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谋而同」详解
读音
bù móu ér tóng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谋:商议、谋划。
-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 同:相同、一致。
整体含义:指没有事先商量,但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形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自然契合,无需刻意沟通。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和郑国子产在讨论政事时,虽然未曾商议,但观点却高度一致。后人用“不谋而同”形容这种默契。 - 《后汉书·刘陶传》:
东汉末年,刘陶与友人讨论天下大势,发现彼此对局势的分析完全相同,不禁感叹:“吾与子不谋而同。” - 民间故事:
传说两位画家同时为寺庙作画,未曾交流却画出了相似的意境,住持赞叹:“二君之笔,不谋而同。”
近义词
- 不约而同:没有约定却做出相同的行为。
- 异口同声:不同的人说出相同的话。
- 英雄所见略同:杰出人物的见解大致相同。
- 心有灵犀:形容彼此心意相通。
反义词
- 各执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互不相让。
- 众说纷纭:众人的说法不一,没有一致的结论。
-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行动,比喻意见或目标完全相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我和同桌不谋而同地举起手,都想回答老师的问题。
- 我们俩不谋而同地选了同一本故事书。
-
小学高年级:
- 班会上,同学们不谋而同地提出了环保的建议。
- 两支球队不谋而同地采用了防守战术。
-
初中:
- 在讨论旅行计划时,全家不谋而同地选择了海边。
- 两位科学家不谋而同地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论。
-
高中:
- 尽管没有沟通,两位作家不谋而同地以“故乡”为主题创作了新作品。
- 会议上,几位高管不谋而同地支持了改革方案。
-
大学及以上:
- 两位学者不谋而同地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相似论文。
- 东西方哲学家不谋而同地探讨了“人性本善”的问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不谋而合”:
- ❌ 错误例句:我们俩不谋而合地迟到了。(应为“不约而同”)
- ✅ 正确用法:“不谋而合”多用于观点、意见的契合,而非行为。
-
误用于单方面行为:
- ❌ 错误例句:他不谋而同地完成了作业。(“不谋而同”需至少两人或群体)
- ✅ 正确用法:指多人之间的默契,不能用于个人行为。
-
误用于对立场景:
- ❌ 错误例句:他们不谋而同地吵了起来。(矛盾行为不能用“不谋而同”)
- ✅ 正确用法:仅用于形容和谐或一致的言行。
-
误用于被动行为:
- ❌ 错误例句:老师不谋而同地布置了作业。(被动行为不适用)
- ✅ 正确用法:需体现主动的默契或一致性。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不谋同辞是什么意思 3分钟掌握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常见错误
“不谋同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móu tóng cí。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事先没有商量过,但意见或看法却完全一致。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历史故事中。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不约而同”、“心有灵犀”和“异口同声”,反义词包括“众说纷纭”、“意见相左”和“分歧不断”。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误用场合和搭配不当的问题。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móu ér h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过,但意见或行动完全一致,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的默契和心灵相通。其来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的晋国和楚国战争故事。此外,还有多个典故和出处解释这个成语。它的近义词包括默契十足、心有灵犀、异口同声、心意相通等。反义词有意见不合、各持己见、分道扬镳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不能用于描述得出错误或不合适结果的情况,并避免滥用。
英雄所见略同是什么意思
英雄所见略同的读音英雄所见略同的拼音为: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英雄所见略同的含义“英雄所见略同”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有志向、有才能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决策往往相似或相同。这个成语强调了英雄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相同事物的共识和认同。英雄所见略同的典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后来,当刘备投奔袁绍时,袁绍的谋士郭嘉也说:“英雄所见略同。”表明了曹操和刘备对天下英雄的看法是一致的。此外,这个成语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等古代文
不期而同是什么意思 详解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5个常见错误示例
“不期而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qī ér tóng,意为没有约定而同时发生或出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事情或情况在不知情或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同时发生或出现,表示巧合或意外的相似性。它没有特定的典故,但“不期而遇”和“同时”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不期而同”的近义词包括巧合、意外地相同等,反义词为“如期而至”或“预料之中”。该成语可用于描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做出的相似决定或发现的巧合情况,但不适用于描述预期中的事情同时发生或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混淆。例句展示了不同情境下“不期而同”的应用。
言人人殊是什么意思
言人人殊的读音拼音:yán rén rén shū言人人殊的含义“言人人殊”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每个人所说的话都有所不同,形容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理解或者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之间在言语表达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言人人殊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背景、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当人们聚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发现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述都各不相同。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种情况的。具体典故出处并不唯一,其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出处是《汉书·张释之传》,其中描述了张释之与皇帝的对话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
道同志合是什么意思
道同志合的读音为dào tóng zhì hé。这一成语意指志向相同、情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形容人们思想、志趣、目标等方面高度一致,彼此相知相合。源自《论语·卫灵公》,强调志同道合的人们可以携手共进。近义词包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等,反义词为分道扬镳。道同志合常被用于形容志同道合的友人或战友间的默契和团结。但需注意,道同志合并非只关注表面相似,需真正内在相合。错误使用时,可能忽略真正的内在差异或滥用在不同领域、背景的人之间。
同声同气是什么意思
同声同气的读音同声同气(tóng shēng tóng qì)同声同气的含义“同声同气”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一群人的声音、思想、情感等非常一致,彼此之间有着相同的立场和态度。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共同点,也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团结。同声同气的典故“同声同气”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同气”来指代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人,如兄弟、父子等。因此,“同声同气”也可以理解为有着相同声音、相同立场和态度的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是很明确,但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共同点来理解它的含义。同声同气的近义词志同道合:形容志向、兴趣等方面相同的人。情投意合:形容两个人之
道同义合是什么意思
道同义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óng yì hé。它指的是人们的思想、信仰、目标或行动在本质上相同或一致,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达成共识、相互理解、互相支持。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强调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道同义合还有近义词如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等,反义词如道不同不相为谋、分道扬镳、背道而驰等。在使用道同义合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对象的选择,避免错误用法。
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 5个典故和例句教你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不相为谋”是一个成语,读音标注为bù xiāng wéi móu。它的含义是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之间观点、立场、兴趣等差异过大,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或交流。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强调了志同道合的重视。它的近义词包括道不同、意见不合等,反义词则是志同道合、意见一致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政治领域、工作场合、个人关系等场景。不过,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特别是在不存在根本性差异的情况下,以及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相为谋”这个成语。
比肩齐声
比肩齐声的读音为bǐ jiān qí shēng。这个成语比喻地位相等、能力相仿的人或团队共同协作、发声,强调平等、协作和共鸣。它最早出自《荀子·非相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的合作情况。比肩齐声的典故源自古代的乐舞表演,强调不同乐器和舞者需要相互配合。近义词有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同声相应,反义词有孤军奋战、各自为政、形单影只。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个人独唱、不同领域比较或竞争以及负面场合等。文章例句展示了比肩齐声在不同场合的协作精神与正能量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