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败之地”详解
读音
bù bài zhī dì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会”。
- 败:失败、失利。
- 之:助词,相当于“的”。
- 地:地方、境地。
整体含义:指在竞争或对抗中占据优势,不会轻易失败的位置或状态。形容人、策略或形势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难以被击败。
典故
- 《孙子兵法》
《孙子·形篇》中提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击败敌人的机会。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分析楚汉之争时曾说:“汉王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此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者也。”刘邦占据有利地形和资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三国演义》
诸葛亮北伐时,多次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
近义词
- 稳操胜券:形容有绝对的把握取得胜利。
- 万无一失:形容非常稳妥,不会出现差错。
- 胜券在握:指胜利已经在掌控之中。
- 立于不败:与“不败之地”意思相近,强调不会失败。
反义词
- 岌岌可危:形容形势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失败。
- 危如累卵:比喻情况极其危险,像摞起来的鸡蛋一样容易倒塌。
- 四面楚歌:形容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 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得非常惨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在比赛中准备充分,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这支球队战术灵活,防守严密,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 在考试前复习充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初中
- 诸葛亮北伐时,总是先确保蜀军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战机。
- 在商业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高中
- 刘邦占据关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击败项羽。
- 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往往立于不败之地。
-
大学及以上
- 在金融投资中,分散风险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策略。
-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和客户体验。
错误用法
-
用于绝对胜利
- ❌ “这场比赛我们一定能赢,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强调不易失败,但不等于必胜。)
- ✅ “这场比赛我们准备充分,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
用于个人能力
- ❌ “他武功高强,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通常指策略或形势,而非个人能力。)
- ✅ “他的战术安排得当,使军队立于不败之地。”
-
用于消极防御
- ❌ “只要我们不进攻,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强调主动优势,而非被动防守。)
- ✅ “我们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用于非竞争场景
- ❌ “这座山风景优美,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适用于竞争或对抗场景,不适用于自然景观。)
- ✅ “这座山易守难攻,是军事上的不败之地。”
-
与“必胜”混淆
- ❌ “我们的产品一定能畅销,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强调不易失败,而非必然成功。)
- ✅ “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不败之地”强调在竞争或对抗中占据优势,不易失败,但并不等同于必胜。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必胜”“绝对优势”等概念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立于不败之地是什么意思
"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绝对的优势或保障,可以稳操胜券。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军事战争,当军队找到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时会处于不败之地。它的近义词包括稳操胜券、高枕无忧等,反义词为四面楚歌、危如累卵等。"立于不败之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具有不可撼动的优势状态。然而,需要避免在困境、表面看似强大并无真正实力的情况以及非正式口语化表达中误用该成语。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成语。
壹败涂地是什么意思
壹败涂地的读音读音:yī bài tú dì拼音:yī bài tú dì壹败涂地的含义"壹败涂地"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次行动或竞争中遭受了彻底的失败,以至于整个局面变得非常糟糕,无法收拾。这个成语中的“壹”表示“完全、全部”,“败”表示失败,“涂地”则形容一种混乱、糟糕的局面。壹败涂地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战争故事。在古代,战争中一旦军队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往往会导致整个军队的溃散,甚至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的灾难。因此,“壹败涂地”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极其严重的失败情况。壹败涂地的近义词全军覆没:形容军队被彻底打败,损失惨重。一败如水:形容失败得像水一样无法收拾。溃不成军:形容军队
中标 阁策读后感
《中标阁策》读后感阅读《中标阁策》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项目管理、策略制定以及商业智慧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特别是关于中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让我理解了在商业竞争中,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阁策的制定更是关键中的关键,需要深入的市场分析和科学的策略规划。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还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明白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书中关于团队协作的描述也让我
彼众我寡
“彼众我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 zhòng wǒ guǎ,意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我方处于劣势地位。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该成语常用来描述战争、竞争等对抗性场合中,我方人数或力量明显少于对方的情况。其近义词有寡不敌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等。反义词有势均力敌、以少胜多、人多势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知己知彼是什么意思
知己知彼的读音读音:zhǐ jǐ zhī bì标注拼音:zhǐ-jǐ-zhī-bì知己知彼的含义含义:知己知彼,原意是了解自己和对方的能力、情况等,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在处理事情前,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劣、情况等,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知己知彼的典故典故出处:古代战争中,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古代的兵法中,就有“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说法。这表明了了解敌我双方的重要性。战国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强调在战争中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他相关典故:虽然具体的典故可能因历史
权均力敌是什么意思
权均力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uán jūn lì dí。它用来形容双方在权力、实力、能力等方面势均力敌,不分上下。该成语强调了双方在某种竞争或对抗中,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无明显优势或劣势。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近义词有势均力敌、平分秋色等,反义词则包括一边倒、天差地别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成语表达,避免在不涉及竞争或对抗的场合以及不具可比性的对象间使用。例如,在商业竞争、比赛、国际政治等场合,可以形容两家公司、两支队伍或两个国家之间的权均力敌局面。
以众暴寡是什么意思
以众暴寡的读音以众暴寡的读音为:yǐ/zhòng/bào/guǎ,其中“以”读作“yǐ”,意为“用、凭借”;“众”读作“zhòng”,意为“多数的、众多的”;“暴”读作“bào”,意为“欺凌、压制”;“寡”读作“guǎ”,意为“少的、稀少的”。以众暴寡的含义以众暴寡的含义是指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来欺凌或压制人数较少的一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力量或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对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不公平的压制或欺凌。以众暴寡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燕二》,讲述的是赵国在战场上以多胜少的例子。在这个典故中,赵国士兵以众暴寡,击败了敌军。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在人数或力量上占优势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欺凌或
避强击惰
"避强击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qiǎng jī guò",意味着在战斗或竞争中避开对方强大之处,攻击其懈怠或弱点。这个成语强调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近义词包括以柔克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和攻其不备。反义词为硬碰硬、直来直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适用的语境和情境,避免错误使用。该成语在描述竞争、谈判、军事策略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又弱一个是什么意思
又弱一个的读音又弱一个的读音为 "yòu ruò yí gè",其中"yòu"表示再次,"ruò"表示弱小,"yí gè"表示一个。又弱一个的含义"又弱一个"是一个中文成语,用来形容在连续的竞争中,某一方再次处于劣势或失败的状态,并且这种劣势或失败的状态是连续发生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团队在连续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或力量,或者形容某项事业或计划在连续的挫折中逐渐衰落。又弱一个的典故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是它的使用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有着广泛的背景。它常常被用来形容在竞争或战争中连续失败的情况,特别是在战争、体育比赛、商业竞争等场合中。又弱一个的近义词屡遭挫败连番失利连战连
破军杀将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古代汉语成语“破军杀将”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例句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指在战争中攻破敌方军阵并杀死敌方将领的行为,常用来形容战争中的激烈和残酷,也比喻在某方面取得重大胜利或突破。文章还指出,这个成语在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以及商业、足球比赛等场合都有应用,但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被误用或不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