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呼应:成语详解
读音
八方呼应(bā fāng hū yìng)
含义
- 八: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泛指四面八方。
- 方:方向、方位。
- 呼:呼唤、号召。
- 应:响应、回应。
整体含义:形容各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声势或影响力。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号召各路诸侯共同抗秦,最终“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形成“八方呼应”之势,一举击败秦军。
- 《三国演义》: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联合孙权、刘璋等势力,形成“八方呼应”的局面,共同对抗曹操。
- 民间传说:古代农民起义时,首领振臂一呼,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形成“八方呼应”的起义浪潮。
近义词
- 一呼百应:形容号召力强,响应者众多。
- 众星拱月:比喻众人围绕一个中心,共同支持。
- 群策群力:形容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谋划。
- 万众一心:形容众人团结一致,目标相同。
反义词
- 孤掌难鸣: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
- 独木难支:形容一个人难以支撑大局。
- 各自为政:指各人按自己的主张行事,缺乏协作。
- 一盘散沙:比喻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同学们“八方呼应”,纷纷捡起地上的垃圾。
- 小学高年级:班长提议组织春游,全班同学“八方呼应”,很快就制定了计划。
- 初中:学校发起“光盘行动”,全校师生“八方呼应”,浪费现象大大减少。
- 高中:政府推出新政策后,社会各界“八方呼应”,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 大学:学生会发起公益活动,全校师生“八方呼应”,募集了大量物资。
- 职场:公司推出新项目,各部门“八方呼应”,迅速推进实施。
- 社会: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八方呼应”,共同抗击疫情。
- 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八方呼应”,共同抵御外敌。
- 文学:作家发表新书后,读者“八方呼应”,纷纷购买阅读。
- 体育:队长号召队友加强训练,全队“八方呼应”,最终赢得比赛。
- 科技:科学家提出新理论,学术界“八方呼应”,展开深入研究。
- 商业:品牌推出新产品,消费者“八方呼应”,销量迅速增长。
- 政治:领导人提出改革方案,社会各界“八方呼应”,推动政策落地。
- 文化:非遗传承人呼吁保护传统文化,民众“八方呼应”,积极参与。
- 教育:学校倡导素质教育,家长“八方呼应”,支持教育改革。
- 环保:环保组织发起植树活动,市民“八方呼应”,踊跃参与。
- 公益:慈善机构发起募捐,社会各界“八方呼应”,慷慨解囊。
- 军事: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士兵“八方呼应”,迅速执行。
- 国际:联合国呼吁全球合作,各国“八方呼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日常生活:社区组织义务劳动,居民“八方呼应”,环境焕然一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单方面响应”:
- ❌ 错误:老板提出加班要求,只有少数员工“八方呼应”。
- ✅ 正确:老板提出加班要求,员工们“八方呼应”,纷纷留下来工作。
-
误用为“消极抵抗”:
- ❌ 错误:政府发布新规,民众“八方呼应”,表示反对。
- ✅ 正确:政府发布新规,民众“八方呼应”,积极配合执行。
-
误用为“孤立无援”:
- ❌ 错误:他一个人面对困难,感到“八方呼应”。
- ✅ 正确:他一个人面对困难,感到“孤掌难鸣”。
-
误用为“杂乱无章”:
- ❌ 错误: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显得“八方呼应”。
- ✅ 正确: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显得“杂乱无章”。
总结:“八方呼应”强调多方协调配合,不能用于形容单方面行动或消极抵抗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八方支持是什么意思 解读众志成城的温暖力量与正确用法
“八方支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ā fāng zhī chí。它指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和帮助,强调各方力量的汇聚和共同支持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的重视和向往。它常用于形容个人或组织在困难时得到来自各方的援助和帮助。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时避免错误用法,如单方面的行为或滥用该词语。正确的使用方式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在抗击疫情、项目建设、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八方支持的积极影响。
关于共事的诗词
关于共事的诗词(第1篇)关于共事的诗词一、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原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共事一堂,心有灵犀。作者:佚名(诗经编者)朝代:先秦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君子与淑女之间美好的共事情景,以“共事一堂”为象征,表达了彼此心灵相通、默契共处的情感。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共事人如春,春意满乾坤。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以草喻人,表达了与共事之人相处如同春天般充满生机与活力,春意盎然,充满希望与美好。三、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共事同舟渡,岁月静好时。作者:杜甫(唐)解析:此诗以国破山河为背景,表达了在共事中与同伴
关于同事的诗词
