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絮沾泥

禅絮沾泥

读音

chán xù zhān ní

含义

  • :指佛教修行,引申为超脱世俗的心态。
  • :柳絮,轻盈飘飞之物。
  • 沾泥:沾染泥土,比喻被世俗牵绊。
    整体含义:形容原本超脱的心境被世俗牵绊,比喻修行者或清高之人被尘世干扰,失去本心。

典故

  1. 《五灯会元》:唐代禅师百丈怀海曾言:“心如虚空,不著一物,若禅絮沾泥,便失本真。”比喻修行者若被外物牵绊,便难见本性。
  2. 宋代诗僧惠洪《冷斋夜话》:“禅心本净,如絮随风;一沾泥淖,便失轻清。”以柳絮喻禅心,强调超脱之难。
  3. 《红楼梦》脂砚斋评语:“妙玉虽槛外人,终是禅絮沾泥。”暗指妙玉虽修行,却难逃世俗情缘。

近义词

  1. 心为形役:心灵被身体欲望束缚。
  2. 俗务缠身:被琐事困扰,不得自由。
  3. 明珠暗投:高洁之人陷入污浊环境。

反义词

  1. 心如止水:心境平静,不受干扰。
  2. 超然物外:超脱于世俗之外。
  3. 一尘不染:保持纯净,不受污染。

例句

小学阶段

  1. 小明本想专心写作业,却被游戏吸引,真是禅絮沾泥。
  2. 老师提醒我们学习时要专注,别让杂事像禅絮沾泥一样干扰。

中学阶段

  1. 他立志成为科学家,却在名利诱惑下禅絮沾泥,放弃了理想。
  2. 修行者若禅絮沾泥,便难达到“无我”境界。

大学及以上

  1. 学术研究需纯粹,一旦禅絮沾泥,便易沦为功利工具。
  2. 她的诗作早期空灵,后期却禅絮沾泥,多了世俗哀怨。

文学化表达

  1. 隐士的山居生活本如行云流水,奈何故人来访,终是禅絮沾泥。
  2. 那幅画本有出尘之姿,添了金粉装饰后,反成禅絮沾泥之作。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积极入世”
    ❌ “他放弃高薪工作去支教,真是禅絮沾泥。”(应为“超然物外”)
  2. 混淆“沾泥”与“扎根”
    ❌ “柳树种子禅絮沾泥,终于长成大树。”(沾泥在此为贬义,与生长无关)
  3. 形容自然现象
    ❌ “春天的柳絮禅絮沾泥,落满池塘。”(成语仅用于比喻心境)

注意:使用时需紧扣“超脱者被世俗所累”的核心,避免泛化或褒义化。

你可能感兴趣

古诗词中的10种"懒"态美学 探寻文人墨客笔下的闲适生活与精神追求

本文介绍了描写懒的古诗词的几篇文章,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古诗词中懒的情感表达。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冬日暖阳下的慵懒、春日里的懈怠、闲适生活的慵懒与自在等情境。通过解析不同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古人对于懒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古诗词时,能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慵懒和恬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描写苍蝇和鲜花的诗词

描写苍蝇和鲜花的诗词(第1篇)题目:诗词中的苍蝇与鲜花一、描写苍蝇的诗词宋代苏辙《和子由闻谤而见寄》飞蝇声喧何所论,文章久出重霄门。白璧岂无瑕与玷,青云不问有尘痕。解析:此诗以“飞蝇”比喻那些诽谤、闲话,借以表达作者对无端诽谤的轻蔑和对自己文章的自信。苏辙在此用高妙的修辞技巧,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这些言语如“苍蝇”一般飞过却并无实际的影响力。二、描写鲜花的诗词南北朝诗僧吴师道的《蝶恋花·咏茉莉花》晴空暖日思为伴,折得芳心第一枝。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寒食。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此花随日开。解析:此诗以茉莉花为喻,描绘了鲜花的美丽与坚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鲜花在春光中绽放的情景,以及其不畏风

