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器待时:深藏不露,静待良机
读音
cáng qì dài shí
含义
“藏器待时”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藏:隐藏、收藏
- 器:器具,这里比喻才能、本领
- 待:等待
- 时:时机、机会
整体意思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或本领,等待适当的时机施展。这个成语强调在时机不成熟时保持低调,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展现出来。
典故
-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成语最早的出处,意思是君子应当像隐藏贵重器物一样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
- 三国时期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然才华横溢,却深藏不露,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正是”藏器待时”的典范。
- 春秋时期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性格,及时隐退,后来在商业上大展身手,也是”藏器待时”的体现。
- 汉代张良:张良在遇到黄石公前,虽有报国大志却不得其法,后来得到《太公兵法》后潜心研究,等待时机辅佐刘邦,最终成就大业。
近义词
-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修养身心,等待时机。
- 待价而沽:等待好价钱出售,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有人出好条件才肯效力。
- 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 蓄势待发:积蓄力量或势力,等待时机发动。
-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等待时机报仇雪耻。
反义词
-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骄傲自负,好表现自己。
- 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不顾客观条件是否成熟。
- 露才扬己:显露自己的才能,炫耀自己。
-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小明虽然会弹钢琴,但在没有练习好之前,他选择藏器待时,不参加学校的演出。
- 小花学会了魔术,但她藏器待时,想在生日派对上给大家一个惊喜。
- 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藏器待时,不要刚学了一点知识就到处炫耀。
- 小强虽然跑得很快,但比赛前他藏器待时,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实力。
- 在捉迷藏游戏中,最好的藏身之处往往需要藏器待时,等别人走近再突然出现。
初中阶段例句
-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藏器待时,潜心研究十年,终于发表了震惊学术界的论文。
- 在职场中,新人应该学会藏器待时,先观察学习,等熟悉环境后再展现才能。
- 他精通三国语言却藏器待时,直到公司有国际项目时才显露这一才能。
-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经历过藏器待时的阶段,默默积累经验和资源。
- 在比赛中,经验丰富的选手往往藏器待时,不会一开始就使出全力。
高中阶段例句
-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藏器待时,对天下大势却了然于胸,最终等来了刘备三顾茅庐。
-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藏器待时的道理,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牌。
-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有时需要藏器待时,不急于推出新产品,等待市场成熟。
- 这位画家藏器待时二十年,终于在一次国际展览中一举成名。
- 外交场合中,有经验的谈判代表都善于藏器待时,不会过早亮出底线。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 在学术研究中,真正的突破往往需要学者藏器待时,经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 战略家深谙藏器待时之道,知道何时该隐忍不发,何时该雷霆出击。
- 这位投资人藏器待时多年,在经济危机时抓住机会,实现了财富的几何级增长。
- 文化复兴往往需要几代人藏器待时的坚守,才能等到适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 在科技创新领域,许多颠覆性技术都经历了藏器待时的漫长孵化期。
错误用法
- 用作消极避世的借口:有人把”藏器待时”当作不努力、不进取的借口,这是错误的。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积极准备、等待时机,而非消极逃避。
- 过度隐藏才能:在明显需要展现才能的场合仍然”藏器”,比如面试时过分谦虚,不展示真实能力,这会错失机会。
- 混淆与”怀才不遇”:”藏器待时”是主动选择,”怀才不遇”则是被动无奈,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 用作不分享知识的理由:在团队合作中,有人以”藏器待时”为由不分享专业知识,这违背了团队精神。
- 等待永远不来的”完美时机”:有些人等待所谓”完美时机”而永远不行动,这不是真正的”藏器待时”,而是拖延和优柔寡断。
- 忽视持续学习:以为只要”藏器”就能等到时机,而不持续提升自己,最终时机来临时可能发现自己”器”已不足。
- 用作不承担责任的借口:在需要承担责任时以”藏器待时”为由推脱,这是对成语的曲解。
你可能感兴趣
相时而动是什么意思
相时而动的读音相时而动的拼音是:xiāng shí ér dòng。相时而动的含义“相时而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行动。其中,“相时”表示观察时机,“而动”则表示采取行动。这个成语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的重要性,即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然后采取适当的行动。具体来说,每个字的含义如下:“相”表示观察、审视;“时”表示时机、时间;“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动”则表示行动、变化。因此,“相时而动”的含义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时机,审时度势,采取相应的行动。相时而动的典故“相时而动”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将军们需要仔细观察敌情
