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字“氓”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含义。该字有两读音méng和máng,其部首为亠。在古汉语中,“氓”多指外来百姓,也可指民众或野民等。此外,“氓”也用于贬义,指代品质恶劣的人或不务正业的人。同时,“氓”还可以解释为灭或尽的含义。
氓的拼音
氓的部首
亠
氓的笔顺
丶,一,㇄,𠃍,一,𠄌,一,㇂
点,横,竖折/竖弯,横折,横,竖提,横,斜钩
氓的含义
[ méng ]
古代称百姓(多指外来的)。也作萌。
[ máng ]
见〖流氓〗。
氓的详细解析
[ méng ]
古代称百姓(多指外来的)。也作萌。
[ máng ]
见〖流氓〗。
氓 [méng]
〈名〉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同本义
氓,民也。——《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
而不忧民氓。——《战国策·秦策》
以宽民氓。——《淮南子·脩务》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
古代称百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注:“谓民家”
又如:群氓(统治阶级对百姓的蔑称);氓黎(民众,百姓);氓家(民家);氓庶(百姓);氓萌(民众);氓智(人民的聪明才智);氓俗(民俗)
野民,周朝指居住在鄙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奸巧边萌(氓)。——《史记·三王世家》
又如:氓隶(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通“泯”。灭,尽
庄王之氓社稷也。——《韩非子·有度》
另见 máng
氓 [máng]
〈名〉
——“流氓”(liúmáng):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另见 méng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好官的诗词
关于好官的诗词(第1篇)关于好官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中赞美好官的篇章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为官之道的理解,也反映了百姓对于清廉公正官员的期盼。以下是根据“关于好官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河南尹刘轲》原文:君如青松守贞节,我似浮云任风牵。公门好官多正色,不畏权势不媚权。解析:此诗以青松与浮云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好官的品质。诗人赞扬了公门中那些正直无私、不畏权势的官员。二、杜牧《遣怀》原文:落落高槐晚未秋,长亭短亭古道头。公门好客心如月,清夜无尘照九州。解析:此诗以清夜无尘的明月为喻,赞美了公门中那些好客、清廉的官员,他们如明月般照亮九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描写勤政古诗词
描写勤政古诗词(第1篇)描写勤政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作品列表《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唐·陆龟蒙《题勤政楼》——唐·杜牧《勤政歌》——宋·王安石《勤政楼南赴文侍御官曹创亭中玩春色因通寄数伬兴感殊途相忆一诗奉慰兼自疏虞之…》——宋·沈亚之《玉真殿里宫城响》——宋·王禹偁二、诗词解析《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作者:唐·陆龟蒙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木兰为背景,通过描绘木兰的勤政形象,赞美其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诗中描绘了木兰在政务繁忙中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她对政务的认真态度,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勤政之风。《题勤政楼》作者:唐·杜牧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勤政楼为题,通过描绘楼阁的雄
描写孙叔傲的诗词
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双全、治国理政的才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虽然直接描写他的诗词不多,但可以通过这些有限的诗文中感受到孙叔傲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伟大形象。文章还提到,希望未来的文学作品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位英雄的描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他的事迹。本文介绍了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治国才能及历史地位。虽然相关诗词有限,但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文章呼吁未来文学作品应更多描绘和传承孙叔傲的事迹,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他。
关于安全古诗词
关于安全古诗词(第1篇)关于安全古诗词一、江城五月平安吟诗词原文:江城五月无风波,海晏河清百姓安。砥柱中流坚似铁,人民生活乐无边。作者与朝代:此诗为现代诗,无特定作者,但反映了古代对平安生活的向往。解析:此诗以“江城五月”为背景,描绘了平安无事的景象,寓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诗人以砥柱中流的坚定,比喻社会秩序的稳固,体现了人民对安全、和平生活的追求。二、夜泊水村言平安诗词原文:夜泊水村人语安,月明风清满舟船。渔火点点照归路,家书封封寄平安。作者与朝代:此诗为古代诗作,作者及朝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夜晚水村的宁静景象,月明风清,渔火点点,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和珍视。家书封封寄平安,体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第1篇)描写祸国殃民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李商隐《贾生》作者:李商隐(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解析:此诗借贾生之事,讽刺当时统治者不能真正地重用贤才,只顾求神问鬼,而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诗人以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二、杜甫《兵车行》作者:杜甫(唐)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此诗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疾苦,以及因战争而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诗中描绘了人民因战争而遭受的苦
元元之民是什么意思
元元之民的读音元元之民的读音为: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的含义“元元之民”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百姓中的一员。其中,“元元”表示善良、纯朴的意思,而“之民”则指代人民、百姓。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普通善良的百姓。元元之民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句为“元元之民,其生若遗”。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此外,该成语也有着历史典故的背景,如《左传》中就有“元元之民,饥寒交迫”的描述,表达了古代社会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元元之民的近义词黎民百姓:指普通的老百姓。草根民众:指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寻常百姓:指平凡的、普通的百姓。民众:泛
布衣黔首是什么意思
布衣黔首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没有官职、地位较低的普通百姓。该成语的读音为bù yí qián shǒu,其中黔首是古代对普通百姓的一种称呼。布衣黔首的典故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除了近义词如平民百姓、草根民众等,其反义词为达官贵人。该成语在古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出身贫寒、没有权势的人,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状况。然而,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历史背景和特定含义,避免错误用法。布衣黔首的故事展示了即使出身普通,只要努力,也能取得成功的精神。
鱼肉百姓是什么意思
鱼肉百姓的读音读音:yú ròu bǎi xìng标注拼音:yú-ròu-bǎi-xìng鱼肉百姓的含义“鱼肉百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权贵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像对待鱼肉一样对待百姓,意味着对百姓的任意宰割和欺压。每个字的含义如下:“鱼”和“肉”在这里是比喻,代表被宰割的对象。“百”和“姓”则泛指广大的人民群众。鱼肉百姓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百姓进行无情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行为就像对待鱼肉一样随意宰割,因此形成了“鱼肉百姓”这个成语。典故出处可追溯到《后汉书》,书中描述了当
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
诽谤之木是古代官府门前设立的木柱,用于听取百姓对官员的批评意见,象征着言论自由和公正。其含义在于鼓励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和批评。诽谤之木源于周朝,是古代社会民主监督的象征之一。其近义词有直言敢谏、公正言论监督之木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恶意攻击他人或进行不实指责。现代社会应发扬古代的民主监督精神,保持言论自由和公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