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有故:成语详解
读音
持之有故(chí zhī yǒu gù)
含义
- 持:持有,坚持。
- 之:代词,指代观点或主张。
- 有:具备,存在。
- 故:依据,理由。
整体含义:指所持的观点或主张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不是凭空捏造的。
典故
- 《荀子·非十二子》: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在批评各家学说时,承认某些观点虽然有问题,但并非毫无根据。 - 《韩非子·显学》: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韩非子强调,没有依据的言论不可信,而“持之有故”则相反。
近义词
- 言之成理:说话或写文章合乎逻辑,有道理。
- 有理有据:既有道理,又有证据支持。
- 有凭有据:有确凿的证据作为支撑。
反义词
- 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言论。
- 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意乱说。
- 凭空捏造:毫无依据地编造事实。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说:“你的答案持之有故,所以是对的。”
- 小明解释为什么喜欢蓝色,说得持之有故。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他的作文论点持之有故,老师给了高分。
- 在辩论赛上,小红的发言持之有故,赢得了掌声。
-
初中(7-9年级):
- 这篇议论文持之有故,论证严密,值得学习。
-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必须持之有故,不能随意猜测。
-
高中(10-12年级):
- 律师的辩护词持之有故,最终说服了法官。
- 他的学术观点持之有故,得到了同行认可。
-
大学及以上:
- 这篇论文持之有故,引用了大量权威文献。
- 在学术讨论中,持之有故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持之有理”:
- ❌ 他说得持之有理,大家都信了。(正确应为“持之有故”或“言之有理”)
-
用于描述情感或直觉:
- ❌ 她的直觉持之有故,果然猜对了。(“持之有故”强调理性依据,不适用于感性判断)
-
用于无依据的言论:
- ❌ 他的谣言持之有故,传播得很广。(“持之有故”不能用于负面或无依据的情况)
-
与“凭空捏造”混用:
- ❌ 这个故事完全是持之有故编出来的。(“持之有故”与“凭空捏造”意思相反)
-
用于描述行为而非言论:
- ❌ 他做事持之有故,从不马虎。(“持之有故”多用于观点或主张,而非行为)
总结:“持之有故”强调观点有依据,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感性或负面表述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诞幻不经
诞幻不经是一个成语,读音dàn huàn bù jīng,形容某些言论、故事或情节过于离奇荒诞,不符合常理或真实情况。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用来描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荒诞情节。近义词包括荒诞无稽、离奇古怪、匪夷所思等。反义词有合情合理、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等。使用时应根据场合谨慎选择,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滥用。
出何经典
“出何经典”是一个中文成语,意为出自何种经典,形容言论或行为源于经典,具有权威性和高价值。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源于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引用。它常用于称赞某人的言论或行为具有高可信度。其近义词包括“源自经典”、“引经据典”等。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引用严肃的经典文献,错误解释文献含义,滥用文献,或盲目引用不了解背景的作品。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合适的场合,具体引用经典文献的名称和内容。
依经傍注是什么意思
依经傍注的读音依经傍注的读音为yī jīng bàng zhù。依经傍注的含义依经傍注的含义是指按照经典或原注的依据进行解释或理解,不偏离经典或原注的意思。在古代,学者们进行注释时,常常会强调“依经傍注”,即要依据经典原文和前人的注释进行解释,不可随意发挥或偏离原意。依经傍注的典故依经傍注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学术传统。在古代,学者们对于经典的解释和注释非常重视,他们通常会依据经典原文和前人的注释进行解释,以保持学说的传承和准确性。这种“依经傍注”的方法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论语》的注释中,许多学者都会遵循“依经傍注”的原则,依据经典原文和前人的注释进行解释,以保证注释的准确性和
凿空之论是什么意思
凿空之论的读音凿空之论的读音为záo kōng zhī lùn。凿空之论的含义“凿空之论”指的是毫无根据或荒谬的言论、空泛无实的理论或假说。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依据或逻辑支撑的空洞之词,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编造出的不实之言。凿空之论的典故“凿空之论”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等古代文献。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凿空”一词来形容某些言论或理论是虚妄无据的,是缺乏真实依据的。因此,“凿空之论”这一成语便逐渐形成了,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荒谬无稽的言论。凿空之论的近义词虚妄之言空谈误国空言无据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虚伪之词凿空之论的反义词言之有据实事求是言之有理真知灼见言之可信言之
言之有故是什么意思
言之有故的读音读音:yán zhī yǒu gù标注拼音:yán-zhī-yǒu-gù言之有故的含义"言之有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有根据、有依据。形容说话做事有理有据,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毫无根据的。它强调了说话者所陈述的内容是有来源、有根据的,可以让人信服。言之有故的典故"言之有故"这个成语典故出自《论语·子张》。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强调了说话要有根据,不能随意妄言。在《子张》篇中,孔子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中行则无以立身。”这句话表达了说话必须与行动相符合,有根有据才能立身行世。因此,"言之有故"这个成语的
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
无稽之谈的读音无稽之谈的读音为wú jí zhī tán。无稽之谈的含义无稽之谈指的是没有根据、无法查证、毫无依据的言论或说法。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荒谬绝伦、毫无事实依据的谈话或传闻。无稽之谈的典故“无稽之谈”一词源自古代的典籍和文献,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等古籍。在古代,人们常用“无稽”来形容某事不可信或没有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荒谬绝伦、毫无根据的言论。虽然无法提供具体的典故和出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无稽之谈的近义词空穴来风: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或消息。捕风捉影:形容说话或做事没有确凿的证据或依据。荒诞不经:形容离奇古怪、不合
据理力争
据理力争是一个成语,拼音是jù lǐ lì zhēng。这个成语表示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一方的利益或观点,强调面对争议或对立时不轻易退让。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为了坚持真理、公理而进行的争论。近义词有义正辞严、言之有理、理直气壮等。反义词则包括胡搅蛮缠、哑口无言、无理取闹等。在适当场合下使用据理力争可以表达坚定的立场和有力的辩护,但在某些情境下过度使用可能会显得过于强硬或不适当。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对象来把握度。
事核言直是什么意思
事核言直的读音事核言直读音为 shì hé yán zhí,其中“事”指事情,“核”为核实、准确,“言”为言辞,“直”则是正直、真实的意思。事核言直的含义“事核言直”指所陈述的事情准确无误,言辞正直,不偏不倚,没有虚假或夸大其词。该成语强调了言辞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正直性。事核言直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汉书·司马迁传》。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力求事核言直,追求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他深入调查,亲自采访,确保所写内容真实可靠。因此,“事核言直”成为了他创作历史著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事核言直的近义词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确凿
东猜西揣
东猜西揣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dōng cái xī chuǎi,表示一个人在面对情况或问题时,不依据事实或证据,而是凭空猜测和揣测。这种行为容易让人陷入迷茫和困惑。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源于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进行猜测和揣测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臆测之词、胡思乱想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明察秋毫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需要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以免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困扰。
齐东野语是什么意思
“齐东野语”是一个成语,原指齐国东郊的乡野之语,现用来泛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未经证实的言论或传闻。它带有贬义色彩,表示所说的是不真实、不可信的言论。该成语源于古代的齐国,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传闻或故事。其近义词包括闲言碎语、谣言诽谤等,反义词则为真凭实据、言之有据等。使用“齐东野语”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同时要结合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