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蝉喘雷干”详解
读音
chán chuǎn léi gān
含义
“蝉喘雷干”由四个字组成:
- 蝉:指知了,夏季鸣叫的昆虫。
- 喘:指急促呼吸,形容天气闷热难耐。
- 雷:指雷声,夏季常伴随雷雨。
- 干:指干燥、无雨。
整体含义:形容夏季酷热难耐,连蝉都热得喘不过气,雷声虽响却不下雨,天气异常干燥闷热。
典故
- 《诗经·豳风·七月》(先秦)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虽未直接提及“蝉喘雷干”,但描绘了夏季昆虫的活跃,可引申为炎热天气下的自然现象。 - 《淮南子·天文训》(汉代)
“盛夏之时,雷电迅疾,而雨不降。”描述夏季雷声大却无雨,与“蝉喘雷干”的意境相似。 - 民间俗语
古人观察夏季蝉鸣与雷雨的关系,形成“蝉喘雷干”的说法,比喻天气极端炎热干燥。
近义词
- 烈日炎炎——形容阳光强烈,天气酷热。
- 骄阳似火——比喻太阳像火一样炙烤大地。
- 汗流浃背——因炎热而大汗淋漓。
- 赤日炎炎——形容夏季太阳毒辣。
- 燋金烁石——热得能熔化金属和石头,极言炎热。
反义词
- 冰天雪地——形容严寒的冬季景象。
- 天寒地冻——天气极冷,大地结冰。
- 凉风习习——微风凉爽舒适。
- 秋高气爽——秋季天气晴朗,温度适宜。
- 风和日丽——天气晴朗,微风和煦。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夏天到了,蝉在树上叫个不停,真是“蝉喘雷干”啊!
- 今天好热,妈妈说这是“蝉喘雷干”的天气。
-
小学高年级
- 午后,蝉声嘶哑,天空雷声隆隆却不见雨,真是“蝉喘雷干”。
- 农民伯伯望着干旱的田地,感叹道:“今年又是‘蝉喘雷干’,庄稼可怎么办?”
-
初中
- 连续高温无雨,城市仿佛陷入“蝉喘雷干”的困境,空调成了救命稻草。
- 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提醒市民注意“蝉喘雷干”天气下的防暑降温。
-
高中
- 全球变暖加剧,夏季“蝉喘雷干”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 古人用“蝉喘雷干”形容酷暑,如今看来,这种天气正成为常态。
-
文学创作
- 烈日炙烤着大地,蝉鸣声嘶力竭,雷声在远处闷响,却无一丝雨意——好一个“蝉喘雷干”的盛夏!
- 他走在滚烫的柏油路上,感觉整个人都要被“蝉喘雷干”的天气蒸发了。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冬季(×)
- 错误例句:“冬天寒风刺骨,真是蝉喘雷干。”
- 解析:“蝉喘雷干”仅适用于夏季酷热,不能用于寒冷天气。
-
用于形容潮湿多雨(×)
- 错误例句:“梅雨季节闷热潮湿,简直是蝉喘雷干。”
- 解析:成语强调干燥无雨,与潮湿多雨矛盾。
-
用于形容心情烦躁(×)
- 错误例句:“他最近工作压力大,心情蝉喘雷干。”
- 解析:成语描述天气,不能直接比喻情绪。
-
用于形容声音嘈杂(×)
- 错误例句:“工地机器轰鸣,蝉喘雷干,吵得人睡不着。”
- 解析:成语无关噪音,仅指炎热干燥。
-
用于形容食物干燥(×)
- 错误例句:“这块面包放久了,硬得像蝉喘雷干。”
- 解析:成语不适用于物体干燥,仅限天气。
“蝉喘雷干”生动刻画了夏季的极端炎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张冠李戴!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夏季阴云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多篇描写夏季阴云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作以不同的手法和风格,展现了夏季阴云独特魅力,体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美丽。夏季阴云以其厚重、神秘和多变的特点,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情思与感悟。从夏云初现、云卷云舒、阴云聚散到感悟夏云之美,这些诗词展现了阴云给夏日带来的宁静与思考的空间。希望读者能够欣赏这夏云之韵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让生活在欣赏阴云之美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
关于入伏的诗词
关于入伏的诗词(第1篇)关于入伏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暑热入伏唐·白居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枯,川泽皆竭涸。农夫停耕作,舟子罢行客。酷暑难当头,入伏更煎熬。伏日感怀宋·陆游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入伏时节更煎熬。伏暑吟明·文徵明暑气熏蒸入伏天,汗流浃背湿衣衫。蝉鸣林静声声远,蛙跃池清影影闲。二、诗词解析暑热入伏(白居易)此诗描绘了盛夏时节的酷热景象,赤日炎炎,火云如山岳般压顶,草木焦枯,川泽干涸。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农夫和舟子的无奈与无助,在酷暑难当的天气中,入伏更是增添了煎熬与痛苦。此诗反映了古代农民在极端天气下的生活困境。伏日感怀(陆游)此诗以赤日
关于描写夏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及现代诗歌的赏析文章。这些文章均以夏天为背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夏天的美丽与魅力。文章包括刘禹锡、杨万里、刘方平等人的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歌,描绘了夏日荷塘、田园、江南景色以及夏夜景象等。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夏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赏析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之美,更加喜爱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关于二伏的诗词
