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管蛮弦:异域风情的音乐象征
读音
chǔ guǎn mán xián
含义
- 楚:指古代楚国,地域文化鲜明
- 管:管乐器,如笛、箫等
-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弦:弦乐器,如琴、瑟等
整体含义:原指楚地管乐与南方少数民族弦乐,后比喻具有异域风情或非正统的音乐艺术,也引申为风格独特的文艺作品。
典故
- 李商隐《燕台诗》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诗中用”楚管蛮弦”渲染哀愁氛围,暗喻繁华逝去的苍凉。 - 《乐府杂录》记载
唐代宫廷乐师曾融合楚地管乐与南蛮弦乐,创制新曲,后因音调哀艳被文人引用为”亡国之音”的象征。 - 宋代《碧鸡漫志》
批评某些词曲”效楚管蛮弦之调,失雅正之道”,反映当时对音乐正统性的争议。
近义词
- 吴歈越吟:泛指江南地区的民间歌谣
- 郑卫之音:古代指淫靡的民间音乐(含贬义)
- 巴歌郢曲:楚地特色音乐的别称
- 异域殊调:风格独特的音乐或文艺作品
反义词
- 雅颂之声:正统的宫廷礼乐
- 黄钟大吕:庄严正大的音乐
- 中和之音:符合儒家审美标准的音乐
- 庙堂之乐:官方正统音乐
例句
小学阶段
- 民族音乐会上,那些楚管蛮弦的演奏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南方的竹林。(四年级)
- 外婆唱的少数民族歌谣,就像古诗里说的楚管蛮弦一样动听。(五年级)
初中阶段
- 这部小说描写边寨风情,字里行间都是楚管蛮弦般的异域情调。(初一)
- 乐队将傣族象脚鼓与楚地编钟结合,创造出楚管蛮弦式的全新风格。(初二)
高中阶段
- 李贺诗歌中楚管蛮弦的意象,实际是对主流文化的疏离表达。(高一)
- 当代艺术家借鉴楚管蛮弦的美学理念,在油画中融入少数民族纹样。(高二)
大学及以上
-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形象,堪称视觉化的楚管蛮弦艺术典范。
- 这部民族志电影通过楚管蛮弦的声画组合,解构了文化中心主义叙事。
文学创作
- 月光下,吊脚楼传来楚管蛮弦的合奏,那是土家族姑娘在练习哭嫁歌。
- 他的水墨画里总带着楚管蛮弦的韵律,枯笔似箫声,泼墨如鼓点。
错误用法
- 混淆地域:
× “陕北信天游的调子真是楚管蛮弦“(应为北方民歌,与楚地无关) - 误用场景:
× “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堪称楚管蛮弦“(特指异域/民间音乐) - 褒贬不当:
× “楚管蛮弦的广场舞扰民严重”(成语本身不含贬义) - 字面理解:
× “博物馆展出的楚管蛮弦保存完好”(非实物名称,是文学意象) - 时代错位:
× “周杰伦的《东风破》运用了楚管蛮弦技法”(现代创作不宜直接套用)
这个充满诗意的成语,犹如一幅声音的山水画,将楚地烟雨与蛮乡月色凝固在千年文字中。当我们在现代语境中使用它时,既要保持对古典意蕴的尊重,也要赋予其新的文化生命力。
你可能感兴趣
探寻古诗词中的胡琴意象 关于胡琴的10首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胡琴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胡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工具。文章选取了五篇描写胡琴的诗词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摘要描述。这些诗词展现了胡琴的美妙音色和演奏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表达方式。胡琴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上,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关于楚的诗词
关于楚的诗词(第1篇)关于楚的诗词一、楚辞中的篇章《离骚》作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朝代:战国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纷吾既受高官兮,又为君王所疏远。解析:此篇为屈原的代表作,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对楚国政治的忧虑。诗中描述了诗人的身世、志向、遭遇和情感,充满了对楚国和君王的忠诚与热爱。二、其他诗词中的楚元素《登高》作者:杜甫(唐代诗人)朝代:唐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关于楚地诗词
关于楚地诗词(第1篇)关于楚地诗词一、楚地诗词的魅力楚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二、楚地诗词全文及解析1.《离骚》——屈原(战国)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解析:《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中抒发了屈原的爱国情感和对楚国未来的期望。2.《九歌》——屈原(战国)原文:吉日兮辰良,穆
关于胡的诗词
关于胡的诗词(第1篇)关于胡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原文:胡不言兮,固鼓其翼。作者及朝代:出自诗经《节南山之什》。其作者是未知的集体创作,应为春秋时期的作品。解析:这句话常常用来描述英勇威武、坚守志节的状态。“胡不言”代表着坚强无畏,“鼓其翼”则表示展翅高飞,意味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二、汉乐府·陌上桑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自然何婉娩,百草正含滋。春花复应落,风胡交相吹。作者及朝代:此诗出自汉乐府,作者已不可考,约在汉代。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自然之景和时序的更替。“风胡交相吹”描绘了自然的风力与风速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此句是描写