及锋而试是什么意思
“及锋而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í fēng ér shì,意思是趁着刀刃还未钝化时及时使用或尝试。这个成语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源于古代军事家的兵法战术。其近义词有趁机而试、乘机而行等,反义词有错失良机、延误时机等。使用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含义正确运用,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在事物处于最佳状态时及时行动或尝试,例如项目未成熟时及时推进、技术成熟时尽快推向市场等场合。
待时而动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待时而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强调在面对复杂情况或决策时,应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保持冷静和耐心。其典故源于古代兵法,后来也被用来形容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应该采取的策略。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使用例句。同时,也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本文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正确使用“待时而动”这一成语。
观机而作是什么意思
"观机而作"是一个成语,意为仔细观察时机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其含义强调在行动前要审时度势,抓住合适的时机做出决策。该成语源于古代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以领悟人生哲理。此外,"观机而作"在商业、生活场景和工作场合都有广泛应用。同时,使用此成语时要注意避免滥用和误解其含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打铁趁热是什么意思
“打铁趁热”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在事情最适宜的时候进行行动,以获得最佳效果。其源自古代打铁工艺,强调在合适时机采取行动。近义词包括乘机而入、乘胜追击等,反义词为错失良机、犹豫不决。使用此成语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应指在最适宜的时候采取行动,而非事情糟糕时才采取行动。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
大好时机 读后感
大好时机 读后感(第1篇)大好时机读后感基本信息:在我读过的众多作品中,我初次遇到“大好时机”这四个字,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某种不可多得的好运气与时间的交织。无论是哪个主题的书,这两个字似乎在背后暗指一个难以复制的时机,或者说是机遇与时间交织下的选择与努力。初读体验:翻开这本读物,我被它的开篇所吸引。开篇语言流畅,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直接。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虽然平缓展开,却能引人入胜。我最为关注的是书中所描述的“大好时机”的场景,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内容概述: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大好时机下如何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
趁热打铁是什么意思
“趁热打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èn rè dǎ tiè。其含义指在事情进行中或条件适宜时,抓紧时间进行下一步行动或处理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个成语强调了抓住时机的重要性,典故来源于铁匠们锻造铁器的实践。其近义词包括乘胜追击、抓住时机等,反义词为错失良机、拖延时间等。文章还介绍了其错误用法,如用错场合和过度拖延。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运用这个成语,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乘热打铁是什么意思
乘热打铁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在有利的环境或时机下及时采取行动。其典故与古代冶铁工艺有关,后来比喻抓住机会及时行动。近义词有趁机而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反义词为错失良机、坐失良机、延误时机。使用时应根据语境理解并正确运用,避免误解或牵强附会。
乘隙而入是什么意思
乘隙而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xì ér rù,意指利用空隙或机会进入某个领域或取得优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军事策略,强调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有利条件迅速行动。乘隙而入的近义词有乘机而入、伺机而动、见缝插针等,反义词包括坐失良机、错失良机、守株待兔等。在使用乘隙而入时需要有正确的时机意识,善于观察和把握时机,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和挑战。常见错误用法包括用在不恰当的场合、用词不当、缺乏时机意识和忽视风险等。文章提供了乘隙而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内容。
乘时乘势是什么意思
乘时乘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shí chéng shì。它表示在有利的时间和条件下,充分利用形势、时机和优势,迅速行动以取得成功。这个成语强调了抓住时机和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机和形势的重视。乘时乘势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常被人们运用。其近义词有顺势而为、趁机而动等,反义词有错失良机、逆势而行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滥用以及在与其他相似成语混淆。例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乘时乘势抓住机遇,迅速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