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敛锷

藏锋敛锷:韬光养晦的智慧

读音

cáng fēng liǎn è

含义

“藏锋敛锷”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隐藏、收敛
  • :刀剑的锋利部分,比喻锐气
  • :收起、约束
  • :刀剑的刃部,也指锋芒

整体意思是隐藏锋芒,收敛锐气,形容人谦虚谨慎,不轻易显露才能或锐气。这个成语强调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调,不张扬自己的才能或优势,是一种处世智慧。

典故

  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教导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体现了藏锋敛锷的思想。
  2. 《三国演义》:刘备在曹操手下时”种菜自娱”,正是藏锋敛锷的表现,避免了曹操的猜忌。
  3. 《晋书·阮籍传》:阮籍”口不臧否人物”,以醉酒避世,也是一种藏锋敛锷的处世方式。
  4. 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展现了藏锋敛锷的高境界。

近义词

  1.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2. 大智若愚:才智极高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起来愚笨。
  3. 深藏不露:隐藏才能不显露。
  4. 不露圭角:不露锋芒。
  5. 谦虚谨慎:虚心不自满,小心慎重。

反义词

  1.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2. 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而轻视他人。
  3. 张扬跋扈:嚣张放肆,目中无人。
  4. 露才扬己:显露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
  5.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小明虽然很聪明,但他总是藏锋敛锷,不炫耀自己的成绩。
  2. 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藏锋敛锷,谦虚使人进步。
  3. 在游戏中,小华藏锋敛锷,最后才展现出真正的实力。
  4. 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藏锋敛锷,假装弱小来保护自己。
  5. 故事里的智者都懂得藏锋敛锷的道理。

初中阶段例句:

  1. 作为班干部,他藏锋敛锷,从不以权压人,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2. 在辩论赛中,她先藏锋敛锷,等对方露出破绽才一击制胜。
  3. 真正的高手往往藏锋敛锷,而那些半桶水的人却喜欢到处显摆。
  4.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藏锋敛锷的处世哲学。
  5. 面对长辈的批评,他藏锋敛锷,虚心接受教导。

高中阶段例句:

  1. 在职场中,新人应当藏锋敛锷,先观察学习,再适时展现能力。
  2. 这位教授学富五车却藏锋敛锷,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但每言必中。
  3. 外交场合需要藏锋敛锷的智慧,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不咄咄逼人。
  4. 真正的大师作品往往藏锋敛锷,初看平淡无奇,细品方见精妙。
  5. 在团队合作中,领导者有时需要藏锋敛锷,给成员发挥的空间。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与藏锋敛锷的理念一脉相承。
  2. 在商业谈判中,精明的商人懂得藏锋敛锷,不轻易暴露底线。
  3. 历史上的政治家常以藏锋敛锷为策略,在关键时刻才显露真实意图。
  4. 学术研究需要藏锋敛锷的态度,不急于求成,厚积薄发。
  5. 真正的高手能将藏锋敛锷与适时展露完美结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消极避世:×”他整天无所事事,真是藏锋敛锷”(藏锋敛锷是主动的处世策略,不是消极逃避)
  2. 误用为能力不足:×”他技术不行,只能藏锋敛锷”(藏锋敛锷是有能力而不显露,不是没有能力)
  3. 误用为虚伪做作:×”她表面上谦虚,实际上是藏锋敛锷,很虚伪”(藏锋敛锷是真诚的处世智慧,不是虚伪)
  4. 误用为永久隐藏:×”真正的天才应该永远藏锋敛锷”(藏锋敛锷讲究的是时机把握,不是永远隐藏)
  5. 误用为胆小怕事:×”遇到不公平的事,他选择藏锋敛锷,不敢站出来”(藏锋敛锷不是懦弱,该挺身而出时不应退缩)

藏锋敛锷是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既不是一味隐藏,也不是随意显露,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展现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

藏锋敛颖是什么意思

藏锋敛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含义为隐藏才智、不露锋芒。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这个成语强调人在处理事情时应不张扬、善于隐藏实力和才智。其近义词包括不露声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炫耀才华、显山露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语境和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

不露锋芒

不露锋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lù fēng máng,意指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保持低调,不张扬。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也反映了君子的处世之道。不露锋芒的近义词有含蓄内敛、韬光养晦等。然而,在某些需要展示能力的场合中,过于保守的不露锋芒可能会阻碍个人发展。同时,不露锋芒与骄傲自大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应明确区分。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不露锋芒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一、引言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二、古诗词选录及解析《道德经·道篇》节选《道德经》中的这段话虽然没有以诗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智之人,愚钝其表。” 这句话描述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以一种看似愚钝的方式表现出来。古诗《大智若愚》作者:佚名(宋代)大智若愚心自明,世事纷纭不须惊。愚公移山志坚定,大巧若拙心无争。解析:此诗表达了真正的大智慧是像愚钝一样

不露圭角

“不露圭角”是一个成语,指人的才能或智慧不轻易显露。其来源于孟母用玉圭教导做人的故事和《庄子》中的故事。近义词有“含而不露”、“深藏不露”等,反义词有“锋芒毕露”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和误用,如误以为是毫无能力或特长,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例句中的他智慧高超,处理事情不露圭角,展现其稳健的领导风格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不自满假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自满假"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不自满假意味着不因自身成就或地位而自满,保持真实和谦逊的态度。其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谦逊、诚实和学习进步。使用时需注意场合、语境及搭配,避免误解。在生活中,我们应当保持不自满假的态度,虚心学习,追求进步。

抱朴含真

抱朴含真,成语,读音为bào pǔ hán zhēn。意为保持本真、质朴无华的品性,强调保持内心的真实和纯洁,不随外界改变本色。源于《庄子》中的“抱素守真”,反映古代追求自然、质朴、真实的理念。近义词有质朴无华、纯真无邪等,反义词为矫揉造作、虚伪浮夸等。应用例句丰富,如描述人物品质、艺术作品等。错误用法需避免,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避免误解。

才广妨身

才广妨身的读音为cái guǎng fáng shēn,意指一个人的才能或能力过于突出,有时会成为一种阻碍或束缚,影响其个人发展或行动。该成语源于古代对才能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才广妨身的近义词包括才华横溢而自困、智者多忧等,反义词则为无拘无束、才华得展等。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滥用、误解含义以及与近义词混淆使用。文章以多种方式阐述了才广妨身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

才薄智浅

“才薄智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i bó zhì qiǎn,用于描述人的才能和智慧有限。该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交流,反映人们面对自身能力不足时的自谦态度。其近义词如“才疏学浅”等,反义词如“才华横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情境,避免在夸赞、描述成就或过度批评他人时使用。该成语提醒人们应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并持续学习和提升。

遵时养晦是什么意思

遵时养晦的读音遵时养晦的读音为 zūn shí yǎng huì,其中“遵”读作 zūn,“时”读作 shí,“养”读作 yǎng,“晦”读作 huì。遵时养晦的含义遵时养晦的含义是遵循时序,韬光养晦,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以待时机。它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行动,不轻举妄动,保持低调和谨慎的态度。遵时养晦的典故遵时养晦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智慧。在古代,许多智者和政治家都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以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相信,只有遵循时序,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提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思想,强调了遵时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