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解析 探寻袈裟背后的10首经典诗作与文化意蕴

袈裟之上的诗韵:历代诗词中的僧衣意象与文化意蕴僧衣,这一方简朴的布料,承载着千年佛门的清净与庄严。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僧衣不仅是出家人的外在标识,更成为寄托宗教情怀、人生感悟的重要意象。从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到苏轼的"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僧衣在诗词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唐代诗佛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位半官半隐的诗人,以僧衣般的清净心境描绘出辋川别业的幽静生活。诗中虽未直接出现"僧衣"二字,但"清斋"一词暗示着斋戒时的素净衣着,与僧侣修行生活相呼应。王维将僧衣所代表的精神境界融入山水田园,创造出空灵淡远的

10首描写梵音禅意的经典诗词 领略王维苏轼笔下的空灵境界

梵音入诗:禅韵悠远的文字般若梵音,原指佛陀说法之音,后泛指佛教诵经声、钟磬音等一切具有宗教神圣性的声音。当这种超越世俗的音声进入诗人的耳朵,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激荡出绵延千年的回响。从王维辋川别业里的晨钟暮鼓,到苏轼赤壁江心的渔舟梵唱,诗人们以文字为媒介,将不可言说的宗教体验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中国文学中独具魅力的"梵音诗词"。盛唐诗人王维堪称梵音诗词的代表人物,其《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山古寺的钟声穿越云雾,引导着诗人与读者共同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王维另一名作《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同样营造出梵音回荡的意境。

历代诗人如何描绘破晓 50首关于黎明的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破晓时分的古诗词,包括《早发白帝城》、《子夜四时歌·春歌》、《登鹳雀楼》、《江楼夕望招客》等。这些诗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破晓时分的景色和情感,有的直接描绘晨光初现,有的通过对比夜与朝的景象来突出破晓的特色,还有的通过描绘秋日景象来间接表达破晓的情感。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现代诗歌对破晓的描绘,如《望海潮·洛阳怀古》、《破晓曲》等。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传递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破晓的时刻,万物苏醒,生机勃勃,诗人们以此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力量。这些古诗词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细细品味和感悟。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10首描写古寺的经典诗词 探寻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与禅意人生

古寺梵音:历代诗人笔下的方外之境古寺,这一承载着千年佛道文化的精神场域,自魏晋南北朝起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当诗人们踏入那青苔斑驳的石阶,仰望飞檐斗拱间的悠悠白云,一种超越尘世的感悟便油然而生。古寺诗词不仅记录了古代建筑的庄严之美,更寄托了文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的《过香积寺》堪称唐代古寺诗的代表:"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位"诗佛"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古寺的幽深意境。香积寺隐于云峰深处,古木参天,钟声杳渺,诗人寻声问路的过程,恰似参禅悟道的修行历程。王维将禅意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描写,创造出空灵淡远的艺术境界。杜甫的《山寺》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野寺残僧

关于高士诗词

关于高士诗词(第1篇)关于高士诗词的文章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钟爱以诗词咏志抒怀,高士,是其中的一种独特形象。他们或隐于山林,或游于江湖,或寄情于诗酒之间,其风骨高洁,令人敬仰。以下便是几首关于高士的古诗词全文及解析。一、逍遥游(晋)陶渊明原文:余居野有山,结庐寄田园。草衣松帽老,独立高世尘。不知帝乡路,日醉暮昏暝。饮酒欢摽寻,吐气抱霜刃。山深多峻松,木樨篱采珍。听风说桑野,似说仙与凡。解析:晋朝陶渊明描绘的“高士”形象,居于山林,寄情田园,与世无争。他逍遥自在,饮酒赋诗,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二、庐山谣(唐)李白原文:紫霞挂云屏,石径隐仙踪。乘风翻翠涛,步月步蟾宫。云卧青天外,神游四海中。三山

关于和尚的诗词

关于和尚的诗词(第1篇)关于和尚的诗词,历来为中国古典文学所丰富。下面是我精心挑选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每一首都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且都与和尚、佛门文化息息相关。我会为您逐一列出原文、作者及朝代,并进行适当的解析。满江红·和尚诗原文:山僧尽好居何在?乘风须过三山外。醉里不知谁是我,醒时惟见白云过。作者:释慧远(宋)解析:此诗出自宋代僧人释慧远。在满江红的背景里,描述了和尚超然世外,忘我尘缘的生活境界。“乘风”暗示着对修行之路的渴望,超越俗世的境界,“白云过”则象征着心如白云,无牵无挂。宿山寺原文:野寺荒林独掩扉,秋来人去少相依。夜深风静寺前月,惟有山僧独自归。作者:不详(唐)解析:此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