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成语“认贼作子”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指把敌人或错误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形容对敌人或错误的人过于宽容亲近。文章还提供了两个典故,并指出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本文还强调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含义。
认贼作子的读音
认贼作子的拼音是:rèn zéi zuò zi。
认贼作子的含义
认贼作子,字面意思为把敌人或错误的人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敌人或错误的人过于宽容、亲近,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
认贼作子的典故
典故一: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智伯欲攻打赵国,赵国的大臣赵简子向智伯投降并献上土地。智伯的部下乐羊子认为赵简子投降是出于无奈,并非真心归顺,因此劝智伯不要轻信。但智伯却认为赵简子已经归顺,是自己的“儿子”,并继续信任他。后来赵简子趁机反叛,智伯因此失败。
典故二:古代有个人误将盗贼当作自己的儿子,不但没有报警捉拿,反而还为其提供食物和住所。盗贼后来被抓住后,这个人还为其求情,结果被人们嘲笑为“认贼作子”。
这两个典故都说明了“认贼作子”这个成语的含义,即对敌人或错误的人过于宽容和亲近。
认贼作子的近义词
- 认敌为友:指把敌人误认为是朋友。
- 亲痛仇快:指对亲人或朋友感到痛苦,而对敌人或仇人感到高兴。
- 视同陌路:指把原本熟悉的人或事物视为陌生人或陌生事物。
认贼作子的反义词
- 明辨是非:指能够清楚地辨别事情的对错。
- 远交近攻:指与远方的国家交好,与近处的敌人对抗。
- 知己知彼:指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和实力。
认贼作子的例句
- 他竟然认贼作子,把那个骗子当成了自己的恩人。
- 有些人对那些不法分子过于宽容,甚至认贼作子,这是非常危险的。
-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认贼作子,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同事要坚决批评。
- 他一直把那个小偷当作自己的朋友,真是认贼作子。
-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感情用事而认贼作子,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他把那个坏蛋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真是认贼作子,让人无法理解。
- 在选择朋友时,我们不能认贼作子,要慎重考虑对方的品质和性格。
- 他竟然把那个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当作朋友看待,真是认贼作子。
-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做出认贼作子的错误决定。
- 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轻易地认贼作子。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将“认贼作子”用于形容对亲人或朋友的过度亲近和宽容,而忽略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和行为。例如:他太过于“认贼作子”,以至于被那些不法分子欺骗了。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因为“认贼作子”原意是用来形容对敌人的过度宽容和亲近。
错误用法二:将“认贼作子”用于形容某个人对某种情况或事物的认识不清、判断失误。例如:他在这个问题上“认贼作子”,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种用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认贼作子”并非用来形容对事物或情况的判断失误。
以上就是关于成语“认贼作子”的介绍文章,包括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等各个方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认贼作父是什么意思
认贼作父是一个成语,读音rèn zéi zuò fù,意思指把敌人当成自己的亲生父亲,常用来形容人过于信任敌人或错误的对象。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故事,常用来形容人糊涂、缺乏判断力或容易上当受骗。其典故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参考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来理解其含义。认贼作父的近义词有混淆是非、亲信奸贼等,反义词包括明辨是非、警惕敌情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对象的恰当性,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引虎拒狼是什么意思
引虎拒狼的读音引虎拒狼的读音是yǐn hǔ jù láng。引虎拒狼的含义“引虎拒狼”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错误策略,即引来更强大的敌人来对抗原本的敌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有时候为了想要摆脱一个敌人而引来另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引虎拒狼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据说,在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是邻国,两国的国君互相争斗不休。有一次,燕国派遣了一个使者去赵国,表示愿意与赵国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赵国的国君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答应了这个提议。但是,当使者离开后,赵国的谋士们却认为这是一个引虎拒狼的计策,因为燕国虽然与赵国结盟,
调虎离山是什么意思
“调虎离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hǔ lí shān,意为用计谋将对方从安全或有利的位置引诱出来。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兵法中的计策,用来比喻通过某种手段转移对方注意力,使其离开原本的阵地,便于自己采取行动。在商业竞争、谈判、战争等场合中,可以采用“调虎离山”的策略来取得优势。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与原意相悖的情境。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反义词有坐以待毙、按兵不动等。
养虎自残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残的读音养虎自残的读音为:yǎng hǔ zì cán。养虎自残的含义养虎自残指的是养育、纵容老虎,最终却伤害了自己。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纵容敌人或对手,最终会招致自己的灾难或损失。养虎自残的典故养虎自残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些地方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会养一只老虎作为守护兽。然而,有些人却过于纵容这只老虎,让它失去了控制。最终,这只老虎不仅没有保护他们,反而伤害了他们自己。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放纵敌人或对手,最终反而招致自己的灾难或损失的行为。养虎自残的近义词引火烧身反伤其身搬石砸脚反害自身这些词语都表示了类似养虎自残的意思,即因过于放纵或轻视对方而最终导致自己的
举枉措直是什么意思
举枉措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ǔ wǎng cuò zhí。它的含义是纠正错误,提拔正直的人。典故源自《左传·昭公十四年》,描述了晋景公举枉措直的实践。举枉措直的近义词包括纠正错误、扶正祛邪、任人唯贤和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则包括颠倒黑白、任人唯亲等。举枉措直在政府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用于描述纠正错误、提拔人才的行为。然而,该成语在使用中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执迷不反是什么意思
执迷不反的读音执迷不反的读音为 "zhí mí bù fǎn",其中“执”表示坚持,“迷”表示迷惑,“不反”则表示不悔改。执迷不反的含义执迷不反指的是对于某种错误或不良行为坚持不改,甚至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或不良行为缺乏认识,或者明知故犯,一意孤行,不肯悔改。执迷不反的典故执迷不反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有一个典故是:从前有一个人,他一直沉迷于赌博,不管家人和朋友怎么劝告,他都不肯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他的家庭因此破裂,自己也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这个典故就是用来形容那些执迷不反的人,他们最终会自食其果。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史记》等古
矫枉过正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矫枉过正”的读音、含义和典故来源,详细解释了其原意是在纠正错误时用力过猛,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此外,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如“过犹不及”、“矫枉过直”等,以及反义词如“中庸之道”、“恰如其分”等。文章还通过实例解释了“矫枉过正”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同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用法,如用于轻微调整或改变、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以及用于形容非纠正性质的改变等情况。
改过从善是什么意思
“改过从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改正错误并追求善良,强调面对错误时应积极改正。其标注拼音为gǎi guò cóng shàn。典故包括孟母教育儿子和古代君主推行善政的事例。近义词有知错能改、弃旧图新、向善向好等。反义词包括一错再错、执迷不悟、恶性不改等。该成语强调积极改正错误和追求善行的态度,是进步和成长的表现。错误用法示例中,有些人犯错后却选择继续犯错而不改正,这与改过从善的道理相悖。
抉瑕掩瑜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抉瑕掩瑜”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和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意为过于关注微小缺陷而忽略整体优点,源自于古代对玉的描述,出自《左传》。文章还提供了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最后举例说明了在使用时应该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知过能改是什么意思
知过能改的读音知过能改的读音是zhī guò néng gǎi。知过能改的含义知过能改指的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后,能够主动改正并采取措施弥补的行为。它强调了自我反省和积极改正的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知过能改的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孔子曾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却不肯改正,那就是真正的错误。而如果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就是值得赞扬的。典故二:三国时期,刘备曾教育儿子刘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也是强调了知过能改的重要性。典故三:古代有一位名叫孟母的人,她教育儿子孟轲要知错就改。有一次孟轲因为犯错被老师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