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迭奏:一场华美的音乐盛宴
读音
bā yīn dié zòu
含义
“八音”指古代八种乐器材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所制的乐器;“迭”意为交替、轮番;“奏”即演奏。成语形容多种乐器轮番演奏,音乐丰富多变,后比喻文章辞藻华丽或事物丰富多彩。
典故
- 《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礼乐制度时提到“八音”分类,成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基础。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赞叹“五声和,八风平”,暗合八音和谐之意。
- 唐代宫廷燕乐常以八音乐器合奏,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可视为八音迭奏的生动写照。
近义词
- 珠玑咳唾:形容言辞如珠玉般珍贵华丽。
- 鸾歌凤舞:比喻音乐或文章美妙绝伦。
- 错彩镂金:指诗文词藻绚烂精致。
反义词
- 单调乏味:缺乏变化,令人厌倦。
- 陈词滥调:内容空洞,毫无新意。
- 索然无味:平淡无趣,没有吸引力。
例句
小学阶段
- 联欢会上,同学们用各种乐器表演,真是八音迭奏!(四年级)
- 这篇童话描写森林音乐会,语言像八音迭奏一样动听。(五年级)
中学阶段
- 苏轼的《赤壁赋》骈散结合,如八音迭奏般富有韵律。(初一)
- 交响乐团演奏时,弦乐与管乐交替呼应,堪称八音迭奏。(初二)
- 这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设计精巧,宛如八音迭奏般层次丰富。(初三)
高中及以上
-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乐伎手持不同乐器,构成八音迭奏的视觉意象。(高一)
- 李商隐的诗善用典故,语言如八音迭奏般华美深邃。(高二)
- 园林设计中亭台水榭的布局,暗合八音迭奏的空间节奏感。(高三)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1:形容单一乐器演奏
例:古琴独奏会上,琴师指法如八音迭奏。(×)
解析:独奏无法体现“多种乐器交替”的含义。
❌ 错误场景2:描述杂乱无章的噪音
例:工地上的机器声此起彼伏,简直是八音迭奏。(×)
解析:成语仅用于褒义,指和谐美妙的音乐或文采。
❌ 错误场景3:比喻简单直白的表达
例:他的演讲通俗易懂,可谓八音迭奏。(×)
解析:与“华丽丰富”的语义相悖。
小贴士:使用时可联想“交响乐”或“锦绣文章”的意象,避免用于单一、杂乱或朴素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八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数字“八”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含义及解析。包括其在汉字中的象形意义,如表示分开相背的样子,作为地名、数字及姓氏的使用。同时,“八”还具有多种引申义,如表示次第、乐器的统称等。
遏密八音是什么意思
“遏密八音”是一个成语,指停止或减少音乐之声,出自《周礼·春官·大司乐》。它用于形容庄重的场合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近义词包括静寂无声、鸦雀无声、万籁俱寂等。反义词有喧嚣嘈杂、热闹非凡、声势浩大等。使用时应根据场合和语境恰当运用,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
八音遏密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的典故用法和常见错误解析
八音遏密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ā yīn è mì。它用来形容音乐停止或声音消失的状态。“八音”指古代八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遏密”表示停止、静寂。该成语出自《史记》中的《封禅书》,描述庄重场合音乐突然停止的情景。其近义词包括静谧无声、悄无声息等,反义词为喧嚣嘈杂。但在错误用法中,人们可能将其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搭配不当的词语。因此,使用时应确保符合成语的意境。
关于箫的诗词
关于箫的诗词(第1篇)关于箫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江雪作者:柳宗元(唐代)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遥望竹林间,箫声何处起。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诗人遥望竹林间,仿佛听到箫声飘渺而起。箫声在静寂的雪景中显得格外突出,更增添了寒江的冷寂和孤寂。二、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翠翘金雀玉搔头,钗留一枝压鬓边。箫鼓声残夜未央,翠华摇摇倚天光。解析:此诗中,箫鼓声作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为夜晚的宴会增添了气氛。箫声在翠华摇曳的宫廷之中,如诗如画地流淌,表现了古代皇室的生活情态和艺术气息。三、闻笛有感作
关于鼓的诗词
关于鼓的诗词(第1篇)关于鼓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登高》:“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唐·李白《子夜吴歌·春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君看鼓舞势,俱是诤臣形。”——唐·李白《古风》:“战鼓悲鸣兮声震天,旌旗猎猎兮敌胆寒。”——汉·乐府诗《如梦令》:“山气日凄清,古道隐孤舟。击鼓催人行,人心无怨愁。”——唐·陈子龙二、解析李白的《登高》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一句,描绘了钟鼓和美食的繁华景象,但诗人却认为这些都不足为贵。此处的“钟鼓”代表了当时盛行的音乐和娱乐活动,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淡漠和超脱。在李白的《子夜吴歌·春歌》中,“君看鼓舞势,俱是诤臣形”描绘了鼓舞的姿态
10首关于笙箫的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丝竹雅音中的文人情怀
描写笙箫的诗词的内容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多首关于笙箫的古诗词,包括《述笛寄浩初师》、《声声慢·玉娥箫鼓》、《夜宴歌》、《夜筝》等。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意象描绘笙箫之声的优美和哀愁,传达出深沉的情感。文章还介绍了几首与笙箫有关的古诗词,如《西厢记·琴瑟相调》、《琵琶行》、《秋夜长》、《渔家乐》等,这些诗词中的笙箫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笙箫作为传统乐器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以及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境和文化意蕴。这些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解析 从边塞到江南的千年音乐文化流变
弦外之音: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与文化流变胡琴,这一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弦鸣乐器,自隋唐传入中原后,便在中国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回响。从边塞的苍凉到江南的婉转,从异域风情到本土雅音,胡琴在诗词中的嬗变轨迹,恰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见证。本文撷取历代咏胡琴之佳作,解析其文化意蕴与审美流变。唐代:异域新声的惊艳亮相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盛唐)此诗将胡琴与琵琶、羌笛并置,展现边塞军中音乐的异域色彩。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背景下,胡琴成为盛唐气象中开放包容的符号。白居易《筝》:"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中唐)通过对比古筝的清
10首关于埙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埙音中的离愁与生命感怀
描写埙的古诗词的文章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埙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文章中介绍了多篇古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埙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们内心的情感与思绪。通过介绍古诗词中对埙的描绘,如《咏埙》《听吹埙》等,文章展示了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埙的独特音色和深远的韵味使其成为情感表达的桥梁,并且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埙这一传统乐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探寻千年笙韵 关于笙的诗词名句与历史典故赏析
笙声何处觅:穿越千年的凤管鸾音笙,这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在中国诗词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笙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其清越悠扬的音色,既能够模拟"凤鸣",又能够表现"龙吟",成为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绝妙载体。唐代诗人李峤在《笙》诗中写道:"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短短二十字,既点明了笙的制作材料——悬匏(葫芦)和孤筱(竹子),又通过"歌鸾翼"、"舞凤哀"的意象,展现了笙声的灵动与哀婉。李峤以工整的对仗和精炼的语言,将笙的形制与音色完美融合。李白在《凤笙篇》中吟咏:"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这位诗仙将笙与仙人意象相结合
探寻古诗词中的胡琴意象 关于胡琴的10首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胡琴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胡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工具。文章选取了五篇描写胡琴的诗词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摘要描述。这些诗词展现了胡琴的美妙音色和演奏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表达方式。胡琴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上,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