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渐弥留:生命垂危之际的深沉表达
读音
dà jiàn mí liú
含义
- 大渐:指病情急剧加重,生命垂危。”渐”在此处意为”加剧”。
- 弥留:原指时间上的延续,后特指人临终前气息微弱、生命将尽的阶段。”弥”有”满、久”之意,”留”即停留。
整体含义:形容人病重濒死,生命即将终结的状态,带有庄重、哀婉的色彩。
典故
-
《尚书·顾命》:
“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
这是周成王临终前的自述,意为”我的病急剧加重,已到弥留之际,恐怕来不及嘱咐后事了”。此为成语最早出处。 - 《南史·王俭传》:
南朝名臣王俭病危时,皇帝亲临探视,史载”及大渐弥留,与武帝决”,展现了君臣情深。 - 《聊斋志异·叶生》:
“生大渐弥留之际,以手指心,又指口,似有所嘱。” 描写了人物临终前不甘的挣扎。
近义词
- 命在旦夕:强调危险迫在眉睫。
- 奄奄一息:侧重气息微弱的状态。
- 行将就木:委婉表达临近死亡。
- 油尽灯枯:比喻生命如灯火般耗尽。
反义词
- 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
- 春秋鼎盛:指正值壮年。
- 龙马精神:强调精力充沛。
- 起死回生:从濒死状态恢复。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 爷爷生病住院,医生说他已经大渐弥留了。
- 故事里老国王大渐弥留时,把宝剑传给了王子。
中学阶段(文学化表达):
- 小说中侠客大渐弥留之际,仍紧握佩剑不肯瞑目。
- 历史记载这位将军大渐弥留时,仍心系边疆战事。
- 暮色中,老人大渐弥留的状态让全家笼罩在哀伤中。
高中及以上(深度运用):
- 诗人用”大渐弥留”四字,将英雄末路的悲壮刻画得淋漓尽致。
- 当意识到自己大渐弥留,他反而平静地安排起身后之事。
- 这段大渐弥留时的独白,成为戏剧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片段。
文学创作例句:
- 烛火飘摇如他大渐弥留的生命,忽明忽暗地挣扎着。
- 冬雪覆盖庭院时,祖母终于走到了大渐弥留的关口。
错误用法
- 误用于普通生病:
× “感冒发烧到39度,我觉得自己大渐弥留了。”
(应改为:形容轻微病症夸大其词) - 误指事物消亡:
× “这台老电脑大渐弥留,该换新的了。”
(应用”濒临报废”等词汇) - 时间错用:
× “项目截止前大渐弥留,我们疯狂赶工。”
(应使用”迫在眉睫”等时间性词汇) - 情感色彩不符:
× “考试没复习,考场上大渐弥留地答题。”
(过度夸张且不合语境) - 对象错误:
× “被老板批评后,他大渐弥留地走出办公室。”
(混淆了生理濒死与情绪低落)
使用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日常交流中建议用”病危””临终”等通俗表达,避免因语境不当显得突兀。在文学创作中,可通过环境描写(如残烛、暮色)强化”大渐弥留”的意境。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白发红衣诗词诗歌
这段摘要介绍了关于白发红衣主题的古诗词诗歌的文章内容。文章包含多篇文章的内容,介绍了不同诗人创作的描绘白发红衣的古诗词,通过解析每首诗词的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展示了白发红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诗意描绘和象征意义。这些诗词表达了岁月的流逝、生命的热烈、情感的寄托等主题,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了生命的沧桑与热烈,以及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慨。希望这些诗词能够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关于描写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居所的古诗词,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文章通过五篇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描绘了林间小居、草堂闲适、秋日书斋、湖畔雅居和月下小筑等诗意栖居的画卷。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诗意生活。
描写春困的古诗词
本文收录了五篇关于描写春困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古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情境描绘了春天的困倦之感,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慨。文章通过引用每篇诗词的原文和解析,展示了春困的诗意描绘和深层含义。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春困与古人的生活态度以及春困之诗在古诗词中的独特表达方式。阅读这些诗篇,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独特的舒适感。
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均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灵感进行创作。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
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
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睡觉与喝醉的诗词一、关于睡觉的诗词《春眠》-唐·白居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里安睡的美妙景象,诗中以“春眠不觉晓”来形容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无法自拔。诗人通过“处处闻啼鸟”的细节,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更衬托出睡眠的舒适与恬静。《长恨歌》-唐·白居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日迟迟空度日。——节选自《长恨歌》中描写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的情景,其中“芙蓉帐暖度春宵”描绘了深沉的睡眠状态。二、关于喝醉的诗词《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君不
风烛残年
本文介绍了成语“风烛残年”的读音、含义、典故和近义词反义词,探讨了其语境用法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晚景凄凉,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老年人的生命状态。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强调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得当。
枯朽之余
枯朽之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kū xiū zhī yú。它用来形容生命或事物衰老、枯竭后的剩余部分或状态,带有对过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残余之迹、残喘余生等,反义词有朝气蓬勃、茁壮成长等。文章提供了关于枯朽之余的例句和错误用法提醒,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风前残烛
“风前残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qián cán zhú,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濒临消亡的状态。源于古代文学,象征生命和时光的脆弱。常用来描述年老体衰、生命垂危或公司业务衰退等情景。其反义词如茁壮成长、青春永驻等。但需注意,不可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象或年轻健康的人,且不适合描述积极美好的事物。使用时应理解其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
长生不死
长生不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ng shēng bù sǐ。它的含义是形容人的寿命长久到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永恒的,通常用来赞美或形容那些被认为具有特殊能力或天赋的人或事物。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合理使用。
朝露溘至
“朝露溘至”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或生命的短暂易逝,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它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描述,也与一些古代故事如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稍纵即逝、倏忽之间等,反义词包括长生不老、恒久不变等。在运用该成语时,要避免不当场合使用、乱改乱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当搭配等错误用法。人生如朝露溘至,生命短暂,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