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读音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kòu
含义
- 成:成功,达到目标。
- 则:就,表示结果。
- 为:成为。
- 王:统治者,胜利者。
- 败:失败,未能成功。
- 寇:强盗,失败者。
整体含义:成功的人会被尊奉为王,失败的人则会被贬低为寇。形容以成败论英雄,强调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只看结果,而不问过程或道德。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后世评价项羽时,有人惋惜他的英雄气概,但也有人认为他失败就是“寇”,而刘邦成功就是“王”。 - 《资治通鉴》:
历史上许多政权更迭,如隋末群雄争霸,李渊成功建立唐朝,而其他失败者如窦建德、王世充等则被视为“寇”。 - 民间俗语:
古代绿林好汉若起义成功,可能被尊为开国功臣;若失败,则被官府称为“贼寇”。
近义词
-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表述略有差异。
- 以成败论英雄:强调仅凭成功或失败来评判一个人。
- 成王败寇:简化的说法,含义一致。
反义词
- 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评价一个人不应只看结果。
- 功过是非自有公论:指历史会公正评判,不因一时成败下定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比赛输了没关系,不要觉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下次再努力!
- 历史上很多英雄失败过,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说他们是坏人。
-
小学高年级:
- 楚汉争霸时,刘邦赢了当皇帝,项羽输了被说成“寇”,这就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 考试考得好被表扬,考得差被批评,有点像“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
初中:
-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人信奉“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我们也要看努力的过程。
- 项羽虽然失败,但他的气概让人敬佩,不能简单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来评价他。
-
高中及以上:
- 商业竞争中,许多企业一旦失败就被市场淘汰,真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常有“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现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 正确应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则”不能替换为“者”。
-
用于形容个人品德:
- ❌ 他虽然人品差,但成功了,真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错误,该成语不适用于道德评价)
-
用于绝对化的成功或失败:
- ❌ 这次考试没考好,我就是“寇”了。(错误,该成语多用于历史或重大事件,不适用于日常小事)
-
混淆近义词:
- ❌ 他赢了比赛,真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固定搭配应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总结:这个成语强调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结果论英雄,但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是什么意思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的读音为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èi lǔ,是描述竞争残酷性和胜利重要性的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权力斗争的现实,该成语形容胜者享受权力和财富,败者则失去一切的情境。其近义词包括胜者为王、功成名就等,反义词有败而不馁、胜败乃兵家常事等。在商界、政治斗争、比赛和战争中,此成语体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然而,错误使用此成语可能过于消极或用于轻视他人努力。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忽视其他价值观的重要性。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是什么意思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zéi。它表示成功的人会被视为王者,而失败的人可能会被看作是失败者或贼人。这个成语强调了成功与失败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差异和影响,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常态。其近义词包括胜者为王、功败垂成和得失荣枯等。反义词有不分胜负、功过相抵和平等对待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不能简单地归类成功者或失败者,或用于轻视他人的场合。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竞争激烈的社会和职场环境。
描写邓艾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邓艾这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的诗词描绘。通过多首古诗词,展现了邓艾的英勇形象、事迹以及历史地位。这些诗词表达了对邓艾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并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文学价值,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邓艾的英勇事迹和伟大贡献,并传承英雄精神。
关于描写项羽的诗词名句
关于描写项羽的诗词名句(第1篇)关于描写项羽的诗词名句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项羽》汉·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解析:此诗以项羽为题材,首句即点出战争胜败的不可预测性,强调了忍辱负重的重要性。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项羽江东子弟的赞美,以及对其未能卷土重来的遗憾。《乌江自刎》唐·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解析:此诗以项羽自刎乌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首句“生当作人杰”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后两句则以“不肯过江东”来突出项羽的英勇和决绝。二、其他描写项羽的诗词名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成王败寇
本文介绍了成语“成王败寇”的读音、含义和典故来源。该成语强调了成功和失败在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成功者与失败者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的巨大差异。文章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成王败寇”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的语境和用法,以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并引导读者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塑造刘邦形象 从《大风歌》到帝王功过的文学解读
该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关于刘邦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刘邦的英勇、智慧、仁爱之心和治国之才,既有对他个人的赞美,也有对大汉王朝的赞颂。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刘邦的古诗词,包括《大风歌》、《赤壁怀古》、《题汉祖庙》等。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仁爱之心和治国之才。除了直接描写刘邦的诗词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也涉及对他的描写和评价。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刘邦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大汉王朝的赞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刘邦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以及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这些诗词也具有很高的
成败兴废
成败兴废是一个描述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的成语,用来描述人事的成败得失、兴盛衰落。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观察。成败兴废与国家兴衰、王朝崛起与衰落等历史大事密切相关,体现深刻的历史启示。此外,近义词包括兴亡盛衰、荣辱兴衰等,反义词为一成不变。在使用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于个人得失、与其他成语混淆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败兴废,有助于理解历史变迁和吸取经验教训。
成败论人
本文介绍了成语“成败论人”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根据事情的成败来评价某人的得失和优劣,强调了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和人的努力的做法是不公正的。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阐述了成败论人的不合理性,并指出了在评价一个人或事物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注重过程和结果并重,避免以成败论人的片面评价。
关于刘邦的诗词
关于刘邦的诗词(第1篇)关于刘邦的诗词一、引言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事迹被广泛传颂于后世。在古诗词中,刘邦的形象也屡次被提及,被众多文人墨客所赞颂。本文将列举多首关于刘邦的古诗词,并附上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二、刘邦相关的古诗词1.《大风歌》刘邦·西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解析:这首《大风歌》是刘邦的代表作,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全诗气势磅礴,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此诗写出了他内心的抱负和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安定天下的决心。2.《鸿门宴》节选司马迁·汉朝……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yě xiāo hé,意思是形容某人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另一个人或某个因素。这个成语来源于汉朝萧何的历史故事,表示某人的成败与另一个人密切相关。其近义词有功过参半、得失相半和成败利钝等。反义词为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以上是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