。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等。反义词为涉世入俗、追逐名利、沉迷世俗等。文章中有关于避世离俗的典故、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提示。
长生不死
长生不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ng shēng bù sǐ。它的含义是形容人的寿命长久到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永恒的,通常用来赞美或形容那些被认为具有特殊能力或天赋的人或事物。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合理使用。
朝露溘至
“朝露溘至”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或生命的短暂易逝,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它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描述,也与一些古代故事如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稍纵即逝、倏忽之间等,反义词包括长生不老、恒久不变等。在运用该成语时,要避免不当场合使用、乱改乱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当搭配等错误用法。人生如朝露溘至,生命短暂,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垂暮之年
垂暮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í mù zhī nián。它指人到了晚年时期,形容人已经到了老年阶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化,常用来形容诗人或文人的晚年生活。垂暮之年的近义词包括老年时期、晚年时光等,反义词则是青春年少。在使用垂暮之年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文章还提供了例句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读音和含义被解释,并指出该成语出自《论语·里仁篇》。它强调对于真理或智慧的追求和领悟的重要性。此外,还介绍了相关的近义词如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和醍醐灌顶,以及反义词如一无所知和懵懂无知。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使用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不可随意使用,应正确理解并尊重其含义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