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
拼音标注:xiōng dì xìn yú qiáng , wài yù qí wǔ。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是在家庭内部出现纷争或矛盾时,兄弟之间可以争吵或不满,但当面对外来的侵扰或侮辱时,他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也突显了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团结协作精神。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典故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句谚语,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传承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表达了家庭或团体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之间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家庭或团体成员应该摒弃内部矛盾,团结一致。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近义词
- 团结对外:指在内部有分歧或矛盾时,但面对外敌时能团结一致。
- 和衷共济: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 协力同心:指大家共同努力,目标一致。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反义词
- 同室操戈:指自家人互相残杀或争斗。
- 分崩离析:形容团体或家庭关系破裂,不团结。
- 各自为政:指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协作。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例句
例句一:
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个部落虽然之前有矛盾,但现在他们团结起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例句二:
这个团队虽然内部存在分歧,但在项目关键时刻,大家都能摒弃前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共同完成目标。
例句三(以此类推):
- 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
- 虽然家中兄弟平时有些争执,但当遇到家庭外的挑战时,他们总能携手共进。
- 这个班级在体育比赛中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同事们在工作中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在面对项目压力时,都能齐心协力。
-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这两个队伍虽然之前有过节,但现在他们选择放下恩怨,共同对抗外敌。
- 这个家族虽然内部分歧严重,但在面对家族荣誉时,成员们总能团结起来。
-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在国际舞台上,各国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应携手合作。
- 这支足球队虽然队员间有时会有争执,但在赛场上他们总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对手。
-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的居民们相互扶持、共同抵抗灾害。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
将“兄弟阋于墙”误解为只有亲生兄弟之间才会出现内部纷争的情况。实际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并不局限于亲生兄弟之间的关系。
错误用法二:
将“外御其侮”理解为只对外部敌人进行抵抗而忽视内部问题。实际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内外有别,既要面对外部威胁的团结协作,也要解决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错误用法三(以此类推):
在非正式场合随意使用该成语,而不考虑其背后的含义和语境。例如在轻松的聊天中或非严肃的场合使用该成语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此外,在使用该成语时也要注意不要曲解其含义或将其用于不恰当的场合。
你可能感兴趣
阋怎么读音是什么
文章介绍了汉字“阋”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释了其含义为争吵、争斗,并引用了《说文》、《诗·小雅·常棣》等古籍中的相关描述,说明了其作为动词的用法和兄弟间的争吵失和等含义。
阋墙御侮是什么意思
阋墙御侮的读音阋墙御侮的读音为:xiàn qiáng yù wǔ,其中“阋”字发音为“xì”,意为家庭内部争吵;“御”字发音为“yù”,意为抵御、防御;“侮”字发音为“wǔ”,意为羞辱。阋墙御侮的含义阋墙御侮的含义是在家庭内部虽有争吵,但能一致对外,抵御外侮。形容家庭虽有矛盾,但能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外来的威胁和挑战。阋墙御侮的典故阋墙御侮的典故源于《诗经》中的《棠棣》篇。诗中描述了兄弟之间虽然有争吵和矛盾,但当外敌入侵时,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阋墙御侮的含义。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阋墙御侮的故事和典故,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他们虽然有矛盾,但在国家
描写团结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团结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不同朝代和作者的经典诗句。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团结的力量和智慧,包括团结友爱、共同奋斗、共同抵抗外敌、共同攀登高峰等主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现代启示,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珍惜团结的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描写家庭和睦的古诗词
描写家庭和睦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家庭和睦的古诗词,下面列举了多首诗的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清)纳兰性德朝代:清代解析:诗中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两个人之间深切的情愫,心心相印。这里并没有直接描述家庭和睦,但是其中传达的情感之深切,实则暗含了家庭和睦的意境。二、归家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唐)孟郊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细节,描绘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母亲手中的线,是家庭的纽带,也是和睦的象征。此诗表
衅发萧墙是什么意思
衅发萧墙的读音读音:xìn fā xiāo qiáng,其中“xìn”是第四声,“fā”是第一声,“xiāo”是第一声,“qiáng”是第二声。衅发萧墙的含义“衅发萧墙”是一个成语,指内部发生变乱或矛盾冲突。其中,“衅”指祸端、争端,“萧墙”指古代宫室内的矮墙,也用来比喻内部或家庭内部的纷争。衅发萧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与子皮家族内部发生的纷争。子皮想要把政事交给子皮家族以外的贤才,却遭到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反对,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祸起萧墙。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解释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如《史记》等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衅发萧墙的近义词
自相水火是什么意思
自相水火的读音自相水火(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的含义自相水火指的是因内部矛盾或误会而导致的互相冲突、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个成语中的“自”表示自己,而“相”则表示互相,所以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自己与自己之间产生了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冲突和敌对。自相水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史记》中记载的赵国公子重耳的故事。当时重耳被流放,身边的人互相猜忌、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互相攻击。这种内部矛盾和冲突最终使得整个团体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境地,无法和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战国策》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
操戈同室是什么意思
操戈同室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āo gē tóng shì,原指兄弟间自相残杀,现用于比喻内部纷争。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历史故事。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其近义词有骨肉相残、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等。反义词包括兄弟阋墙、和睦相处、团结一致等。该成语常用来描述家庭、团体或组织内部的纷争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操戈同室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事在萧墙是什么意思
事在萧墙的读音事在萧墙(shì zài xiāo qiáng)事在萧墙的含义“事在萧墙”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事情发生在内部,即指家庭内部或组织内部的问题或矛盾。其中,“萧墙”指的是古代房屋的矮墙,也指代内部、内部事务。现在常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在身边或内部,或者指事情的根源在于内部。事在萧墙的典故“事在萧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当时晋国大夫栾武子在城濮之战前,向晋君提出“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在萧墙之内”的建议,表示要时刻保持警惕,防备内部出现变故。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在内部或家庭中。此外,还有一则故事也与“事在萧墙”有关。相传古代有一家人家中经常发生争吵和矛盾,家中的长
安内攘外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内攘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安定内部,安抚外部,形容处理国家或组织内外事务的智慧和能力。最早出自《左传》。安内攘外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同时避免误解和误用。
上下同心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上下同心”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和近义词反义词内容。该成语强调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状态,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等古籍。文章还提供了关于上下同心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和错误用法等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上下同心强调的是集体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能用来形容个人行为。同时,在使用时也应注意其语境和搭配的词语是否准确恰当。