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纮同轨

八纮同轨:天下归一的理想境界

读音

bā hóng tóng guǐ

含义

  • 八纮:古代指天地四方的极限,泛指天下。
  • 同轨:车辙相同,比喻制度统一、政令通行。
    整体含义:形容天下统一,政令通达,四海归心。

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统一、文化融合的理想状态,既有地理疆域的整合,也有制度文化的趋同。

典故

  1. 《淮南子·原道训》

    “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八纮九野之水,天枢之野,皆在掌握。”
    此处“八纮”指极远之地,后引申为天下。

  2. 《晋书·武帝纪》

    “廓清梁岷,包怀扬越,八纮同轨,祥瑞屡臻。”
    晋武帝统一三国后,用此成语形容天下一统的盛况。

  3. 唐代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

    “八纮同轨,无思不服。”
    形容唐王朝平定叛乱后,天下归附的景象。

近义词

  1. 天下一家:指天下人亲如一家,和谐共处。
  2. 四海一家:形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 率土同庆:普天之下共同庆祝,多用于统一或盛事。
  4. 九州同风:比喻天下风俗教化一致。

反义词

  1.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2. 各自为政: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协作统一。
  3. 割据一方: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局面。
  4. 政出多门:政令不统一,形容管理混乱。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老师说,我们要像“八纮同轨”一样,全班同学团结一致。(比喻班级团结)

  2. 小学高年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实现了“八纮同轨”,书同文,车同轨。

  3. 初中

    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八纮同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4. 高中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正是“八纮同轨”式的合作共赢。

  5. 大学/学术

    从“八纮同轨”到“一带一路”,中国始终追求的是和平发展的天下观。

(其他例句可根据具体场景补充,如历史论述、政治评论、文化比较等。)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小范围统一

    ❌ “我们小组意见‘八纮同轨’,都同意这个方案。”(成语多用于宏大规模,不适用于小团体)

  2. 混淆近义词

    ❌ “公司各部门‘八纮同轨’,各自完成了任务。”(应为“分工合作”,强调统一而非分散执行)

  3. 脱离历史语境

    ❌ “手机品牌市场‘八纮同轨’,只剩一个牌子。”(滥用成语,商业竞争不涉及政令统一)

  4. 反向比喻

    ❌ “战国七雄‘八纮同轨’,打得不可开交。”(完全违背成语含义,战国是分裂时期)


“八纮同轨”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和平统一的永恒向往。从秦汉的疆域一统到今天的全球化合作,这一成语始终闪耀着中国人对“大同世界”的智慧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关于张仪的诗词

关于张仪的诗词(第1篇)关于张仪的诗词并不多见,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创作的文章:关于张仪的诗词及解析一、诗词全文战国策·张仪传作者:佚名(无法确定具体作者)朝代:战国时期张仪拥旄过列国,舌战群雄谋略高。辞气纵横善辞令,巧言如簧解纷扰。智勇双全镇诸侯,一怒诸侯皆惧怕。六国连横归秦手,功名千秋传天下。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张仪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游走于列国之间,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成功地为秦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二、其他与张仪相关的诗词虽然直接描写张仪的诗词不多,但有些诗词中提到了与张仪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例如:史记·秦本纪(节选)秦惠文王嘉张仪之功,封为武信君。)秦风起兮张仪谋,威

一首描写爱国的古诗词

本文所撰写的文章围绕着“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展开,主要介绍了五首不同的爱国古诗词,包括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以及文天祥的另一首诗《扬眉剑出鞘》。这些诗词都以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他们或感叹国家的命运,或表达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期盼,或将自己的赤诚之心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在情感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首描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包括陆游、文天祥、岳飞和辛弃疾的作品。这些诗词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对国家

包举宇内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个胸怀天下的成语

包举宇内的拼音为bāo jǔ yùnèi。这个成语意味着包括、笼罩了整个天下或整个世界,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它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典故中描述了屈原的志向高洁,行为廉洁,思想深远广博。包举宇内的近义词有笼盖天下、涵盖四海等,反义词则为一隅之见、管中窥豹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以用来形容学识、企业、演讲等的广博和深远。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夸张或不当的用法。

遐迩一体是什么意思

遐迩一体的读音读音:xiá ěr yī tǐ,其中xiá的声调为三声,ěr的声调为二声,yī和tǐ的声调均为四声。遐迩一体的含义“遐迩一体”是指无论远近都统一、一致,形容事物的普遍性或整体性。其中,“遐”表示远,“迩”表示近,“一体”则表示统一、一致。遐迩一体的典故“遐迩一体”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其典故和出处较为丰富。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或社会和谐等。例如,在《诗经》中就有“遐不谓矣,君子之车”的诗句,表达了远近皆宜、普遍适用的意思。此外,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时期,也常用来形容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局面。遐迩一体的近义词一体化统

统一世界 读后感

统一世界 读后感(第1篇)统一世界 读后感我想说的是《统一世界》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期待着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一个“统一世界”的景象。初读此书,我被其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所吸引。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类对统一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合作,再到未来可能的宇宙联合,全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展现了个人的奋斗与成长。这让我不仅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也对“统一”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统一世界》主要讲述了人类从分裂到逐渐走向统一的故事。在故事中,各个文明、国家、甚至个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书的主

统一中原 读后感

统一中原 读后感(第1篇)统一中原 读后感首次拿到这本《统一中原》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翻开这厚重的书页,期待着能一窥古代中原的统一历程。这本书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原地区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变迁,其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初读此书,我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使我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的斗争与拼搏。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为了统一中原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令人敬佩。《统一中原》主要讲述了中原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各部族、各政权之间的纷争与斗争,以及最终实现统一的过程。书中详细描述了各

一家一计是什么意思

一家一计的读音拼音:yī jiā yī jì,注音:ㄧ ㄐㄧㄚ ㄧ ㄐㄧˋ。一家一计的含义"一家一计"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它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暗示了家庭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或家庭中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依赖他人或统一的指导。一家一计的典故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它反映了社会和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每个家庭或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在古代社会,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种差异在成语"一家一计"中得到了体现。一家一计的近义词各有各志:指每个人都

同文共轨是什么意思

同文共轨的读音同文共轨的读音为:tóng wén gòng guǐ。同文共轨的含义同文共轨,字面意思为使用相同的文字,采取共同的道路或规则。它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在文化、语言、制度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一致。这个成语强调了统一和和谐的重要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同文共轨的典故同文共轨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统一历程。在古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为了实现统一和交流的便利,人们开始逐渐采用相同的文字和制定统一的规则。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使得全国人民使用统一的文字。此外,古代的丝绸之路也是同文共轨的象征,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

法出一门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法出一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文章指出,“法出一门”指的是法律、制度等规定都是统一的,出自一源,也可形容某种思想、理论或做法具有统一性。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统一性。近义词包括一致无二、统一规范等,反义词为千差万别、各自为政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给出了正确使用示例。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