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病入骨髓”详解
读音
bìng rù gǔ suǐ
含义
- 病:疾病,比喻问题或隐患。
- 入:进入,深入。
- 骨髓:人体骨骼内部的软组织,比喻最核心、最深层次的部分。
整体含义:形容问题或疾病已经深入到了最严重的程度,难以救治或挽回。
典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见蔡桓公,多次提醒其病情加重,但蔡桓公不听。最终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不久后,蔡桓公果然病逝。 - 《韩非子·喻老》:
同样记载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强调“病入骨髓”时已无法医治,比喻问题积重难返。
近义词
- 不可救药:形容人或事物已经无法挽救。
- 积重难返: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改变。
- 病入膏肓:与“病入骨髓”意思相近,形容病情或问题极其严重。
反义词
- 药到病除:形容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 手到擒来:比喻事情容易解决。
- 立竿见影:形容效果迅速显现。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平时不注意卫生,现在牙齿都蛀坏了,真是病入骨髓了。
- 这棵树被虫子咬得太厉害,已经病入骨髓,救不活了。
-
小学高年级:
- 他的坏习惯从小养成,现在想改都难,简直是病入骨髓。
- 这个公司的管理问题长期不解决,现在已经病入骨髓,很难挽回了。
-
初中:
- 环境污染如果不及时治理,等到病入骨髓,再想恢复就晚了。
- 他的赌博恶习已经病入骨髓,家人再怎么劝都没用。
-
高中及以上:
- 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到了清末已是病入骨髓,改革也无济于事。
- 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已病入骨髓,短期内难以复苏。
错误用法
-
形容小问题:
- ❌ 他只是感冒了,但医生说已经病入骨髓。(感冒是小病,不能用“病入骨髓”)
- ❌ 这个手机电池有点老化,但还不至于病入骨髓。(电池老化是轻微问题)
-
用于积极语境:
- ❌ 他的学习热情病入骨髓,每天都刻苦读书。(“病入骨髓”只能用于负面情况)
- ❌ 这个团队的合作精神病入骨髓,非常团结。(错误使用,应改为“根深蒂固”)
-
用于非生命体:
- ❌ 这台电脑的系统崩溃了,病入骨髓了。(“病入骨髓”一般用于人或生物)
- ❌ 这本书的内容错误太多,病入骨髓了。(应改为“错误百出”)
“病入骨髓”是一个形容问题极其严重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骨化风成
本文介绍了成语"骨化风成"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经过长期积累和磨练,人的思想、行为或某种风气已经深入骨髓,难以改变。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长期影响和深远改变的效果。近义词包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等。反义词包括"浅尝辄止"、"朝令夕改"等。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强调该成语适用于描述长期稳定的深入骨髓的改变。
病在膏肓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在膏肓”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源自中医对人体构造的理解,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或问题严重到无法解决的地步。其典故源于《左传》中的故事。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注意准确理解和使用。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kě jiù yào,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状况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其典故源自古代医学和道德观念,原指病情无法医治,后扩展形容人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恶劣。近义词有病入膏肓、无法挽回等。反义词有药到病除、改过自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避免误用和过度使用。
危在旦夕是什么意思
危在旦夕的读音危在旦夕的拼音为wēi zài dàn xī。危在旦夕的含义"危在旦夕"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形势极其危险,即将发生严重后果的紧迫状态。它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和危险的严重性。危在旦夕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描述了扁鹊为齐桓侯治病的故事。扁鹊观察到齐桓侯的身体状况不佳,但齐桓侯并未在意。扁鹊多次提醒,但齐桓侯仍不以为意。最终,扁鹊预测齐桓侯的病情将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说“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病名已不可为,今疾之已移至膏肓,药不能治。非砭石之所能及,将在旦夕。” 意思就是疾病已经深入
创巨痛深
本文介绍了成语“创巨痛深”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同时提供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用于形容所受的创伤和痛苦非常严重,让人难以承受。在正确的语境中运用该成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意思,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病入膏肓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入膏肓”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及反义词。该成语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引申为事物到了无法改变或恢复的境地。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具体说明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并指出在用法上需要注意的误区。
病入膏肓
“病入骨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ng rù gǔ zá,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愈的程度或某种不良影响深入内心难以改变。其源于古代医学和文化的融合,可能也与医学书籍有关。近义词有“病入膏肓”等,反义词为“健康无恙”等。在错误用法中,该成语被误用于非疾病类情况的严重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正确使用。
病染膏肓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染膏肓”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典故源于《左传》和名医华佗的故事。近义词有病入骨髓、不可救药等,反义词有药到病除、康复如初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需注意,该成语仅用于描述病情严重到无法挽救的情况,不可用于一般疾病或轻微不适的情况。
不可救疗
“不可救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kě jiù liáo,用于形容病情或其他问题严重到无法医治或挽救的地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无法改变的困境。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能与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和某些历史事件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和不可救药等。反义词包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和可望可及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运用。
洞见症结
“洞见症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jiàn zhèng jié】,意为能够深入地发现问题或事物的关键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法。该成语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精准判断的能力,常用来比喻人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其典故源于古代医学中医生观察病人症状,洞察病因的能力。近义词有洞察先机、见微知著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一知半解等。在正确使用上,应注意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语境搭配,同时在运用时需根据场合恰当使用。文章给出了关于洞见症结的多句例句来进一步说明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