10首关于笙箫的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丝竹雅音中的文人情怀
描写笙箫的诗词的内容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多首关于笙箫的古诗词,包括《述笛寄浩初师》、《声声慢·玉娥箫鼓》、《夜宴歌》、《夜筝》等。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意象描绘笙箫之声的优美和哀愁,传达出深沉的情感。文章还介绍了几首与笙箫有关的古诗词,如《西厢记·琴瑟相调》、《琵琶行》、《秋夜长》、《渔家乐》等,这些诗词中的笙箫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笙箫作为传统乐器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以及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境和文化意蕴。这些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0首关于埙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埙音中的离愁与生命感怀
描写埙的古诗词的文章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埙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文章中介绍了多篇古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埙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们内心的情感与思绪。通过介绍古诗词中对埙的描绘,如《咏埙》《听吹埙》等,文章展示了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埙的独特音色和深远的韵味使其成为情感表达的桥梁,并且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埙这一传统乐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解析 从边塞到江南的千年音乐文化流变
弦外之音: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与文化流变胡琴,这一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弦鸣乐器,自隋唐传入中原后,便在中国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回响。从边塞的苍凉到江南的婉转,从异域风情到本土雅音,胡琴在诗词中的嬗变轨迹,恰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见证。本文撷取历代咏胡琴之佳作,解析其文化意蕴与审美流变。唐代:异域新声的惊艳亮相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盛唐)此诗将胡琴与琵琶、羌笛并置,展现边塞军中音乐的异域色彩。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背景下,胡琴成为盛唐气象中开放包容的符号。白居易《筝》:"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中唐)通过对比古筝的清
古代描写古乐合奏的诗词
古代描写古乐合奏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古代描写古乐合奏的诗词一、诗海寻音,乐舞共赏古代中国,诗词与音乐、舞蹈相辅相成,常以诗词来描绘音乐的韵律与美感。以下为几首描写古乐合奏的经典诗词,供您欣赏品味。《关雎》——佚名(周代)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钟鼓鸣之。解析:此诗以钟鼓之乐衬托淑女的美丽与优雅,展现了古代乐舞的盛大场面。《凤求凰》——司马相如(汉)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箨弹筝兮,弦急调张。将妙声而思听兮,顺节安放。解析:此诗以凤凰求凰为喻,描绘了古乐合奏的盛况,弦急调张的乐声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此处为部分节
描写音乐的优美古诗词
描写音乐的优美古诗词(第1篇)描写音乐的优美古诗词一、江城五月落梅花诗词原文:玉笛飞声夜夜心,江城五月落梅花。清音远送千山外,妙舞轻摇万水间。作者:佚名(无法确定具体作者)朝代:未知(但据其风格推测,应为明清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玉笛声在江城五月的夜晚中响起,如同落下的梅花。清音远扬,似乎穿越千山万水,展现出音乐的无穷魅力。此诗虽未直接描述音乐的具体节奏或旋律,但通过比喻和意象,巧妙地表达了音乐的深远影响和美妙之处。二、琵琶行诗词原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此处为白居易的《琵琶行》的
关于笙的诗词
关于笙的诗词(第1篇)关于笙的诗词一、诗词全文《笙》唐·李商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以“笙”为引子,描绘了秋夜清冷的画面,以笙声衬托出夜的宁静和深沉。《琵琶行》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下为节选)“银笙何处声初弄?”其中亦有对“笙”之乐的描写。此诗虽非以“笙”为标题,但其间描写乐器的段落包含了笙声的描写,因此也与主题相关。《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以“听筝”为题,写出了筝声的悠扬和弹奏者的情态,其中亦包含了对“笙”类乐器的间接描写。二、作者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