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形色
读音
bù lù xíng sè
含义
“不露形色”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显现”。
- 露:显露、暴露。
- 形:形态、外表。
- 色:表情、神色。
整体含义是指一个人不显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或情绪,外表保持平静,不让人看出端倪。形容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或意图,使人难以揣测。
典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未得志时,曾受胯下之辱,但他“不露形色”,默默忍受,最终成就大业。 - 《三国演义》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时,镇定自若,不露形色,最终以空城计退敌。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面对兄弟的猜忌,始终“不露形色”,最终成功夺取政权。
近义词
- 不动声色:形容人遇事冷静,不显露情绪。
- 深藏不露:指人有才能或心机,但不轻易表现出来。
- 喜怒不形于色:形容人情绪不外露,难以揣测。
- 城府深沉:形容人心机深,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
反义词
- 喜形于色:高兴的情绪表现在脸上。
- 怒不可遏:愤怒的情绪完全显露出来。
- 藏不住事:形容人心里有事就忍不住表现出来。
- 心直口快: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不掩饰。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考试得了满分,但他不露形色,没有炫耀。(适合1-3年级)
- 小学高年级:面对同学的挑衅,小华不露形色,冷静地走开了。(适合4-6年级)
- 初中: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班长不露形色,但心里早已乐开了花。(适合7-9年级)
- 高中:谈判桌上,他始终不露形色,让对方摸不清他的底线。(适合10-12年级)
- 职场:面对客户的刁难,经理不露形色,依然保持微笑。
- 家庭:妈妈发现孩子偷偷玩游戏,但不露形色,想看看他会不会主动承认。
- 社交:朋友故意试探他的反应,但他不露形色,让对方无计可施。
- 比赛:运动员在落后时依然不露形色,最终逆转获胜。
- 影视剧:反派角色不露形色,暗中策划阴谋。
- 历史故事:勾践卧薪尝胆时,不露形色,最终复仇成功。
错误用法
- 形容物体:错误例句:“这块石头不露形色。”——成语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无生命物体。
- 过度夸张:错误例句:“他高兴得不露形色。”——成语强调隐藏情绪,而非表达情绪。
- 搭配不当:错误例句:“他不露形色地哈哈大笑。”——成语与“哈哈大笑”矛盾。
- 误解含义:错误例句:“他不露形色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成语指隐藏想法,而非表达。
- 用于动物:错误例句:“这只猫不露形色地盯着老鼠。”——成语通常不用于动物。
“不露形色”是一个形容人沉稳、善于隐藏情绪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春困的诗词
关于春困的诗词(第1篇)关于春困的诗词一、春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然而伴随着生机勃勃的春景,人们有时会感到一种懒洋洋的困意,古人称之为“春困”。下面将展示一些关于春困的古诗词,以及它们的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春晓》作者:孟浩然(唐)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此诗以春眠为引子,描绘了春天懒散、困倦的氛围。诗人通过“春眠不觉晓”一句,生动地表达了春天人们容易感到困倦的特点。《浣溪沙》作者:张志和(宋)原文:细雨斜飞景转迟,无边烟水夕阳稀。湖畔清流洗渌裙,飒然心事托云霏。道旁暄梦与君知,一任春愁醉里归。解析:此诗以春日细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因春困而产生的懒散情绪
不露神色
本文介绍了“不露神色”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有序列表形式的展示。同时,通过正确和错误的例句展示了“不露神色”的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的面部表情不显露内心的想法或情绪,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或态度。近义词包括镇定自若、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惊慌失措、喜形于色等。最后,通过正确和错误的例句说明了如何正确使用该成语。
怏怏不乐是什么意思
怏怏不乐的读音怏怏不乐的读音为:yàng yàng bù lè。怏怏不乐的含义“怏怏不乐”是指形容人内心不愉快、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状态。常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的行为而感到不满、失望或者沮丧。怏怏不乐的典故“怏怏不乐”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于人们情绪状态的描述。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此词来形容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状态。此外,在一些历史故事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情绪表达。怏怏不乐的近义词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愁眉苦脸怅然若失愁肠百结以上词语均可以用来形容人心情低落、不愉快的状态。怏怏不乐的反义词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喜气洋洋欢天喜地满面春风这些词语都表示人心情愉悦、高兴的
不露声色
“不露声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lù shēng sè。它的含义是形容人在情绪或行动上表现得非常冷静和沉着,不轻易显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或情感。该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其近义词包括沉默寡言、沉着冷静等,反义词有喜形于色、失态等。使用不露声色的人能够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挑战时保持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搭配和误用,确保符合具体语境。