关于二伏的诗词(第1篇)关于二伏的诗词一、引言二伏,又称中伏,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古人以诗词表达对二伏天气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下为数首关于二伏的古诗词,每首都附有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伏暑难当唐·白居易赫赫炎官张火伞,炎暑火气如燔灼。伏暑难当心欲散,静坐幽窗观书卷。清风吹来暑气散,柳丝垂下碧云边。此时最宜避炎热,莫待秋来始觉寒。解析:此诗描绘了二伏的炎热天气,以及作者在幽窗下静坐观书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避暑的见解,告诫人们莫待秋来才知寒意。夏夜苦热宋·苏辙初疑银河落九天,四海无风惊流泉。水波渐荡蛙声澹,万木生阴渐生寒。天高无云鸟归尽,唯有明月挂云端。二伏难熬不觉苦,
描写快下雨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快下雨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江雨霏霏、乌云压顶、风雨欲来、细雨绵绵、雷声隆隆等情景。同时,也阐述了关于天气变化和自然之变的古诗词,如微风初起、云涌天低、雾气弥漫等。文章还包含探寻古诗词中的天象变幻的内容,如晨曦初露、星光闪烁、云卷云舒等。这些古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的美景和天象的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描写炎炎夏日的古诗词
描写炎炎夏日的古诗词(第1篇)《夏日诗韵》一、秦观《夏夜叹》夏日炎炎景夏日炎炎暑气重,夜风轻拂露微凉。池塘蛙声传幽远,枝头鸟鸣动清扬。长天高挂流金日,绿树阴浓映碧塘。莫道人间无好景,此情此景胜仙乡。作者:秦观(宋)二、杨万里《夏日田园杂兴》暑气满山川暑气满山川,繁星照晚林。荷风翻翠盖,水鸟逐波纹。柳树蝉声乱,长天云影深。清凉何处觅,只在此诗心。作者:杨万里(宋)三、杜牧《夏热吟》夏景炎蒸难夏景炎蒸难,清风何处来。竹林摇翠影,水榭起凉台。云散长空净,日斜小院开。心随流水去,忘却世间埃。作者:杜牧(唐)四、苏轼《和董传留别》炎暑天正炽炎暑天正炽,蒲扇在手间。溪边竹深处,微风轻拂面。清凉心境至,俗念
描写夏季夜雨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夏季夜雨的古诗词的文章,包括不同诗人创作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夏季夜晚的炎热、静谧、清新和舒适,以及夜雨带来的别样体验与感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诗人将夏夜听雨的场景描绘得生动而感人。无论是宁静的细雨还是狂暴的暴雨,都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本文还提供了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摘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
描写四月下雨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四月下雨的诗词及其解析,包括不同作者对四月雨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文章通过五个篇章详细描述了四月细雨的美丽景象、对大自然的滋润、引发的诗意和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四月的细雨如丝如线,润物无声,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灵感,让人们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与韵味。
描写夏季的古诗词句
本文介绍了描写夏季的古诗词句,包括夏日景色、氛围和情感。文章选取了多篇关于夏季古诗词的赏析,如汉乐府、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通过解析这些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夏季的美丽、热烈、生机与活力。文章还强调了这些古诗词句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让读者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到古人对夏季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描写不要下雨的古诗词
本文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描写不要下雨的古诗词的多个篇章,包括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清代郑燮的《雨晴》、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明代高启的《夜雨寄北》等。这些古诗词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无雨天气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创作中的相关作品和感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晴天的期盼和喜悦都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希望、温暖和活力的向往。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晴天的期盼和喜悦,让这种美好的情感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