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兵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础信息,详细解析了兵在汉语中的多重含义,包括战士、军队、武器、军事或战争等相关概念。同时,兵也指士兵群体、军队中的最低等级、战争策略等。此外,兵还有动词用法,如用兵器攻击、刺杀等。本文内容丰富,全面解读了兵的含义和用法。
兵的拼音
兵的部首
八
兵的笔顺
丿,丨,一,丨,一,丿,丶
撇,竖,横,竖,横,撇,点
兵的含义
战士;军队:当~。~种。
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
武器:~工厂。短~相接。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书。纸上谈~。
兵的详细解析
战士;军队:当~。~种。
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
武器:~工厂。短~相接。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书。纸上谈~。
兵 [bīng]
〈名〉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牌戏名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三军的诗词
本文所列举的描写三军的诗词文章,内容概述了几篇有关古诗词中描绘三军的文章,分别介绍了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概览。文章主要描绘了古代诗词中的三军形象,包括三军的威武雄壮、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以及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等。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战争的看法与思考,也体现了三军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些摘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三军的形象和意义,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军事文化和人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过生命的英雄们。
仁义之兵是什么意思
仁义之兵的读音为rén yì zhī bīng。该成语强调以仁爱和正义为指导的军队,在战争中遵守道德准则和正义原则。源自古代军事战争实践和历史事件,如赵国的廉颇、蔺相如等将领所率领的军队。仁义之兵的同义词有道德之师等,反义词包括暴虐之师等。在古代战争中,有些军队以仁义之兵著称,赢得百姓的爱戴和士兵的尊重。但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来使用。
戎怎么读
---本文详细介绍了“戎”字的含义,包括兵器、军队、战争、古代西方民族等。同时,也解析了“戎”字的起源,来源于古代兵器的总称,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用法和演变。此外,还详细解释了“戎”字的名词性质,如兵士、军队、敌寇等,并提供了关于姓氏的用法和动词性质的解释,如征伐、拔除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戎”字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展现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摘要字数接近180字。"以上文章摘要仅供参考,可以根据提供的文章内容自行整理摘要的内容。---根据您的要求,我写的摘要如下:本文详细解析了“戎”字的含义,包括兵器、军队、战争等,并探讨了其起源及在古代文化中的用法和演变。文章还解释了“戎”字的名词性质,
牢甲利兵是什么意思
牢甲利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jiǎ lì bīng,表示军队装备坚固、战斗力强大。其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军队需拥有坚固的装备和精良的武器以取得胜利。近义词包括精锐之师、铁马金戈、勇武之师等。反义词为散兵游勇、草率从事、残兵败将等。使用时需避免误用,特别是在非军事或非战争场合。
盛食厉兵是什么意思
盛食厉兵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shèng shí lì bīng。该成语用于形容军备充足,粮食储备丰富,兵器磨砺精良的状态,比喻国家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各国为了应对战争而储备粮食、磨砺兵器。这个成语不仅有近义词如兵强马壮、备战备荒等,反义词如兵不厌权、疏于防备等也存在。在战争或灾难发生前,必须做好盛食厉兵的准备,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是不恰当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该成语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避免混淆其原有的含义和价值。
被甲执兵是什么意思
“被甲执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jiǎ zhí bīng,形容穿着铠甲、手握兵器的全副武装状态,用于描述准备战斗的情景。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强调军事装备的完备和战备状态的紧张。该成语在古代文献如《左传》、《战国策》中均有出现。近义词有披坚执锐、武装到牙齿等。反义词为赤手空拳、解甲归田等。使用“被甲执兵”时需避免在非军事或战争语境中误用,以及与其他描述装备或武器的词汇混淆使用。
汛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汛”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汛可表示江河定期的涨水,如春汛、潮汛;也可表示旧时军队驻防的地方,如汛地。另外,“汛”字在古文中也有洒扫、驱赶等动词含义。在明清时期,军队驻防地段也称为汛。最后,文章还提到了防汛期等相关概念。
历兵粟马是什么意思
“历兵粟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ì bīng sù mǎ,表示磨砺武器、饲养战马,用以形容国家或军队积极备战的状态。其源自古代的军事文化,常用来形容国家为了战争而做的充分准备。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整军经武、秣马厉兵等,反义词包括懈怠军备、刀枪入库等。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范围,避免误用。
束戈卷甲是什么意思
束戈卷甲的读音读音:shù gē juǎn jiǎ标注拼音:shù(第四声)gē(第一声)juǎn(第三声)jiǎ(第三声)束戈卷甲的含义含义:形容行军时收起武备,不摆开阵势,或解除武装,表示投降或归顺的姿态。束起武器,卷起铠甲,形容军队撤退或投降的情景。束戈卷甲的典故典故:束戈卷甲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行动中。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军队选择撤退或投降时,会束起武器,卷起铠甲,以示无害。这一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束戈卷甲这一成语。在《史记》等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例如某位将领在战败后选择束戈卷甲,向敌方投降或表示撤退的意图。此外,在一些古代战争描绘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成语的应用。束戈
案甲休兵是什么意思
“案甲休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n jiǎ xiū bīng,意指放下武器,休整军队,停止战争或军事行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境,表示双方和平协议达成或战争结束后的状态。近义词包括休战、止戈、偃武息戈等,反义词则是战火纷飞、征战不休等。在特定情境下使用,如两国达成和平协议后,军队开始案甲休兵。错误用法包括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其它词语混淆使用。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不是主要问题,但我们应该警惕,为实现世界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