壮发冲冠是什么意思
壮发冲冠的读音壮发冲冠的读音为:zhuàng fā chōng guān。壮发冲冠的含义壮发冲冠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情绪激动,愤怒到极点,以至于头发竖起,顶冠都似乎要冲破一般。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愤怒、激动或激昂的情绪状态。壮发冲冠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出处和历史记载。但是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愤怒到极点时,头发会因为情绪的激动而竖起,仿佛要将头上的帽子或冠冕冲破一样。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因为强烈的情感而表现出极度激动的人。壮发冲冠的近义词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极点,与壮发冲冠意思相近。激昂慷慨:形容情绪高昂、充满激情,与壮发冲冠有类似的情感表达。热血沸腾:
宜喜宜嗔是什么意思
宜喜宜嗔的读音读音:yí xǐ yí chēn拼音注解:yí(第二声)xǐ(第三声)yí(第二声)chēn(第一声)宜喜宜嗔的含义“宜喜宜嗔”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变化多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宜喜宜嗔的典故“宜喜宜嗔”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情绪的描述。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这种成语来形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情绪的多变性。宜喜宜嗔的近义词喜怒无常:形容人的情绪变化非常不稳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忽喜忽嗔:形容人的情绪变化非常突然和频繁。善变多端:形容人的性格和情绪变化非常
心浮气粗是什么意思
心浮气粗的读音心浮气粗的读音为:xīn fú qì cū。心浮气粗的含义心浮气粗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心情烦躁不安,态度粗鲁不恭。其中,“心浮”指的是内心不平静,情绪容易波动;“气粗”则是指态度粗鲁,言语举止不文雅。心浮气粗的典故心浮气粗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人们常用“心浮气躁”来形容一个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或做出冲动的行为。而“气粗”则是指人的言语举止不够文雅,缺乏礼貌和教养。因此,心浮气粗这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形容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态度粗鲁不恭。心浮气粗的近义词心烦意乱:形容内心烦躁不安,情绪难以平静。暴躁如雷:形容人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急躁冒进:形
心浮气躁是什么意思
心浮气躁的读音心浮气躁的读音为xīn fú qì zào。心浮气躁的含义心浮气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心情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或失去耐心。其中,“心浮”表示内心不平静,思绪纷乱;“气躁”则表示情绪急躁,容易发火。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的情绪不稳定,缺乏耐心和冷静。心浮气躁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目前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心浮气躁的近义词心浮气躁的近义词包括:心急火燎、心烦意乱、暴跳如雷、焦躁不安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或失去耐心。心浮气躁的反义词心浮气躁的反义词包
一悲一喜是什么意思
一悲一喜的读音一悲一喜的读音为:yī bēi yī xǐ,其中“一”发音为第一声,“悲”和“喜”则分别发音为第一声和第三声。一悲一喜的含义“一悲一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经历了一次悲伤和一次欢喜,形容情绪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极大的起伏和变化。一悲一喜的典故一悲一喜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据传,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人生中经历的各种情感起伏。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故时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其中有一个典故是:从前有一个人,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一会儿遭遇了悲伤的事情,一会儿又得到了喜悦的消息,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于是,他就用“一悲一喜”这
宜嗔宜喜是什么意思
宜嗔宜喜的读音宜嗔宜喜的读音为yí chēn yí xǐ。宜嗔宜喜的含义"宜嗔宜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适宜,无论是生气还是高兴,都显得合适、得体。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变化多样,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具体来说,"宜"字在这里有适宜、合适的意思,"嗔"指生气或不满,"喜"则指高兴或喜悦。所以,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无论在生气还是高兴的时候,都能表现得恰到好处。宜嗔宜喜的典故关于"宜嗔宜喜"的典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出处。这个成语可能是在民间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变化多样且得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宜嗔宜喜的近义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