关于同事的诗词(第1篇)关于同事的诗词及其解析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同事多才俊,相送几度秋。远望千帆过,前路满心愁。云台起峰岳,回首一噫然。作者: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此诗为白居易在长安任职时,送别同事而作。解析:此诗以古原草为背景,表达了对同事离别的深深不舍之情。诗中赞美了同事的多才多艺和共同度过的时光,对前路充满了忧愁与期望。“云台起峰岳,回首一噫然”更描绘了对同事的深深怀念与感慨。二、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同事之谊,千
关于团队诗词
关于团队诗词(第1篇)关于团队诗词的文章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工具,更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象征。团队诗词,顾名思义,是集体创作、共同吟咏的诗歌,它体现了团结、和谐与共同进步的精神。下面,将通过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团队诗词,来解析其内涵与魅力。二、古诗词展示及解析《短歌行》作者:曹操(三国时期)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解析: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团队诗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渴望,体现了团队中互相扶持、共同奋斗的精神。《长歌行》作者:
描写事业初创的诗词
本篇文章描绘了多篇关于事业初创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古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事业初创时期的激情与决心、艰辛与坚持等主题。文章介绍了每篇诗词的内容及其解析,强调了创业者的决心、团队的合作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毅力。这些诗词旨在激励正在创业路上的勇者,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信念与决心,最终实现梦想与目标。
关于描写同学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同学情谊的古诗词及其感悟。文章通过多首古诗词,展现了同学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包括送别、思念、共同学习等主题。同时,文章还分享了对同学情谊的感悟,强调了同学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并呼吁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文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韵味,唤起人们对同学情谊的珍视和怀念。
关于分享的诗词
关于分享的诗词(第1篇)关于分享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词全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何处寄人家?天资缭绕绝尘去,珠宫贝阙高嵯峨。月出皎兮美人依窗,照我如此夫何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唐·李白《把酒问月》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唐朝著名诗人。解析:此诗以“把酒问月”为题,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深情与思考。诗中虽有离别之苦,但亦强调了分享的快乐。在“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在清醒时共同分享欢乐,在醉后各自回家的情景。
孔子关于感恩同事的古诗词
孔子关于感恩同事的古诗词(第1篇)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和言论主要集中于《论语》中,而并未留下直接的古诗词。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忠诚、诚实和感恩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古代的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尽管没有直接关于感恩同事的古诗词出自孔子,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符合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并尝试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启示。以下是一篇关于感恩同事的古诗词及解析:一、古诗词《谢同事》同事共事如手足,情深义重似海涛。恩同山岳常相伴,岁月如歌共逍遥。二、作者与朝代该诗为现代人所作,无具体作者及朝代信息。三、解析这首诗虽然不是出自孔子之手,但体现了感恩同事的情怀。诗中以“手足”比喻同事之间的亲
关于朋的诗词句
关于朋的诗词句(第1篇)关于“朋”的诗词句,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达。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整理出的一些关于“朋”的古诗词,包括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词诗词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解析:此诗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情之深厚,通过对比桃花潭水之深与友情之深厚,展现了真挚的朋友之情。作者:李白(唐)诗词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析:此诗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通过描绘友人乘船远去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作者:李白(唐)诗词原文:交朋接友称弟兄,对饮泮池心似金。一顾倾心半生愿,不离不弃无终分。解析:此诗描绘了朋友间的
小学描写友情的古诗词
本文收录了五篇关于小学描写友情的古诗词文章,每篇文章均包含五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表达了友情的珍贵、美好和永恒,描绘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相互支持以及共度难关的情景。文章中的诗词佳作适合小学生学习和品味,以赞美友情的千古名句、描绘离别与重逢的场景、表达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等为主题。通过学习和品味这些古诗词,小学生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