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敛锷:韬光养晦的智慧
读音
cáng fēng liǎn è
含义
“藏锋敛锷”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藏:隐藏、收敛
- 锋:刀剑的锋利部分,比喻锐气
- 敛:收起、约束
- 锷:刀剑的刃部,也指锋芒
整体意思是隐藏锋芒,收敛锐气,形容人谦虚谨慎,不轻易显露才能或锐气。这个成语强调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调,不张扬自己的才能或优势,是一种处世智慧。
典故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教导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体现了藏锋敛锷的思想。
- 《三国演义》:刘备在曹操手下时”种菜自娱”,正是藏锋敛锷的表现,避免了曹操的猜忌。
- 《晋书·阮籍传》:阮籍”口不臧否人物”,以醉酒避世,也是一种藏锋敛锷的处世方式。
- 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展现了藏锋敛锷的高境界。
近义词
-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 大智若愚:才智极高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起来愚笨。
- 深藏不露:隐藏才能不显露。
- 不露圭角:不露锋芒。
- 谦虚谨慎:虚心不自满,小心慎重。
反义词
-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 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而轻视他人。
- 张扬跋扈:嚣张放肆,目中无人。
- 露才扬己:显露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
-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小明虽然很聪明,但他总是藏锋敛锷,不炫耀自己的成绩。
- 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藏锋敛锷,谦虚使人进步。
- 在游戏中,小华藏锋敛锷,最后才展现出真正的实力。
- 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藏锋敛锷,假装弱小来保护自己。
- 故事里的智者都懂得藏锋敛锷的道理。
初中阶段例句:
- 作为班干部,他藏锋敛锷,从不以权压人,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 在辩论赛中,她先藏锋敛锷,等对方露出破绽才一击制胜。
- 真正的高手往往藏锋敛锷,而那些半桶水的人却喜欢到处显摆。
-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藏锋敛锷的处世哲学。
- 面对长辈的批评,他藏锋敛锷,虚心接受教导。
高中阶段例句:
- 在职场中,新人应当藏锋敛锷,先观察学习,再适时展现能力。
- 这位教授学富五车却藏锋敛锷,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但每言必中。
- 外交场合需要藏锋敛锷的智慧,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不咄咄逼人。
- 真正的大师作品往往藏锋敛锷,初看平淡无奇,细品方见精妙。
- 在团队合作中,领导者有时需要藏锋敛锷,给成员发挥的空间。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与藏锋敛锷的理念一脉相承。
- 在商业谈判中,精明的商人懂得藏锋敛锷,不轻易暴露底线。
- 历史上的政治家常以藏锋敛锷为策略,在关键时刻才显露真实意图。
- 学术研究需要藏锋敛锷的态度,不急于求成,厚积薄发。
- 真正的高手能将藏锋敛锷与适时展露完美结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消极避世:×”他整天无所事事,真是藏锋敛锷”(藏锋敛锷是主动的处世策略,不是消极逃避)
- 误用为能力不足:×”他技术不行,只能藏锋敛锷”(藏锋敛锷是有能力而不显露,不是没有能力)
- 误用为虚伪做作:×”她表面上谦虚,实际上是藏锋敛锷,很虚伪”(藏锋敛锷是真诚的处世智慧,不是虚伪)
- 误用为永久隐藏:×”真正的天才应该永远藏锋敛锷”(藏锋敛锷讲究的是时机把握,不是永远隐藏)
- 误用为胆小怕事:×”遇到不公平的事,他选择藏锋敛锷,不敢站出来”(藏锋敛锷不是懦弱,该挺身而出时不应退缩)
藏锋敛锷是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既不是一味隐藏,也不是随意显露,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展现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
藏锋敛颖
藏锋敛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含义为隐藏才智、不露锋芒。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这个成语强调人在处理事情时应不张扬、善于隐藏实力和才智。其近义词包括不露声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炫耀才华、显山露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语境和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一、引言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二、古诗词选录及解析《道德经·道篇》节选《道德经》中的这段话虽然没有以诗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智之人,愚钝其表。” 这句话描述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以一种看似愚钝的方式表现出来。古诗《大智若愚》作者:佚名(宋代)大智若愚心自明,世事纷纭不须惊。愚公移山志坚定,大巧若拙心无争。解析:此诗表达了真正的大智慧是像愚钝一样
