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书生
读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含义
- 白面:指脸色白皙,形容人面容清秀,缺乏风吹日晒的痕迹。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指年轻、学识尚浅或缺乏实际经验的文人。
- 整体含义:形容外表斯文、缺乏社会经验或实际能力的读书人,常带有贬义,指其只会纸上谈兵,不谙世事。
典故
- 《晋书·王衍传》:
西晋名士王衍容貌俊秀,谈吐风雅,但缺乏治国才能,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后人以“白面书生”讽刺其空有才学而无实干之能。 - 《南史·沈庆之传》:
南朝宋将领沈庆之曾批评朝廷任用文官指挥军事,说:“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陛下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意指书生不懂军事,难以成事。 - 《红楼梦》:
贾宝玉虽饱读诗书,但厌恶科举功名,被世俗视为“白面书生”,暗指其不谙世务。
近义词
-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文弱书生——形容读书人体质弱或性格懦弱。
- 书呆子——指死读书而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 绣花枕头——外表好看,内里空虚,徒有其表。
反义词
- 老成持重——形容人经验丰富,行事稳重。
- 实干家——指注重实践、能解决问题的人。
- 行家里手——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人。
- 久经沙场——比喻阅历丰富,经历过各种考验。
例句
- 小学低年级:那个戴眼镜的哥哥是个白面书生,连篮球都不会打。
- 小学高年级:别看他成绩好,其实是个白面书生,遇到困难就慌了。
- 初中:历史上许多白面书生空谈治国,最终误国误民。
- 高中:他虽是名校毕业,但缺乏社会经验,难免被人嘲笑为白面书生。
- 大学及以上:在企业管理中,白面书生式的理论派往往不如实战派受欢迎。
- 职场场景:新来的策划只会写方案,执行能力太差,真是个白面书生。
- 历史评论:南宋末年,朝廷重用白面书生,导致军事屡屡失利。
- 文学描写:他面容清秀,举止文雅,却因不谙世事被称作白面书生。
- 家庭教育:父母不希望孩子变成白面书生,所以鼓励他多参加社会实践。
- 影视评价:这部电影的主角起初是个白面书生,后来在历练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他文质彬彬,真是个白面书生!”(正确应为“文雅书生”或“谦谦君子”) - 形容女性:
❌ “她皮肤白皙,像个白面书生。”(该成语通常指男性) - 指代所有读书人:
❌ “大学教授都是白面书生。”(并非所有学者都缺乏实践经验) - 混淆近义词:
❌ “他是个书呆子,整天埋头苦读,真是个白面书生。”(“书呆子”侧重死读书,“白面书生”侧重缺乏实际能力) - 忽视语境贬义:
❌ “这位年轻博士才华横溢,堪称白面书生。”(易被误解为讽刺)
总结:“白面书生”多用于调侃或批评读书人缺乏实际能力,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
你可能感兴趣
白面书郎
白面书郎是指外表俊美、面容白净、学识渊博的年轻读书人或学者。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来形容年轻俊美的男子,并强调其学识渊博。白面书郎的近义词包括才子佳人、书生、俊才星驰等。反义词则为老态龙钟、粗俗不堪、庸才俗士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贬低或嘲笑他人的场合,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华。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年轻读书人或学者的优秀品质。
白面儒冠
白面儒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i miàn rú guān。该成语用于形容文雅、风度翩翩的士人形象,其中“白面”指面容白净,“儒冠”代表儒生的帽子。白面儒冠最早出自《史记·儒林列传》。此外,在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也有类似形象描述。其近义词有温文尔雅、斯文有礼、温文儒雅等。反义词包括粗俗无礼、野蛮无度、粗鲁无礼等。使用时应避免与“白面书生”等混淆,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文雅举止和风度翩翩的形象。
白面儒生
白面儒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ái miàn rú shēng。该成语用于形容面容白净、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形象,有时带有文弱、书卷气的意味。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读书人形象。白面儒生的近义词包括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等,反义词为粗鲁无礼、野蛮无文等。在正确理解和使用上,应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不文雅或粗俗的人,以及在不当场合随意扩大其使用范围。该成语在描绘古代读书人形象时常见,并用于形容那些有着高尚品德和学识的人。
道学先生
本文介绍了"道学先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指出了该词的错误用法。道学先生原指注重道学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人,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和故事。道学先生的近义词包括儒雅之士、学者和道德家等,反义词则是实干家、行动派和实践者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道学先生的用法,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全面考虑其背后的含义和背景,避免混淆和误用。
书生之见是什么意思
书生之见的读音书生之见的拼音是:shū shēng zhī jiàn。书生之见的含义“书生之见”是指那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经验或者过于狭隘的看法和观点,常用来形容那些只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的人所持有的见解。书生之见的典故“书生之见”的典故源自于古代中国,当时书生们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和现实感知能力。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成语提醒人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和现实的感知能力也同样重要。典故中可以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历史上某些书生提出的治国方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未能得到实施,或者因为过于理想化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志大才疏是什么意思
志大才疏的读音志大才疏,读音为 zhì dà cái shū。其中,“志”表示抱负、志向;“才”表示才能、能力;“大”和“疏”则分别表示其程度和状态。志大才疏的含义“志大才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抱负很大而才能不足以实现其抱负。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缺乏相应的才能和实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志大才疏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王充传》。王充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因为才能不足,最终未能实现其抱负。此外,还有类似的典故,如三国时期马谡的故事。马谡在诸葛亮面前夸下海口,但因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在街亭之战中失利,导致蜀军大败。这些典故都形象地诠释了“志大才疏”的含义。志大才疏的近义词空
戴发含牙
“戴发含牙”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或事物的原始、野蛮或未开化的状态。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人的野蛮、粗鲁或未受文明教化的状态。其近义词为野蛮粗鲁、原始未开化等,反义词为文明开化、教化有道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使用场合不当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示例。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的读音读音:shàng zhǐ shàng tán bīng纸上谈兵的含义“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纸上谈论打仗。它用来形容那些只会在口头上谈论理论,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实践能力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空泛性,以及缺乏实际经验和行动的重要性。纸上谈兵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将领,他在军事理论上有着丰富的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军事经验。在一次战争中,赵王因为信任赵括的军事理论,任命他为主将。然而,由于赵括缺乏实战经验,他制定的战略和战术在实际作战中并不奏效,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失败。这个故事成为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来形容那些只擅长理
驹齿未落
本文介绍了成语“驹齿未落”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及其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情境。该成语比喻时间还早或人年纪尚轻、经验不足,常用来形容年轻人在某些领域需要继续学习和锻炼,或事情尚未成熟需等待时机。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如不能用于形容已经成熟或经验丰富的人或事物。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成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读音为bù jīng yī shì,bú jīng yī zhì,含义是通过亲身经历来增长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性。典故源于古代俗语。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教训的价值,近义词为"吃一堑,长一智",反义词则指没有经过实践就自以为是的态度。文章还提到了这个成语的错误用法及正确理解方式。总的来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提醒人们勇于尝试、积累经验并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