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而治
读音
chuí gǒng ér zhì
含义
- 垂:垂下,表示谦逊、不张扬。
- 拱:拱手,古代行礼时双手合抱于胸前,象征恭敬、无为。
-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 治:治理国家,使社会安定。
整体含义:指君主或领导者不刻意干预,以无为而治的方式使国家或社会自然安定繁荣。
典故
- 《尚书·武成》:
“垂拱而天下治。” 周武王灭商后,以德治国,不劳民伤财,使天下太平。 -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垂拱而治”思想相通。 -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汉初推行“黄老之学”,轻徭薄赋,减少干预,使社会经济恢复,史称“文景之治”。
近义词
- 无为而治:不刻意干预,顺其自然使社会安定。
- 政简刑清:政务简约,刑罚清明,形容治理得当。
- 休养生息:让民众休养,恢复国力。
- 清静无为:以清净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
反义词
- 劳民伤财:过度役使百姓,耗费财力。
- 横征暴敛:强行征收苛捐杂税,剥削百姓。
- 穷兵黩武:滥用武力,导致国力衰竭。
- 多事之秋:形容政局动荡,治理混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不在的时候,班长垂拱而治,同学们都很自觉。
- 爸爸说,养花要垂拱而治,不能天天浇水。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古代贤明的君王常常垂拱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 班主任信任我们,垂拱而治,班级反而更团结。
-
初中:
- 汉文帝推行垂拱而治的政策,使汉朝经济迅速恢复。
- 好的管理者懂得垂拱而治,而不是事事插手。
-
高中及以上:
- 道家主张垂拱而治,认为过度干预反而会破坏自然秩序。
-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适当的垂拱而治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错误用法
-
用于贬义:
- ❌ “这个领导整天垂拱而治,什么都不管!”(错误:成语本身是褒义,不能用于批评不作为。)
-
形容懒惰:
- ❌ “他垂拱而治,连作业都不写。”(错误:成语指治理方式,不适用于个人懒惰。)
-
用于军事:
- ❌ “将军垂拱而治,导致敌军攻入。”(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军事指挥。)
-
形容混乱:
- ❌ “公司管理混乱,简直是垂拱而治。”(错误:成语指有序治理,不能形容混乱。)
“垂拱而治”强调的是一种高明的治理智慧,而非消极怠惰。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拨乱为治
拨乱为治的读音为bō luàn wéi zhì。该成语表示在混乱局势中采取措施恢复稳定和秩序。源自古代中国历史,有识之士通过政治改革等措施实现社会安定。近义词包括安定社会、平治天下等,反义词为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等。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在轻松场合使用或与其他近义词混淆。文章还提供了错误用法示例以避免误导。该成语适用于描述复杂社会或政治环境的治理和安定过程。
兵戈扰攘
兵戈扰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īng gē rǎo rǎng",用来描述因战争造成的混乱和纷扰。这个词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描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兵戈扰攘的近义词包括战乱纷扰、纷争不息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等。在使用兵戈扰攘时,需注意避免在非战争相关的混乱场景中使用,以及与意思相近的词语混淆使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兵戈扰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澄清天下
本文介绍了成语“澄清天下”的读音、含义、典故和近义词反义词,同时提供了正确和错误用法的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能够明辨是非,公正无私,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善。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语境、褒贬、搭配以及文化背景,避免混淆、误用和生搬硬套。
承平盛世
承平盛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含义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这一词汇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如唐朝的“开元盛世”。承平盛世不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其近义词包括太平盛世、安定繁荣、繁荣昌盛,反义词为动乱时期、乱世之秋、衰败时期。在使用承平盛世这一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误用语境、乱用搭配、张冠李戴及不分场合等错误用法。承平盛世代表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历史上的承平盛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昌盛。
兵荒马乱
本文介绍了成语“兵荒马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情景,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正确使用场合下的一些例句。错误用法方面,要避免在使用中混淆该成语与其他成语,或在不当场合下使用,以及对成语的滥用和不尊重。
百弊丛生
文章介绍了成语“百弊丛生”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详细解释了其用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情况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文章指出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词不当、滥用乱用、不分场合以及与其他负面词汇连用等错误用法。最后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兵慌马乱
兵慌马乱是一个成语,读音bīng huāng mǎ luàn,用来形容战争或社会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含义是描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场景。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实际场景,后来用来形容类似的社会动荡和混乱的场景。兵慌马乱的近义词有兵荒马乱、乱世纷争、战乱纷扰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秩序井然等。使用兵慌马乱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在兵慌马乱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历苦难。
吃硬不吃软
"吃硬不吃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面对困难或压力时,更倾向于直接、刚强的挑战,而不屈服于软弱或妥协。该成语描绘人的性格和态度,展现坚定意志和决心。其并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可能是对生活中常见情境的总结。其近义词如刚毅不屈、坚强不屈等,表达相似含义。反义词如软弱无能、屈服退缩等,则与吃硬不吃软相反。但在使用时需避免误用、滥用,以及与反义词的混淆。该成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面对挑战时的态度。
以火止沸是什么意思
以火止沸的读音以火止沸的拼音是yǐ huǒ zhǐ fèi,其中yǐ是第三声,huǒ是第三声,zhǐ是第三声,fèi是第四声。以火止沸的含义以火止沸,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用火来制止沸腾的水。实际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如同用火来止沸一样,只会让水更加沸腾,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以火止沸的典故典故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故事中描述了一个人用火去止沸水,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水更加沸腾。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以火止沸的近义词雪上加霜:形容事情已经够糟糕了,却还要再遭受更多的不幸或困难。火上浇油:比喻在困难或危险的时候
比户可封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