藏巧于拙
“藏巧于拙”的读音为cáng qiǎo yú zhuō,意指将灵巧、巧妙之处隐藏在笨拙、平常之中,强调内敛、谦逊的人生态度。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处世态度,表示在平凡中隐藏才华,不显山露水。近义词包括大智若愚、韬光隐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为锋芒毕露、矫揉造作、炫耀才华等。该成语在需要低调处理问题的场合适用,错误用法包括误解为故意装作笨拙或愚蠢,以及在不需要低调的场合使用。
遵时养晦是什么意思
遵时养晦的读音遵时养晦的读音为 zūn shí yǎng huì,其中“遵”读作 zūn,“时”读作 shí,“养”读作 yǎng,“晦”读作 huì。遵时养晦的含义遵时养晦的含义是遵循时序,韬光养晦,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以待时机。它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行动,不轻举妄动,保持低调和谨慎的态度。遵时养晦的典故遵时养晦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智慧。在古代,许多智者和政治家都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以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相信,只有遵循时序,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提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思想,强调了遵时
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是一个源自《老子》哲学思想的成语,意为表面柔弱却内在刚强,直率中蕴含智慧和力量。其拼音为dà zhí ruò qū。这一成语描绘了那些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定的人们,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展现出柔中带刚的智慧。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景,避免在描述非人性物体的弯曲状态、情绪波动或轻浮贬低的语境中使用。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他虽然外表柔弱,但内心坚韧,真可谓“大直若屈”。
聪明智能
聪明智能的拼音为cōng míng zhì néng,意味着才智过人,智慧超群,具备高度智慧和思维能力。该成语源于古代汉语中对智慧和才智的赞美和崇尚。聪明智能的近义词包括才智过人、智勇双全等,反义词为愚蠢无知、才疏学浅等。使用聪明智能描述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都是独特的。
大智若愚
本文主要解释了成语“大智若愚”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这个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内在智慧深沉、内敛不张扬的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如误解为真正的愚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实际行为不符的用法。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大智若愚”这一成语。
晦迹韬光
"晦迹韬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ì jì tāo guāng。其含义指隐藏行迹,不露光芒,深藏不露,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或能力,以避免不必要的注意或纷争。典故源于古代隐士或高人,他们为了避开世间的纷争和诱惑选择隐居或深藏不露。此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近义词包括深藏不露、藏器待时、韬光养晦、潜光隐德等。反义词为锋芒毕露、炫耀才华、暴露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如将"晦迹韬光"形容消极避世的态度或在需要展示能力时过于低调。恰当的使用可以准确地表达一个人隐藏才华和能力的状态。
韬晦待时是什么意思
韬晦待时的读音韬(tāo)晦(huì)待(dài)时(shí)。韬晦待时的含义“韬晦待时”是一个成语,原意指隐藏自己的锋芒和智慧,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其中,“韬”指隐藏,“晦”指隐匿,“待时”则表示等待时机。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要在关键时刻保持低调和隐秘,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招致不必要的风险。同时,也要耐心等待最佳的时机,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而准确地采取行动。韬晦待时的典故“韬晦待时”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常常需要运用智谋和策略来制定作战计划,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其中,有些将领会采用“韬光养晦”的策略,即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以避免被敌人发
韬字怎么读 汉字韬的拼音笔顺含义及10个实用成语解析
本文介绍了“韬”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的含义解析。包括其作为弓或剑的套子,隐藏、用兵的计谋等含义。还介绍了韬的各种动作含义,如掩藏、收敛锋芒等。此外,还提到了韬的纳弓于弓袋的作用。最后,阐述了韬的包容含义,如度量大、包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