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企及:一个关于难以达到高度的成语
读音
不可企及(bù kě qǐ jí)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能”。
- 可:可以,能够。
- 企:踮起脚尖,引申为“仰望、期望”。
- 及:达到、赶上。
整体含义: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成就、水平极高,普通人难以达到或超越。
典故
- 《后汉书·陈蕃传》:
“蕃曰:‘使君(指太守)政化,虽古贤君何以加焉?蕃虽不敏,窃慕其风,然不可企及也。’”
陈蕃称赞太守的政绩卓越,自己虽然仰慕,但难以达到他的高度。 - 《晋书·王导传》:
“导之勋业,虽伊尹、周公不可企及。”
形容王导的功绩极高,连古代贤臣伊尹、周公也难以相比。 - 唐代韩愈《与李翱书》:
“其文辞高古,不可企及。”
形容李翱的文章水平极高,常人难以模仿。
近义词
- 望尘莫及:形容差距极大,连追赶的资格都没有。
- 高不可攀:形容目标或地位极高,难以触及。
- 难以望其项背:形容远远落后,无法相提并论。
-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或目标极远,难以达到。
反义词
- 触手可及:形容目标或事物很容易达到。
- 唾手可得: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完成。
-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简单,毫不费力。
-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或目标非常接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哥哥的数学成绩太好了,我不可企及。
- 老师的画画水平真高,我们不可企及。
-
小学高年级:
- 他的跑步速度太快了,我们班没人能追上,真是不可企及。
- 这本书的作者文笔优美,普通学生不可企及。
-
初中:
-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至今仍有许多人不可企及。
- 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已达到大师级别,普通人不可企及。
-
高中:
- 莫言的文学造诣让许多作家感到不可企及。
-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堪称不可企及。
-
大学及以上:
- 达芬奇的艺术天赋和科学思维,在文艺复兴时期几乎不可企及。
- 他的商业眼光和决策能力,让同行感到不可企及。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具体物品(错误):
- ❌“这个苹果太高了,我不可企及。”(应改为“够不到”)
- ❌“山顶的风景很美,但我们不可企及。”(应改为“无法到达”)
-
用于形容短期目标(错误):
- ❌“这次考试我要考满分,但对我来说不可企及。”(应改为“难以实现”)
- ❌“学会游泳对我来说不可企及。”(应改为“很难做到”)
-
用于贬义或消极语境(错误):
- ❌“他的懒惰程度不可企及。”(应改为“无人能比”,但带有贬义)
- ❌“这个错误简直不可企及。”(应改为“难以理解”或“离谱”)
正确用法:通常用于赞美或客观描述某事物或某人的高度难以超越,带有一定的褒义或中性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不可逾越
“不可逾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界限、障碍或差距无法被超越或克服,源于古代并在日常中被广泛使用。它可形容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无法跨越的障碍或界限。其近义词有“无法超越”、“难以逾越”等,反义词包括“可逾越”、“无障碍”等。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滥用或误用,应客观描述界限或差距的巨大性,不用于评价人的能力或努力。
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āo bù chéng,dī bù jiù,表示对事物或人的要求过高,难以满足或接受。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左传》,用来形容人们在择偶或选择职位时的困境。它还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期望过高而难以实现,距离目标过远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搭配、不恰当语境以及忽视其感情色彩。例如,在择偶、求职、选择商品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诘诎聱牙
本文介绍了成语“诘诎聱牙”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错误用法举例。该成语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艰涩难懂。在阅读和写作中,需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滥用。
不可限量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限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才能或事物的发展潜力巨大,无法用有限的尺度来衡量,带有积极的评价和期望。使用时应避免贬义语境和过度夸大的表述,更贴切地描述人或事物的潜力。
不可揆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揆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常见的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无法揣测或估计某事物或情况的深度或程度,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深邃和难以捉摸。同时,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和语境。
可望而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及是一种表达期待却难以实现或接近的成语,读音为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它表示虽然可以期待或追求某事物或某个人物,但难以达到或接近。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无奈、失望和遗憾的情感,同时也提醒人们面对现实的限制和困难。可望而不可及的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于人生、爱情、理想等事物的感慨和思考。它的近义词包括遥不可及、望眼欲穿、难以企及、触不可及等。反义词有触手可及、唾手可得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过度使用或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文章中的错误用法示例包括混淆使用与其他近义词,导致表达不准确或冗余。
一时伯仲是什么意思
一时伯仲的读音一时伯仲的读音为:yī shí bó zhòng。一时伯仲的含义“一时伯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两个或多个事物或人物不分高下,实力相当,难以分出优劣。其中,“伯仲”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常用来比喻事物的优劣、强弱等。一时伯仲的典故“一时伯仲”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兄弟关系。在古代中国,兄弟之间常常互相竞争,力求出类拔萃。然而,有时兄弟之间的实力相当,难以分出高下,便用“伯仲”来形容他们之间的不分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时伯仲”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在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实力相当的情况。一时伯仲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中,项羽和刘邦是两
光前绝后
光前绝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āng qián jué hòu。其字面意思为“光耀前人,断绝后人”,用来形容某人的成就或贡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后人难以超越。该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和历史故事,如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等。光前绝后还有近义词如前无古人、盖世无双等,反义词如比比皆是、平平无奇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准确理解其含义,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某些高度赞扬的语境中,可以称赞某人或某事物的卓越成就为光前绝后。
纷乱如麻
纷乱如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 luàn rú má,用于形容事物混乱、复杂,无法理清的状态。典故来源于古代智者面对乱麻般的复杂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法的故事。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混乱、无序的状态,如报告内容、思绪、纠纷、交通状况等。其近义词有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等,反义词则包括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等。使用纷乱如麻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例句:这份报告内容纷乱如麻,让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良莠淆杂
本文介绍了成语“良莠淆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指好的与坏的混在一起,难以区分,用于形容情况复杂。其近义词包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反义词有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等。文章还通过示例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并强调了使用时应符合其原意和语境的适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