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毫厘
读音
bù shī háo lí
含义
“不失毫厘”是一个形容极其精确、丝毫不差的成语。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失:失去、偏差。
- 毫厘:古代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形容极小的差距。
整体意思是“连最微小的误差都没有”,形容做事或计算极其精准。
典故
- 《荀子·儒效》
“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意思是圣人言行一致,做事精准无误。 - 《汉书·律历志》
“度长短者不失豪(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指测量长度和容量时极其精确。
近义词
- 分毫不差:形容完全一致,毫无误差。
- 毫发不爽:连最细微的差别都没有。
- 精确无误:非常准确,没有错误。
- 严丝合缝:形容配合或计算极其严密。
反义词
- 差之千里:开始时的小误差导致巨大错误。
- 谬以千里:因小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 粗枝大叶:形容做事马虎,不细致。
- 漏洞百出:错误很多,不严谨。
例句
- 小学低年级:他画直线时用尺子量,不失毫厘。
- 小学高年级:工程师设计的桥梁尺寸不失毫厘,确保安全。
- 初中:科学实验要求数据记录不失毫厘,否则会影响结果。
- 高中:古代工匠建造宫殿时,榫卯结构不失毫厘,展现高超技艺。
- 大学及以上:航天器的轨道计算必须不失毫厘,否则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 日常对话:她做蛋糕时配料不失毫厘,所以每次都成功。
- 职场场景:财务核对账目时要不失毫厘,避免出错。
- 文学描写:他的剑法不失毫厘,每一招都精准无比。
- 历史叙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要求不失毫厘。
- 科技领域:芯片制造对精度的要求不失毫厘。
错误用法
- 形容时间:❌“他上班从不迟到,不失毫厘。”(应改为“分秒不差”)
- 形容感觉:❌“她的直觉不失毫厘。”(应改为“准确无误”)
- 形容性格:❌“他做事很认真,不失毫厘。”(应改为“一丝不苟”)
- 形容数量多:❌“这本书的内容不失毫厘。”(应改为“详尽无遗”)
- 形容记忆:❌“他背课文不失毫厘。”(应改为“一字不差”)
“不失毫厘”通常用于形容测量、计算、制造等具体事物的精确性,不宜用于抽象或主观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是什么意思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成语,意指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后果或差距。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测量技术,用来形容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微小的差异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其近义词有失之毫厘、一着不慎等,反义词有天壤之别、不差毫发等。文章详细阐述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及错误用法,并给出了多个例句加以说明。
不差毫厘
不差毫厘是一个形容非常精确、没有丝毫偏差或误差的成语。其源于古代的测量技术,用以形容事物的精确度非常高。该成语还可引申为形容做事精细、准确,不出现任何差错。不差毫厘的近义词有毫不差池、丝毫不差等,反义词有大相径庭、差之千里等。文章提供了历史典故、例句及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不当使用。
毫厘丝忽是什么意思
毫厘丝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非常细微的差别或差距。其读音为"háo lí sī hū"。这个成语中的"毫"表示极小的数量,"厘"和"丝"是古代长度单位,用来形容微小的差距,"忽"表示极短的时间或极小的数量。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形容事物精确和细致的背景。近义词包括微乎其微、纤毫毕现、分毫不差、精细入微等。反义词有天差地别、大相径庭、粗枝大叶等。文章中也提到了关于毫厘丝忽的例句和错误用法。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应注意避免将其用于非数量或非精确度相关的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是什么意思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是一个强调细节重要性的成语,意指微小的差别或失误可能导致巨大的差异或损失。其典故源于古代军事战争,警示人们要重视细节,避免疏忽。近义词有“差之毫厘”、“失之交臂”等。反义词包括“毫无差别”、“一丝不苟”等。在科学实验、工作、驾驶、战争和医学研究中,这个成语都有广泛的应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解和不恰当的搭配。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避免“失之千里”的严重后果。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是什么意思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是一个成语,形容细微差别可能导致巨大差异或后果。强调细节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小心谨慎,避免因小失大。该成语源于古代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近义词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交臂”等。错误用法包括滥用、不恰当语境使用和误解含义。因此,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场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是什么意思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成语,指微小的差错可能导致巨大的后果差异。其典故源于古代计量工具的精确性。这个成语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不可轻视细节。常用于描述在医学、驾驶、科学研究、法律审判等领域中,细节的重要性。同时,使用此成语时要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什么意思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成语用来描述微小差异可能导致巨大影响的情况。其典故出自《礼记·经解》,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告诫人们需注意每个细节,避免损失或错误。近义词有一丝不苟、细枝末节等,反义词则强调准确或无明显差异。该成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如医学、驾驶、科研等,需警惕其错误用法,避免滥用或误用。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阐述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学、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文章强调了该成语所传达的细节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认真对待任何事物,避免因微小的疏忽而导致巨大的损失或错误。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使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毫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毫”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多种含义。包括其作为细长而尖的毛,用于指代毛笔、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等。同时,“毫”也用作货币单位,即角。文章还详细解析了“毫”在计量单位中的含义,如长度、质量或重量的千分之一等。此外,还提到了“毫末”“秋毫”“羊毫”等与“毫”相关的词汇。
不差累黍
不差累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hà léi shǔ。它用来形容事物精确到极点,没有任何差错。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量制度。不差累黍也可以用来形容做事非常精细、准确。其近义词有精确无误、分毫不差等。反义词有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等。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避免与“大概”、“差不多”等词语混用,以及避免在不需精确的场合使用。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