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半痴不颠」详解
读音
bàn chī bù diān
含义
- 半:一半,不完全。
- 痴:愚笨、呆傻。
- 不:否定词。
- 颠:疯癫、精神失常。
整体含义:形容人看起来有些傻气或疯癫,但又不完全是真正的痴傻,可能带有装疯卖傻或故意表现得疯疯癫癫的意味。
典故
- 《水浒传》中的李逵:李逵性格鲁莽,常常表现得疯疯癫癫,但并非真的痴傻,而是性情直率、不拘小节,因此可以用「半痴不颠」形容他。
- 民间故事中的济公:济公和尚看似疯癫,实则智慧超群,常常以疯癫之态行善除恶,也是「半痴不颠」的典型代表。
-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故意装傻充愣逗乐众人,实际上她精明世故,这也符合「半痴不颠」的特点。
近义词
- 装疯卖傻:故意表现得疯癫或愚蠢,以掩饰真实意图。
- 疯疯癫癫:形容人言行举止不正常,但未必是真疯。
- 傻里傻气:看起来有些呆傻,但不一定是真的愚笨。
- 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显得愚笨,与「半痴不颠」有相似之处。
反义词
- 一本正经:形容人严肃认真,不疯癫也不装傻。
- 聪明伶俐:形容人机灵聪慧,与「半痴不颠」的傻气相反。
- 神志清醒:形容人思维清晰,不疯癫。
- 理智冷静:形容人沉着冷静,不疯癫也不装傻。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整天嘻嘻哈哈的,像个「半痴不颠」的小孩。
- 小明故意「半痴不颠」地扮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
小学高年级:
- 爷爷讲故事时,总爱「半痴不颠」地模仿故事里的人物。
- 她「半痴不颠」地摇头晃脑,假装自己是个小丑。
-
初中:
- 他表面上「半痴不颠」,实际上心里比谁都清楚。
- 这个角色在剧中「半痴不颠」,却总能说出惊人的真理。
-
高中:
- 他「半痴不颠」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对世俗的讽刺。
- 有些人用「半痴不颠」的方式逃避现实,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
大学及以上:
-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半痴不颠」有时是一种生存智慧。
- 他的「半痴不颠」并非真疯,而是对荒诞世界的无声抗议。
错误用法
-
形容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 ❌ 这个精神病患者「半痴不颠」地走在街上。(错误,因为「半痴不颠」不适用于真正的精神疾病。)
-
形容完全正常的人:
- ❌ 他平时很严肃,今天突然「半痴不颠」。(错误,因为「半痴不颠」通常指长期或习惯性的表现。)
-
形容动物行为:
- ❌ 这只狗「半痴不颠」地追着自己的尾巴。(错误,该成语一般用于形容人。)
-
形容完全疯癫的人:
- ❌ 那个疯子「半痴不颠」地大喊大叫。(错误,因为「半痴不颠」带有装傻的意味,不适用于完全疯癫的人。)
总结:「半痴不颠」是一个带有戏谑意味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装疯卖傻或看似疯癫实则聪明的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假仁假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假仁假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假仁假义指的是表面装作仁慈和正义,实际上却是出于私利或欺骗他人,常用来形容虚伪、不真诚的人或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道德观念和历史故事。在使用假仁假义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和滥用。同时,也要避免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形容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尊严。
大智若愚
本文主要解释了成语“大智若愚”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这个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内在智慧深沉、内敛不张扬的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如误解为真正的愚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实际行为不符的用法。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大智若愚”这一成语。
大智如愚
大智如愚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字面意思为拥有极大的智慧却表现得像愚钝一般。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内心聪明、智慧超群,但表面上却表现得平凡、不张扬的人。典故中讲述了古代智者和文人的故事,强调大智如愚的内涵。近义词包括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卖弄聪明等。使用大智如愚时需要避免误用为愚蠢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文章对于大智如愚的详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符合契是什么意思
同符合契的读音同符合契的读音为:tóng hé fú qì,其中“契”字读作qì,声调为第四声。同符合契的含义同符合契,字面意思为“相同且符合约定”,指思想、言行、行动等各方面都完全一致,相互符合,没有矛盾或出入。具体来说,它强调的是在某种约定或准则下,各方都能达成一致,相互配合默契,达到共同的目标。同符合契的典故同符合契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契约文化。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订立契约来规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各方都能严格遵守契约的规定,做到同符合契,那么就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的默契和配合程度。同符合契的近义词共通无异: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各方意见一致,没有分
绝仁弃义
本文介绍了成语“绝仁弃义”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及用法。该成语表示完全抛弃仁爱和道德的准则,形容人冷酷无情、不讲道德。其典故源于儒家思想。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同时指出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场合和误用情况,避免产生歧义。
告朔饩羊
本文介绍了成语“告朔饩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原意是在每月初的朔日向神灵献上羊肉,现用来比喻借义行事、名实不符或只说空话不付诸实际行动的行为。文章还指出了错误使用场合和滥用该成语的情况。希望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告朔饩羊”这一成语。
言不逮意是什么意思
言不逮意的读音读音:yán bù dǎi yì言不逮意的含义“言不逮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的语言或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情感。它通常用来形容表达不够准确、不够生动,无法完全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言不逮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源于古代人们对于言语与内心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往往认为言辞是内心情感的反映,但有时候语言却无法完全表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因此,“言不逮意”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情况。言不逮意的近义词言不尽意词不达意意在言外言不尽辞言难尽意言语道断意存笔先心有余而力不足言不逮意的反义词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言之有物言出必行言辞达意言辞恳切言传
无风作浪是什么意思
无风作浪的读音无风作浪的读音为:wú fēng zuò làng。无风作浪的含义无风作浪,字面意思是指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制造出波浪。比喻在无端或无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制造事端或引起纷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的行为。无风作浪的典故无风作浪的典故源于古代的航海故事。在古代,航海者常常会遇到风平浪静的情况,但有时却会出现无端涌起的波浪,给航海带来困扰。人们便用“无风作浪”来形容那些没有明显原因却制造事端的行为。无风作浪的近义词无事生非:指没有事情却故意制造事端。兴风作浪:指故意制造事端或煽动闹事。搬弄是非:指在背后散布谣言,制造矛盾。无风作浪的反义词风平浪静:指没有波澜、平静的状态。安
刳胎杀夭
本文介绍了成语“刳胎杀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极其残忍的行为,源于古代对生命的极端伤害,如杀害未出生的胎儿。其近义词包括残忍无情、暴虐无道等,反义词则为慈悲为怀、仁爱善良等。文章还强调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语境,避免误用。
假仁假意
本文介绍了假仁假意的读音、含义和典故。假仁假意形容一个人或团体表面装作仁慈善良,实则内心毫无真正的善意和同情心,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虚伪的行为。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风气的复杂性和一些人的虚伪行为。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假仁假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在使用假仁假意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语境的匹配性,避免错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