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易水
读音
bēi gē yì shuǐ
含义
- 悲:悲伤、悲壮
- 歌:歌唱、吟诵
- 易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易县一带
整体含义:形容离别时的悲壮场景,或指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
典故
- 《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临行前,荆轲在易水边与众人告别,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乐器),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众人皆垂泪涕泣。
- 后世引用:唐代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即化用此典。
近义词
- 慷慨赴义:形容为正义事业英勇牺牲。
- 壮士断腕:比喻在危急关头果断舍弃局部以保全整体。
- 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坦然。
反义词
- 贪生怕死:形容胆小怯懦,畏惧死亡。
- 苟且偷生:指勉强活着,不顾尊严或原则。
- 畏首畏尾:形容做事顾虑太多,不敢放手去做。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荆轲在易水边唱悲歌,大家都哭了。
- 小学高年级:战士们出征前,像荆轲一样悲歌易水,场面十分感人。
- 初中:面对敌人的威胁,他毫无惧色,颇有悲歌易水的气概。
- 高中:革命先烈们悲歌易水,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 大学及以上: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悲歌易水,前赴后继,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 文学创作:他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船只,心中涌起一股悲歌易水般的苍凉。
- 演讲引用:我们要学习古人悲歌易水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
- 历史评论:荆轲刺秦的故事,正是悲歌易水的最佳诠释。
- 影视台词:“今日一别,或许再无相见之日,让我们效仿古人,悲歌易水!”
- 新闻报道:消防员冲入火场前,队友们目送他们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悲歌易水的壮烈。
错误用法
- 用于轻松场合:错误示例:“毕业聚会上,大家悲歌易水,依依不舍。”(“悲歌易水”形容的是壮烈离别,不适合普通离别场景。)
- 形容日常小事:错误示例:“他搬家时悲歌易水,非常难过。”(成语程度过重,不适合形容普通情感。)
- 误用为欢乐场景:错误示例:“婚礼上,新郎悲歌易水,表达对新娘的爱。”(完全不符合语境。)
- 混淆近义词:错误示例:“他考试失败后悲歌易水,非常沮丧。”(应使用“悲痛欲绝”等词,而非形容壮烈情怀的成语。)
- 用于非离别场景:错误示例:“他在演讲时悲歌易水,激励了全场观众。”(除非演讲主题涉及牺牲或壮烈行为,否则不适用。)
“悲歌易水”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战国诗词精选 10首描写战争与柔情的经典古诗赏析
烽火淬炼的诗魂:战国诗词中的铁血与柔情战国时代,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交织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片被烽火淬炼的土地上,诗歌并未因战乱而凋零,反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战国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们大多未被系统收录,散见于《诗经》《楚辞》及诸子著作中,却真实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心灵图景。《诗经·秦风·无衣》是战国军旅诗的代表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诞生于战国前期的秦国民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展现了战士间生死与共的情谊。诗中重复的"与子同"结构,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恰似战鼓催征。历史学家考证,此诗很可能创作于秦与魏国河西之战时期,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重塑荆轲形象 从陶渊明到龚自珍的10首经典咏荆轲诗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荆轲的诗词,展现其英勇、忠诚和悲壮的形象。文章通过五篇不同角度的诗词描绘,包括《荆轲歌 / 送君歌》、《易水送别》、《咏史·其四》、《荆轲歌 / 刺秦王》等,以及其他佚名诗人的作品,突出了荆轲的侠骨柔情、壮志凌云、英勇忠诚的品质。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荆轲的英勇事迹,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这些诗词作品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与价值。
清末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变革之思 10首写末世悲歌与觉醒先声的经典诗词赏析
末世悲歌与觉醒先声:清末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变革之思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震醒了沉睡的古老文明。在这风云激荡的历史转折点上,诗词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承载了知识分子最深沉的情感与思考。清末诗词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又因时代剧变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强度,成为记录民族危亡与精神觉醒的珍贵文本。龚自珍(1792-1841)作为晚清诗坛的先驱,其作品已透露出时代变革的先声。这位道光年间的思想家、诗人以锐利的目光洞察社会危机,在《己亥杂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万马齐
描写黄海战役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黄海战役的诗词的文章内容,这些文章通过诗词的形式描绘了黄海战役的悲壮场面、英勇的将士以及他们的壮志与牺牲。文章通过不同篇章,展现了黄海之滨的英勇与悲壮,以及对英雄们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这些诗词见证了历史的瞬间,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五篇文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黄海战役的诗词集,让人们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苏轼描写战争的诗词
本文收录了苏轼描写战争的诗词共五篇,涵盖多个朝代和场景。这些诗词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英雄形象以及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与哀愁。苏轼通过深沉的人文关怀与细腻的情感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战争时期的社会画卷,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文章逐一解析了每篇诗词的原文、作者、朝代以及内涵,以期满足读者的需求。
悲歌击筑
悲歌击筑是一个成语,形容悲伤而激昂的氛围或情感状态。其读音为bēi gē jī zhù。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常常用于描绘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场景或情境。悲歌击筑的典故与音乐家高渐离为表达对荆轲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有关。近义词包括慷慨悲歌、悲声慷慨等,反义词则是欢声笑语、欢歌笑语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拼写错误以及滥用成语等错误用法。
写出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
写出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第1篇)古今战争的诗词,饱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全文及作者:烽火戏诸侯,开宴洛阳宫。——唐·杜牧《阿房宫赋》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作者用此句描写秦始皇时期对战乱的高度戒备和防御状态。解析:“烽火”是指古代军事紧急情况的信号,常与战争有关;“戏诸侯”即取悦各路诸侯,暗示了当时的战争背景和统治者的权力。而“开宴洛阳宫”则暗指战争后的暂时和平,却也暗示了未来可能的战争危机。战伐兵戈事,英雄气纵横。——唐·刘禹锡《学诸葛亮所乘畢良殿二閒口号五首之一》作者借用对英雄形象
描写古战场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古战场的诗词,包括《从军行七首·其四》、《古战场文》、《凉州词》等。这些诗词以古战场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慨。文中还提到了岳飞创作的《铁马冰河》等作品,展现了古代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此外,还有一些自创的诗词如《古战场怀古》、《战地春望》等,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和战争的反思与哀思。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视生命。
描写甘肃古战场的古诗词
描写甘肃古战场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甘肃古战场的古诗词一、李煜《凉州词》原文:剑阁峥嵘而崔嵬,万丈高峰入云霄。铁骑突出刀枪鸣,血染征袍如火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者:李煜,五代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朝代为唐朝末至五代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甘肃一带古战场的雄壮景象,通过“剑阁峥嵘”等词句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二、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甘肃玉门关一带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豪情。通过“孤城”、“万仞山”等词句,展现
关于描写项羽的诗词
本篇文章汇集了关于描写项羽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位英雄的形象和事迹。文章介绍了多首诗词,包括《西楚霸王歌》、《乌江自刎歌》等,这些诗作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内涵,生动地描绘了项羽的英勇无畏、豪情壮志以及在爱情中的柔情与坚贞。文章还提到了许多其他描写项羽的诗词作品,如《英雄泪》、《霸王之志》等,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更是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和弘扬。这些诗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激发我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