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之年

迟暮之年:岁月深处的智慧之光

读音

迟暮之年:chí mù zhī nián


含义

  • :缓慢、晚到,引申为时间流逝的痕迹。
  • :日落时分,象征人生的晚年。
  • 之年:指代某个年龄阶段。
    整体含义:形容人已进入老年,如同日暮时分的宁静与沧桑,常带有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典故

  1. 《楚辞·离骚》
    屈原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比喻理想未竟而年华老去的忧思,成为“迟暮”最早的文学意象。
  2. 杜甫《曲江》
    “人生七十古来稀”暗合迟暮之年的稀缺性,唐代已用“暮年”指代老年。
  3.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晚年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正是迟暮之年对往事的追忆。

近义词

  1. 桑榆晚景:以日落时桑树榆树的影子比喻晚年,更显诗意。
  2. 风烛残年:强调生命如风中烛火般脆弱,紧迫感更强。
  3. 垂暮之年:与“迟暮”几乎同义,但更侧重时间节点。

反义词

  1. 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的青春时光(出自杜牧诗)。
  2.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左右的青年阶段(古礼戴冠示成年)。
  3. 风华正茂:形容人正值精力充沛的盛年。

例句

不同年级适用例句

  1. 小学:爷爷虽到迟暮之年,仍每天教我写毛笔字。(生活场景)
  2. 初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科学家在迟暮之年仍坚持研究的感人故事。(励志)
  3. 高中:苏轼在迟暮之年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豁达。(文学赏析)
  4. 大学:迟暮之年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正面临技艺失传的危机。(社会议题)
  5. 通用:老画家在迟暮之年举办了回顾展,作品里满是岁月沉淀的笔触。(艺术领域)

(其他例句略,可按需补充历史、哲学等不同语境用例)


错误用法

  1. 误指中年
    ❌“他刚过四十,已步入迟暮之年。”(“迟暮”特指老年,中年应用“不惑之年”)
  2. 形容事物
    ❌“这座建筑的迟暮之年显得破败。”(用于人,非物体)
  3. 贬义滥用
    ❌“公司迟暮之年,即将倒闭。”(商业衰落应用“衰落期”,成语含人文关怀,不宜冰冷套用)
  4. 时间错位
    ❌“童年的迟暮之年充满欢乐。”(逻辑矛盾,童年与老年对立)

总结
“迟暮之年”如一幅水墨黄昏图,既有“夕阳无限好”的醇厚,也有“只是近黄昏”的怅惘。正确使用它,既是对汉语美感的尊重,也是对生命阶段的深刻体悟。

迟暮之年.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英雄迟暮的古诗词

描写英雄迟暮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英雄迟暮的古诗词一、古诗词汇总诗经·大雅·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景象,表达了英雄在岁月流转中的无奈与哀愁。诗中通过“行行重行行”的重复句式,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离别的伤感,凸显了英雄迟暮的主题。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唐代)解析:杜甫的《春望》以国破家亡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景象,抒发了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将英雄的悲痛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 迟暮 读后感

张爱玲 迟暮 读后感(第1篇)张爱玲《迟暮》读后感初次翻阅张爱玲的《迟暮》,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和作者独特的文字魅力。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迟暮》一书主要围绕爱情与时间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绘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悲欢。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丽与脆弱,以及时间对爱情的摧残与洗礼。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描绘。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将爱情写得如此真实而动人。尤其是那些对爱情细节的描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甜美与

垂暮之年

垂暮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í mù zhī nián。它指人到了晚年时期,形容人已经到了老年阶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化,常用来形容诗人或文人的晚年生活。垂暮之年的近义词包括老年时期、晚年时光等,反义词则是青春年少。在使用垂暮之年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文章还提供了例句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暮景桑榆是什么意思

暮景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ù jǐng sāng yú,用来比喻人到晚年或事物即将结束的时期。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常用于比喻岁月已晚或人生即将落幕。它的近义词包括桑榆暮景、日薄西山等,反义词为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等。正确使用暮景桑榆需要注意搭配,不应与无生命的事物搭配使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暮景桑榆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并给出了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

老之将至

老之将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ǎo zhī jiāng zhì,形容人已经到了年老体衰的阶段。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表达了岁月流逝、生命衰老的感慨。其近义词包括年老色衰、垂垂老矣等,反义词为青春年少、年轻力壮等。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形容事物衰老或消亡,以及与不相关词语的搭配使用。同时,在不适宜的场合使用也可能引起不适或反感。

风烛之年

“风烛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zhú zhī nián,用于形容人已到接近老年、风烛残年的阶段。其源于古代文学,用风烛比喻生命的短暂和脆弱。风烛之年的近义词包括垂暮之年、迟暮之年等,反义词则为豆蔻年华、年富力强等。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命阶段,不能用于形容年轻人或过度悲观的语境。使用时应表达尊重和关爱,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例如,“他已经到了风烛之年,需要格外注意健康。”

悬车之年是什么意思

悬车之年的读音悬车之年的拼音是:xuán chē zhī nián。悬车之年的含义“悬车之年”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到了应该退休的年龄。其中,“悬车”一词在古代指的是将车悬挂起来,象征着不再使用或不再劳作,而“悬车之年”则用来指代一个人进入老年、需要退休的年纪。悬车之年的典故“悬车之年”的典故源于古代的礼仪和习俗。在古代,人们普遍寿命较短,到了老年就需要退休回家,享受晚年生活。而“悬车”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他的社会职责和劳动任务,可以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因此,“悬车之年”就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到了退休年龄的成语。悬车之年的出处该成语出自《礼记·王制》:“五十而致仕,致仕

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是指一个人年龄到达六十岁时所处的生命阶段,源自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系统。这个词表示一个人的听力、理解力和处事经验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其典故源于花甲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经历过风雨,进入了新的生命境界。除了耳顺之年,其近义词有花甲之年和六十岁等。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可以表达对人生阶段的尊重和赞美。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和混淆其他年龄称谓。

犬马之年是什么意思

犬马之年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已至老年阶段。典故源于古代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敬畏。典故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源自君王自称,表达敬畏生命和尊重时间;另一种认为源于农耕社会,农民用狗和马作为劳动伙伴,老年时用此成语形容自己的年龄。犬马之年的近义词包括垂垂老矣、耄耋之年等,反义词为豆蔻年华、年轻力壮等。使用时应适量并注意语境搭配。

当立之年

“当立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一个人应该承担起重任并有所成就的年龄段。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化传统,强调个人在特定年龄阶段应担当和成就。其近义词包括而立之年、壮年时期和成年之际等,反义词为少不更事、童子何知等。文章提供了关于“当立之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